關於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譯

關於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譯

  [目標要求]:

  1、分析近年來文言文高考考查內容,特別是翻譯題的變化

  2、理解文言文翻譯的重點:實詞、虛詞、句式

  3、明確文言文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4、掌握幾種常用的翻譯方法:(1)(保)留(2)對(應)(3)(更)換

  (4)(增)補(5)調(序)(6)刪(除)

  [具體內容]:

  一、高考試題例析:

  1、200X年全國卷: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燕國派樂毅攻破齊國,使齊國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只怕他率領軍隊到來,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燕軍把墳墓全部挖開,燒化死人。

  d、脂束葦於尾,燒其端——在牛尾上澆油、捆上蘆葦,並點燃它的末端。

  2、200X年全國卷:翻譯兩個句子

  (1)其李將軍之謂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一)、命題特點:

  (1)由客觀選擇到主觀表達

  (2)由3分一題升到5分二題

  (二)、考查重點:

  1、實詞:(考試說明要求掌握120個)

  (1)一詞多義

  (2)古今異義詞

  (3)詞類活用

  (4)通假字

  2、虛詞:(考試說明的20個)

  3、句式:(1)判斷句(2)被動句(3)省略句(4)倒裝句(主謂倒置句、

  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附:古漢語常見的固定結構的虛詞

  1、表疑問: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可譯為“怎麼、怎麼樣”等)

  奈……何、若……何、如……何(可譯為“對……怎麼辦”“拿……怎麼樣)

  2、表反問:不亦……乎(可譯為“不是……嗎”)

  何……為(可譯為“為什麼要……呢”)

  何……之有(可譯為“有什麼……的呢)

  3、表設問:何者、何則(可譯為“為什麼呢”)

  4、表感嘆:何……之(可譯為“怎麼這麼……”)

  5、表比喻:若……然、如……然(譯為“象……一樣(似的)”)

  6、助詞“所”的結構:所以(譯為“……的原因”“用來……的憑藉”)

  所+動詞=名詞或名詞短語

  二、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根據近代著名學者、翻譯家嚴復的觀點,文言翻譯應達到“信”、

  “達”、“雅”的標準。

  1、信——要求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忠實於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

  2、達——要求明白通暢,符合漢語的表述習慣,沒有語病。

  3、雅——要求造句考究,文筆優美。

  三、直譯的方法:

  1、保留——古漢語中的時間詞語、地點、人名、官職等專用名稱可直接保留在譯文中。

  例如:(1)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2)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3)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4)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餘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逐路軍馬。

  2、對應——古漢語中有大量的單音節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與另一個字組合,或直接使用現代漢語的一個合成詞代替,對應現代漢語的意義。

  例如:(1)《書》曰:“謙受益,滿招損。”

  (2)然是說也,餘猶疑之。

  (3)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4)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3、更換——由於時代的原因,古漢語中有些詞的意義已經發生較大變化,翻譯時應注意。這就是常說的`古今異義詞。

  例如:(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臣所以去親戚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3)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4)今楚地方五千裡可,持戟百萬。

  4、補充——古漢語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譯成現代漢語就必須把這些省略的成分補充進去,否則,就會出現語意不清。

  例如:(1)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

  (2)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 )行矣。

  (3)秦王不懌,為( )一擊缶。

  (4)荊州之民附操者,逼( )於兵勢耳。

  5、調序——古漢語中的倒裝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後,應調整語序,以適合現代漢語的規範化要求。

  例如:(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謂倒裝)

  (2)古之人不餘欺也。(賓語前置)

  (3)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賓語前置)

  (4)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定語後置)

  6、刪除——古漢語中有不少虛詞起湊足音節、停頓等作用,而沒有實際意義,翻譯時可以捨棄不譯。

  例如:(1)夫戰,勇氣也。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3)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4)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另外,意譯時主要注意古漢語中的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借代、委婉、用典等。比喻要翻譯出一定的文采,借代要譯出它的代體,委婉應瞭解它的本義,用典要知道它的作用。

  四、基本技能訓練(注意句中加點的詞、句子以及修辭)

  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3、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4、夫晉何厭之有?

  5、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

  6、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

  7、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9、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10、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

  11、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12、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13、無乃爾是過與?

  1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15、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16、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17、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19、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23、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24、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25、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26、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

  27、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28、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29、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30、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31、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

  32、項伯殺人,臣活之。

  33、項伯乃夜弛之沛公軍,……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

  34、孰與君少長?

  35、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36、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37、范增數目項王。

  38、項莊拔劍舞,項伯亦拔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39、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

  40、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1、大王來何操?

  4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45、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6、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7、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48、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49、古之人不餘欺也。

  50、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

  五、規律揭示:

  落實字詞為要著,明辨句式尤重要

  區分辭格求文采,依據情境不跑調。

  六、能力提高:

  準確翻譯下列各段中劃線句子

  (一)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蹠數千而後足,雖不足,猶若有蹠。物故莫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無醜不能,無惡不知。醜不能,惡不知病矣;不醜不能,不惡不知尚矣。雖紂猶有可畏可取者,而況於賢者乎?

  ——《呂氏春秋》

  (二)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史記〉〉

  (三)齊桓公好紫服,一國盡取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

  (四)郅都,河東大陽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時,為中郎將。敢直諫,面折大臣於朝。嘗從入上林,賈姬如廁,野彘入廁,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賈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復一姬進,天下所少寧一姬耶?陛下縱自輕,奈宗廟太后何?”上還,彘亦不傷賈姬。太后聞之,賜都金百斤,上亦賜金百斤,由此重都。

  (五)陶魯,字自強,蔭授新會丞。當是時,廣西瑤流劫諸府,破城殺吏無虛月。香山、順德間,土寇蜂起,新會無賴子群聚應之。魯召父老語曰:“賊氣吞吾城,不早備且陷,若輩能率子弟捍禦乎?”皆曰:“諾!”乃築堡砦,繕甲兵,練技勇,以孤城捍賊衝,建郭掘壕,布鐵蒺藜刺竹於外,城守大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