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課文主要內容

說勤奮課文主要內容

  《說勤奮》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文章的說理性較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勤奮課文主要內容,歡迎閱讀。

  說勤奮課文主要內容:

  《說勤奮》首先開門見山提出作者的觀點: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然後透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學生: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全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透過設問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觀點: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第二自然段例舉了司馬光的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先具體寫司馬光小時候勤奮學習,後寫司馬光長大後勤奮寫作,終於編成了史學鉅著《資治通鑑》。第三自然段寫的是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重在說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苦一分才”的道理。第四自然段號召學生不忘勤奮,一生勤奮,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實現自己的價值。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葉聖陶先生所說的 “說服他人為成功”的議論文的魅力。

  說勤奮課文原文: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以大以後,他更加勤奮。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後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他用了19年時間,終於編成了著名的史學鉅著《資治通鑑》。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裡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後來他遠渡重洋,到比利時去留學,由於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所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如今,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說勤奮課文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點: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師板書“勤”字(書寫認真),我們從小就應當要認認真真寫好中國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國人。(及時而巧妙地將一些生活哲理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將育人與教書融為一體)請生讀(正音:qin)。

  問:勤的右邊為什麼是個“力”字?

  板書“奮”字,學生齊讀“勤奮”一詞,併為它找近義詞。

  師: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談談這“勤奮”二字。(板書“說”字,學生讀課題)(從“勤”字入手,讓學生初步感知勤奮的含義,為下面的學習作了必要的準備。)

  2、解題:曾經有人對你說過有關“勤奮”的話嗎?誰?是怎麼說的?(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區分“勤奮”與“勤勞”等近義詞,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勤奮”的含義。)

  二、新授

  1、整體感知課文。

  師:下面請同學們迅速把書翻開到《說勤奮》一課,用最快的速度讀課文,找一找作者對勤奮的觀點是什麼?用橫線畫出來。(直奔課文中心,突出主題,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感悟課文,也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整體把握。)

  指名說。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①、理解第一句:生讀,並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這句話的意思。(對這句話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這句話的含義,才能真正領悟作者的觀點。)

  ②、理解第二句。師讀第一遍(強調“只有”一詞):聽出什麼來了?(引導學生體會:要想有所作為,只能靠勤奮)生齊讀。

  師讀第二遍(強調“一生”一詞):聽出什麼了?(引導學生體會:要堅持不懈的勤奮,才能成功)

  生齊讀以上兩句話。(教給學生讀悟課文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來理解課文。)

  3、學習事例

  ①、師:作者就這兩句話對你說十遍,你相信嗎?說一百遍呢?說一千遍呢?這樣說有說服力嗎?那要怎麼樣才有?(讓學生自己體會有事例才有說服力。)

  師:作者舉了誰的例子?為什麼舉他們的例子?(讓學生體會:用最具有代表性的、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才會更具有說服力。)

  ②、師:課文中的兩個人成功了嗎?讀課文,從中找出有關他們成功的句子。

  生自讀課文,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師:他們成功靠什麼?(勤奮)劃出能體現出他們“勤奮”的句子。(打破了常規的“程式”,採用了“倒敘”,有三方面好處:先在學生心中樹起成功的典型,為下面的“說勤奮”蓄勢;接下來的教學不必在這上面糾纏,可以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簡潔,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學重點;承接上一個環節,使得整個教學環環相扣,一脈相通。)

  ③、學習司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卻在屋裡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後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根據時間上的不同,讓學生體會:一生勤奮)

  教師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稍微”、“警枕”等詞,讓學生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師:讀大螢幕上的兩句話,好好體會司馬光的勤奮。(生自由讀、齊讀)

  ④、學習童第周的事例

  生讀相關句子。(引導學生抓住“起早貪黑”一詞,體會童第周的勤奮。)

  ⑤、師:下面我們來把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放在一起讀讀。老師從課文二、三自然段裡找出了四個詞——

  出示投影:抓緊時間睡覺時天剛亮睡覺前

  師:從這幾個詞裡,你有沒有發現勤奮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是什麼?(指名說)

  小結:(深情地)對於時間,有人說過: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力量;對於時間,魯迅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是有的;對於時間,劉老師想說:勤奮的人總覺得時間那麼短,懶惰的人總覺得時間那麼長。(先單獨學習童第周和司馬光勤奮事例,再把兩者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引領學生逐層感悟)

  三、延伸與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了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很差……

  師:比較這兩句話,看能比出什麼來?(引導學生體會:不管你有多聰明,也不管你基礎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會成功。)

  (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延續和提升,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裡得到一次昇華。)

  2、請看幾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發明家愛迪生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數學家華羅庚

  不論你有多麼聰明,也不論你基礎有多麼差,只要勤奮,都能獲得成功。

  ——暫時還沒“家”的劉老師

  (生自由讀,說說自己對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結:但願我們每位同學都能透過自己的勤奮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

  4、生齊讀名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