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集預習學案

蘭亭序集預習學案

  蘭亭集序不僅是一篇書法名作,同時也在文學上有很大的藝術價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蘭亭序集預習學案,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自讀導言】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敘述、議論和抒情巧妙結合的寫作特點。

  3、背誦全文,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解說〗

  1、本文是一篇書序,而要被作序的書是因宴集賦詩結集而成,因而這篇序言並沒有像一般書序那樣把寫作的重點放在對書的內容和特點的介紹上,而是把筆力集中在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是學好這篇課文的關鍵。又因為本文有一定的消極色彩,所以教學中必須正面引導學生認識在作者深沉的感嘆中的積極情緒。這是全文學習的難點。

  2、兩晉時期,駢麗藻飾之風盛行,而本文作者卻以這種樸素自然的散句為主的形式出現實屬難能可貴,這種樸素自然的形式恰好與作者真實可感的思想達成完美和諧的統一,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這一點。

  3、背誦全文是本單元和本課的具體要求,所以必須督促學生去完成。詞類活用、省略句式和詞的多義性是本課較為明顯的語言現象,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積累。

  【自讀程式】

  1、解題,弄清本文體裁和內容的關係,總體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調,突破重點。

  2、介紹背景,根據本文所述內容,從更遠的背景著眼,講清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描述聚會歡樂後,因感人生無常而轉悲的寫法,並非始於《蘭亭集序》,而是由來已久,突破難點。

  3、熟讀、背誦課文,理清思路,劃分層次,然後採用導學、提問、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隨機控制教學程序,解決課文中的重要問題。

  〖解說〗

  1、根據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材對文言文學習的總體要求和本單元的具體要求可知,本課學習的重點是對課文思想內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前提是必須弄清寫作背景和社會背景。(知人論世)

  2、弄清了創作緣由,學生們自然會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達到熟讀背誦,而後順利劃分出層次結構。

  3、本篇課文篇幅較短,完全可採用導學式教學,也可以透過提問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達到對每一層、每一句話的理解。

  【自讀點撥】

  1、題目與寫作背景: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他們做曲水流殤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併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2、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調: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為前後兩部分:

  第一段為第一部分,敘述蘭亭宴集的情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集會地的地理環境及景物、當日天氣和宴集的感受,是實寫,以一“樂”字為基調。

  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後的感慨,是虛寫,這部分則以一“悲”字為基調。全文這種由樂轉悲的寫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發展變化規律。大家難得一聚,是快事、樂事,但有聚就有散,因為“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說相聚是困難的、短暫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長久的,本來這種聚散兩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萬端,再由此使人聯想到人生無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從中來。第二,這種寫法有其歷史源淵:當年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群臣歡飲,自作《秋風辭》:“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魏文帝《與朝歌令吳質書》敘在與吳質等人宴樂之後:“樂往哀來,愴然傷懷。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西晉石崇《金谷詩敘》亦在與眾人宴樂之後說:“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可見從漢魏以來,人們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屢見不鮮的,那麼《蘭亭集序》如此用筆就不足為怪了。

  3、從第一自然段用詞的簡約、格調的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性情?

  第一自然段裡作者無論模山範水還是描竹畫樹,都達到了簡而不能再簡的地步,真可謂惜墨如金,想那陽春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該有多少鮮花吐芳、奼紫嫣紅開遍,而此文中,作者卻緊鎖濃香豔顏,些許不流注筆端,進入作者視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風而已。就是寫那翠綠欲滴的樹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棄其綠、棄其碧、棄其翠,極力造成一種素淡、雅緻的格調。蘭亭宴集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賞心樂事,但作者內的喜悅之情從不過分表露,筆端的興奮字眼從不輕易滑落,只在結尾處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著筆勢之從容沉穩,可見文字格調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體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