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特蕾莎修女的經典句子

描寫特蕾莎修女的經典句子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句子吧,從表達的角度說,句子是最基本的表述單位。句子的型別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描寫特蕾莎修女的經典句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 ----特蕾莎修女

  ●有人通常不講道理、沒有邏輯以及以自我為中心

  無論如何,你還是原諒他們吧!

  People are often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centered;

  Forgive them anyway. ----特蕾莎修女《無論如何》

  ●People favor under dogs but follow only top dogs.

  人都會同情弱者,卻只追隨贏家,

  Fight for a few underdogs anyway.

  不管怎樣,還是要為一些弱者奮鬥;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may be destroyed overnight;

  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

  Build anyway.

  不管怎樣,還是要建設; ----特蕾莎修女《無論如何》

  ●特蕾莎修女說:上帝不是要你成功,他只是要你嘗試。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特蕾莎修女

  ●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中,並不是單單隻為追自身的幸福,而應為他人做些貢獻。 ----特蕾莎修女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可能永遠都不夠,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不管怎樣,還是要將最好的東西付出!

  You see,in the final analysis,it is between you and God;It is never between you and them anyway.

  你看,說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間的事,這絕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特蕾莎修女《無論如何》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特蕾莎修女

  ●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一些小事。 ----特蕾莎修女

  ●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 ----特蕾莎修女

  ●如果你批評他人,你就沒有時間付出愛。 ----特蕾莎修女

  ●If you find serenity and happiness,they may be jealous;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人們可能會嫉妒你,

  Be happy anyway.

  不管怎樣,還是要快樂;

  People really need help but may attack you if you do help them.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

  Help people anyway.

  不管怎樣,還是要幫助; ----特蕾莎修女《無論如何》

  ●我們必須在愛中成長,為此我們必須不停地去愛,去給予,直至成傷。 ----特蕾莎修女

  ●- 我們做不了大事,只能用大愛來做小事。 ----特蕾莎修女

  ●Few of us can do great things, but all of us can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我們當中極少數人能做偉大的事情,但是每個人都可以用崇高的愛去做平凡的事。 ----特蕾莎修女

  勵志電影特蕾莎修女簡介

  【劇情提要】

  特蕾莎修女目睹印度貧民之苦而深受震撼,幾經努力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直接深入貧民區,一生都在照顧窮人、殘廢生病、垂死的人,她那份慈悲濟世的情懷,引領我們去思索什麼是生命的真義?

  【內容簡介】

  本片內容跨越了半個世紀,真實而深刻地記述了特蕾莎修女堅定的信仰與奉獻的精神,發揚人性至善的光輝。在一九二八年特里薩十八歲時被派調至印度加爾各答洛 瑞圖修道院,一直過著隱居式的修道生活,一九四八年某天順著一個機緣外出,目睹到印度貧民之苦況,印度一乞丐口中念著“我很渴!”“我很渴!”,對特里薩 而言,如同聽到上帝的召喚,看到乞丐如同見到基督的聖顏,引發了她慈悲濟世的情懷。內心深受震撼,決心走出修道院濟世救人,她深感“不能幫助捱餓的孩子” 會讓她羞愧難過,由於這珍貴的一念才激發出日後走出高牆,走入貧民窟,以窮人姿態去服務窮人的種種善心善行。這些艱辛的過程,是她的信仰一直支援著她,使 她在遭遇多少挫折之後從不氣餒。

  一、二年後,又經幾番努力,於一九五0年獲教宗特准,自行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和一群受她啟發與感動的修女共同為窮人、流浪者、殘廢生病者、被遺棄、 被驅逐者和垂死者服務,照顧他們、教育他們、安置他們、撫慰他們,給他們關懷,給他們尊重。藉此彰顯了上帝的慈愛。

  在特里薩心中,每個生命都是珍貴的,不論生病、殘廢、垂死、被遺棄......特里薩說她不能解決人類中的貧困問題,這個問題必須留給政治家、科學家和 經濟家慢慢地解決,可是她等不了,她知道世界上太多人過著毫無尊嚴的非人生活,她必須先照顧他們。特蕾莎修女是個實踐者,她劍及履及,知道那裡需要她,她 就立即去那裡。勇敢的將世人的悲苦背在自己身上,這種勇於實踐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敬仰與效學的。

  特蕾莎修女高考作文寫作素材

  特蕾莎修女——塵世間仁慈的天使

  特蕾莎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地關注著貧窮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特蕾莎修女,沒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誠懇、服務而有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等惡行;也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她不曾像摩西那樣叫紅海分開,兩邊立起如壘,讓以色列人從乾地上走過去。

  她不曾用食物餵飽五千人,叫許多人跟在她後頭擁護她。

  她不曾搞過叫天地變色的社會革命,她不是個翻天覆地的偉人。她所做的,是每一個有手有腳的平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顧垂死的病人,為他們洗腳、抹身,當他們被不幸的命運踐踏如泥的時候,還給他們一個人的尊嚴,如此而已。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她的`一生都在追尋著這樣一個真理:我們都不是最偉大的人,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來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簡單又直接,就是服侍窮人中的窮人。她認為人最大的貧窮不是物質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與沒有人愛。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感覺自己沒有人要,是人類所經驗到最糟糕的一種疾病。”因為別的病有藥可醫,惟獨“不被需要”,除了一雙願意服侍的手與一顆充滿愛的心腸外,再沒有一帖藥可醫治。

  特蕾莎的一生,都在帶領仁愛修女會一起服侍世人。她並沒有達官顯要在背後作為支援,修女會也沒有獲得社會名流的積極贊助,她只是單純地依靠她那份幾乎是無限的、但卻是堅韌的愛。

  在特蕾莎修女樸素的裝束下,隱藏著一個高貴的靈魂。她確實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女性中的一個。她靠著無限的愛去服務窮人中的窮人,以她的一生,實際彰顯偉大的愛。

  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捨的姿態……她個人成功地彌合了富國與窮國之間的鴻溝,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建設了一座橋樑。

  她是一位永生的偉大的聖人!

  特蕾莎修女是代表和平、代表犧牲、代表歡樂的象徵。

  特蕾莎修女於1910年出生在塞爾維亞,本名阿格尼絲。她的家庭很富有,家中連特蕾莎共有三個孩子。她小小年紀就開始思索人生,12歲時感悟到自己的天職是幫助窮人,這決定了她被稱為“活聖人”的一生。17歲時,她決定到愛爾蘭的勞萊德修女院學習。1928年,她來到印度大吉嶺工作,擔任當地學校的老師,教授地理及歷史。大吉嶺位於喜馬拉雅山與加爾各答的山腳下。1937年,特蕾莎完成了修會的訓練,正式宣誓成為修女,並被指派到隸屬加爾各答的聖瑪麗亞女校中擔任校長。該校是個貴族學校,學生皆來自孟加拉的上流階層。

  然而,特蕾莎並不想讓自己停留在聖瑪麗亞女中。當地計程車紳把孩子送入這個學校,期望在學校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在加爾各答聖瑪麗亞女校的牆外卻佈滿了髒亂、汙穢的貧民窟。特蕾莎看見這貧民窟與貴族學校的對比,她心中深受責備。她知道,貧民窟才是她要去的地方。她要進入最窮苦、最低賤的人群當中。

  特蕾莎修女在修道院十年了,她知道修道院的生活既舒適又穩定。特蕾莎承認,離開修道院走入貧民窟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因為對她而言,脫離修道院的痛苦與煎熬,更勝過她當年離開家人與朋友,進入修道院的決定。

  特蕾莎要離開修道院時,修會的上司曾與她約談並試圖勸阻。其實,特蕾莎清楚知道,一旦脫去修會的修女袍,她就失去了修會的支援,也沒有什麼人來幫助她,但她依然堅持出走這個決定。最後,修會終於點頭同意。

  離開修會後,特蕾莎進入最破爛的貧民窟,在那裡用幾盧比租下一間房子,接待貧民窟裡飢寒交迫的孩童。為了他們,她自己親身到街上乞討食物並送藥,幫助他們清洗身體。在這個屋裡,沒有桌子、椅子,也沒有黑板。她以地板為黑板,教孩子們一些孟加拉字母。

  這時她完全依賴心中的感動而工作,只要她覺得哪裡有最大的需要,她就到那裡去幫助人。有一次,她看見街上躺著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她焦急地四處求告,敲遍醫院、診所的大門,竟無一人理會。最後好不容易求到一點藥品,回來時卻發現那人已死去了。

  另有一回她遇見一個人身上都是膿包、傷口,膿包上竟是蠕動的蛆和蝨子。她沉痛地感嘆:“狗與貓都過得比這人更好,人為何如此卑賤地走向死亡呢?”之後,她到警察局請求他們撥一處地方,使她可以接待那些無家可歸者,能夠幫他們清洗身體、洗淨流膿的傷口再加以包紮,好讓孤苦無依者有個安靜面對死亡之所。她覺得這麼做,至少能使他們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也可以感受到被需要、被愛與被照顧。就這樣,特蕾莎創辦了死者之家——Nirmalahriday,意思是純潔的心之地。她借用加爾各答一家香火鼎盛的廟旁招待香客的一間禪房,開始來收容垂死的遊民。秉持同樣信念,特蕾莎又創辦了棄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