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荷花課文原文

汪曾祺荷花課文原文

  汪曾祺《荷花》這篇文章,是寫最多人寫過的荷花,全篇卻不見溢美之詞、駢文驪句,平白如話,就像閒敘家常一般,口語化、生活化,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充滿不經意,效果卻很好。下面是關於汪曾祺荷花課文原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荷花

  汪曾祺

  我們家每年要種兩缸荷花,種荷花的藕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藕,要瘦得多,節間也長,顏色黃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鋪上一層馬糞,厚約半尺,然後把藕秧子盤在馬糞上,倒進半多缸河泥,曬幾天,到河泥坼裂,有縫,再倒兩擔水,與缸沿持平。過個把星期,缸裡就有小荷葉嘴冒出來。再過幾天荷葉長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開了,露出嫩黃的小蓮蓬,很多很多的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象說:“我開了。”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輕輕地合成一個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開。荷花收了朵,就該吃晚飯了。

  下雨了。雨打在荷葉上啪啪地響。雨停了,荷葉面上的雨水水銀似的搖晃。一陣大風,荷葉傾側,雨水流瀉下來。

  荷葉的葉面為什麼不沾水呢?

  荷葉枯了。

  下大雪,荷花缸裡落滿了雪。

  評價

  實用主義,不講虛詞大概是汪老最大的特色。

  這篇文章,是寫最多人寫過的荷花,全篇卻不見溢美之詞、駢文驪句,平白如話,就像閒敘家常一般,口語化、生活化,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充滿不經意,效果卻很好。

  絢爛至極歸於平淡吧。

  【汪曾祺散文寫作特點】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誇、虛假、病態,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迴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學》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