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頌課文的資料

黃河頌課文的資料

  黃河頌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課文,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黃河頌課文的資料,歡迎各位閱讀哦!

  黃河頌課文的資料

  【作者介紹】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縣人。1927年在中學時代即參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輟學,曾做過學徒、店員和小學教師。1936年抵達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並從事進步文藝活動。1935年8月創作《五月的鮮花》歌詞,以其深懷憂患與憤恨體現濃郁深沉的抒情氣息廣為傳唱。1938年到延安後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

  【我怎樣寫《黃河》(冼星海)】

  《黃河》的創作,雖然是在一個物質條件很缺乏的延安產生,但它已經創立了現階段新型的救亡歌曲了。

  過去的救亡歌曲雖然發生很大效果和得到廣大群眾的愛護,但不久又為群眾所唾棄。因此,量與質的不平衡,就使很多歌曲在短期間消滅或全失效用。

  《黃河》的歌詞雖帶文雅一點,但不會傷害它的作風。它有偉大的氣魄,有技巧,有熱情和真實,尤其是有光明的前途。而且它直接配合現階段的環境,指出保衛黃河的重要意義。它還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儘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1、《黃河船伕曲》:

  你如果靜心去聽,你可發現一幅圖畫,像幾十個船伕划船,畫面上充滿鬥爭的力量。歌曲有兩種情緒是值得注意的:開首的緊張情緒,是船伕們渡黃河時和波濤掙扎的情形,他們唱劃喲衝上前,烏雲遮滿天,浪花打進船,夥伴哪!睜開眼!舵手啊!拉住腕!拼命哪!莫膽寒!行船好比上火線,團結一心衝上前!最後一段是比較輕快一點。在他們沒有渡過黃河以前,他們充滿愉快與光明。經過他們一陣大笑以後,情緒已達到安慰和安心的境地,氣也可以喘一喘了。

  2、《黃河頌》:

  是用頌歌的方法寫的,大都帶有奔放的熱情,高歌讚頌黃河之偉大、堅強。由男高音獨唱,歌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

  3、《黃河之水天上來》:

  是一首朗誦歌曲,我用三絃作伴奏,歌詞的內容全由三絃表達出,不是大鼓的伴奏方法,也不是普通的京調伴奏方法。歐洲有一種歌詞與伴奏獨立的歌曲,由曲作者沃爾夫(Wolf)的提倡而完成。但中國歌曲用三絃來伴奏而表達歌詞的內容,又可獨立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嘗試。三絃的調子裡,除了黃河的波浪澎湃聲外,還有兩個調蘊藏著:一個是《滿江紅》,另一個是《義勇軍進行曲》。但只有一點,而沒用全曲(這是由於曲調組織的關係)。

  4、《黃河對口曲》:

  是用民歌形式(用山西音調)寫的,最後三段二部合唱是用甲乙的主調配合起來的。三絃和二胡代表甲乙的對唱和合唱。還有,過門比較輕鬆而有趣。唱的人宜用動作去幫助歌曲的傳達,更覺生動。

  5、《黃水謠》:

  是齊唱的民謠式歌曲。音調比較簡單,帶痛苦和呻吟的表情。但與普通一般只是頹廢不同,《黃水謠》裡面還充滿著希望和奮鬥!

  6、《黃河怨》:

  代表婦女被壓迫的聲音,被汙辱的聲音。音調悲慘纏綿,是含著眼淚來唱的一首悲歌。假如唱的`人沒有這種感情,聽眾必然沒有同感的,而這應是值得注意的。

  7、《保衛黃河》:

  是一首輪唱曲,從兩部起至四部輪唱。每一句開頭都要有力,而且要健康地、樂觀地唱出。這是全用中國旋律寫的。到三部至四部輪唱時,內中有龍格龍格龍,是輪唱的伴唱,唱時要唱出風格才有趣。整個是非常有力和雄偉,一起一伏,變化無窮,只是要留意不停地把旋律唱出。

  8、《怒吼吧!黃河》:

  是一首四部的大合唱,裡面有二、三、四部不同聲部的組合。曲調是誠懇和雄厚,但充滿熱血和鼓勵,是《黃河》一個最重要的主調。最後兩句:向著全中國受難的大眾,發出戰鬥的警號!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們,發出戰鬥的警號!要不斷地唱三、四、五次,直至聽眾有了同感才轉到結尾。最好用軍號吹奏主調,用戰鼓伴奏,更可表現黃河的偉大。它的怒吼啟發著全世界的受難大眾和勞動的人們。

  《黃河》的做法,在中國是第一次嘗試。希望愛護中國新音樂運動的群眾給我一個指導,使我得了鼓勵,更努力去創作。

  【《黃河大合唱》的誕生(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北美來電話約稿,以《黃河大合唱》的誕生為題,要我為《華語快報》撰文,以配合中國偉大作曲家冼星海的這部藝術作品在香港黃河音樂節隆重上演。圍繞這個題目,我早寫過回憶錄,要說的都說過了。而盛意難卻,雖是限題限時作文,也該再試試看。我要藉此機會,熱烈祝賀黃河音樂節取得豐碩成果。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請而我因事未能前往,也藉此表示謝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星海在上海結識的時候,他已經大發宏願,要透過自己創造的音樂形象,表現我們中華民族的苦難、掙扎、奮鬥,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勝利的確信。他把這一宏願灌注到他正在寫作的《民族交響樂》中。抗戰爆發了,這是全中國人民熱情奔放的時代,作家藝術家更處於熱情奔放的潮頭。他寫了很多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愛國歌曲,更希望透過聲樂藝術的長篇鉅著以表現自己的宏願。這說明《黃河大合唱》的誕生,符合時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蘊蓄已久的內在要求。

  回想起來,作曲家反映時代要求的宏願,也正是中國作家藝術家共同的心願,我也並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敵演劇第三隊的同志們一起,經常在大西北的黃河兩岸行軍。在敵後遊擊根據地活動。中國雄奇的山川,遊擊健兒們英勇的身姿,時刻強烈地感動著我,我在心頭醞釀著一個篇幅較大的朗誦詩《黃河吟》。稍後在延安治病寫詩時,接受星海和演劇三隊同志們的建議,改寫為《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現在可以補充的是,當時有兩個印象,強烈地直接激發了胸中蘊蓄的詩情。一個是渡過黃河險灘時船伕們駕駛方舟(確確實實是方舟)同驚濤駭浪搏鬥的情景,這已經在《黃河船伕曲》中有所表現和發揮了。當時,同舟共濟的鄔析零同志記錄下來的船伕號子,曾經是星海作曲時的重要參考。再一個是行經山西吉縣以北的壺口(虎口)看黃河激流墮入懸崖深淵形成尼亞加拉大瀑布式的壯美圖景。這是著名的黃河冒煙陸地行舟(船過此處要在陸上繞行一段)的地方。我被這大自然的奇觀驚呆了。我把當時的印象如實地寫進朗誦歌曲《黃河之水天上來》(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說如實地寫,因為確實從十里路外,可仰望它的濃煙上升,它確實搖動了地殼,衝散了天上的烏雲;這裡描述的歷史上西北人民無盡的苦難,當時黃河兩岸遊擊兵團、野戰兵團,星羅棋佈,穿插在敵人後面的奇異場面,也都是真實的。《黃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這個第三首,被寫成一首朗誦歌曲,這在詞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嘗試。星海寫道:中國歌曲用三絃來伴奏能表達歌詞的內容,而又可獨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嘗試。(《我怎樣寫黃河大合唱》)我以為應當這樣嘗試發揮藝術的效果。

  全國解放後,《黃河大合唱》在首都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誦歌曲《黃河之水天上來》,我對此表示遺憾。朗誦歌曲表演時難度較大。他們怕處理不好,影響了整個演出的效果。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兩場演出,是由我帶病朗誦的,當時伴奏條件也比較簡樸。後來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業餘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氣呵成的完整演唱,並未因第三首難於處理砸了鍋。現在的專業團體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條件比過去強得多。我希望藝術家們克服困難,希望聽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我現在還記得,1939年2月的一個晚上,延安交際處一個寬大窯洞裡,抗戰演劇第三隊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農曆除夕。我應邀從二十里鋪的醫院趕來參加這個晚會。星海同志也應邀參加了。在明亮的煤油燈下,我站起來作了幾句說明,然後很帶感情地一氣朗誦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黃河》歌詞。同志們以期待的眼光聚精會神地諦聽著。掌聲剛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來,把歌詞抓在手裡,說:我有把握寫好它!接著是更熱烈的掌聲,雜以歡呼,祝賀這詩與音樂的心靈的契合。

  《黃河大合唱》主要是音樂藝術的成就。歌詞為實現作曲家的宏願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痛惜天才的作曲家過早地離去!要是他活到今天──當然是80高齡了,聽到他的歌聲至今還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著炎黃子孫團結奮起振興中華的壯志豪情,那該多好啊!要是他還活著,在他正常延續的後40年中間,他該寫出多少不朽的時代樂章啊!想到這裡,越發感到我們損失之大!越發激勵年輕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彌補我們的重大損失,並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創造,為新中國增添新的光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