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師說課文的詳細分析

關於師說課文的詳細分析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託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出反映社會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麼受業就是手段。業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問,所以老師最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後,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於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複雜的寫作背景,並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湧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於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端,攜著批判的鋒芒,如暴風驟雨,滌盪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師道唯其失傳久矣,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實中來。先以古之聖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聖益聖,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後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第三段,援引聖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係。

  這一段的開頭語氣又歸於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聖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後,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係、師道關係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係,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並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後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在當時,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於時,學於餘),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乾脆說是一個藉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闢,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