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集序ppt

王羲之蘭亭集序ppt

  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集序》以“天下第一行書”之美譽流傳千古。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簡介、王羲之蘭亭集序原文以及王羲之蘭亭集序翻譯等n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王羲之蘭亭集序簡介: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王羲之蘭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蘭亭集序翻譯: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王羲之蘭亭集序賞析: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 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蘭亭集序》.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儘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淒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麼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範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後人以啟迪。

  王羲之蘭亭集序基本風格:

  關於王羲之書法的基本風格,歷來都有定評。雖說象《蘭亭序》這樣的劇跡其可靠程度尚有疑問,但對大王書風的繼往開來之功,卻是無人能予以否定的。《蘭亭序,在真偽方面的爭執,並不影響它是一本極優秀的學習範本,學習行書以它作為門徑頗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與漢、西晉的其他書法作品相比,《蘭亭序,書風的最明顯特徵即是它的用筆細膩和結構多變,大王以前的裡跡如陸機《平復帖,、吳皇象《急就章》古拙可愛、平和淡怡,頗見內斂之功,但無消雅之巧。存世漢簡中倒不乏筆畫跌宕縱肆、變化豐富的作品,但在結構上又相對以散而乏麗趣。王羲之的功勞即在於他把自然的書風引向一個較為精練但又注重技巧華美特徵的格局,從而確立了書法藝術強調對審美的主動把握這一時代的墓調。在他以前,人們對此是不夠重視的。

  強調主動迫求,強調風格的個性,強調技巧的豐富性,使。蘭亭序》、《奉橘帖》、《得示帖》、《喪亂帖》等體現了一脈相承的魏晉式審美風度。對於學習行書的同志而言,努力注重在這方面的追索與體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甚至不妨說;行書之學大王成功與否的標誌即看學習者能否淋漓盡致地、深入細緻地把宇帖中最細膩的用筆動作和線條效果表現出來。粗率的臨攀決然得不到真諦,而絲絲入扣的體察與反映,則是熟練掌握大王書風的第一個步驟。因為(蘭亭序,本身就是對以前書法作品的高層次發展—我稱之為是從粗到細、從疏到密、從大概到精密、從拙樸到華關的審關發展.在唐人的書論中,大王式的風格被冠以一個純摔爽義的詞:“巧媚”。《蘭亭序》等的成功之處是正在子它在當時達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當然還有風格境界),它對筆與紙的駕馭能力:那種運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東晉以前是為人仰慕已久,而在當時也是同輩書家們所歎為觀止的,它標誌著書法從草路藍縷階段走向藝術的成熟。而我們正是要學習這種成熟,因為我們希望能由此而進入書法(行書)的.技巧王國。

  《蘭亭序》的“巧媚”與它的細膩特徵,在與被翻刻的《聖教序》相比時呈現得更為明顯。柔軟的毛筆與堅硬的刀石相比,後者畢竟會更趨向規範化的處理,而這對細膩而言卻是個大to害。由是,學《蘭亭序,者似乎更應該注意和了解這一特定現象,把握正常學習方式。說學《蘭亭》是囚為它被封為“天下第一行書’,這自然是毫無意義的空泛話,藝術是沒有“天下第一’的。但學

  《蘭亭》是為了掌握它那種精巧的筆法,掌握儘可能多的技法語彙,這卻是每個學書者應該建立起的學習觀。

  王羲之蘭亭集序書法賞析:

  談論魏晉書畫藝術。我們總會將它與“形神之辯”的審美趣尚相聯絡起來,從“形神兼備”發展到“離形神似”,講求自然。順乎神理,在藝術上這是形式表現和精神內涵的關係,既有道家的“飄逸”,又有儒家的“文質”。華美與質樸的相結合,由此產生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形神兼備”的藝術品格。後來又將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書畫藝術從對外在客觀世界的表現轉向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抒發。這在晉代的書法藝術中就出現了追求“韻”的審美趣尚。從流傳的晉書墨跡來看,晉人尚韻,其主要表現為自然天成、和諧暢達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晉代書法的傑出代表,後世尊為“書聖”,其《蘭亭序》法帖也被尊崇為“天下第一行草”。

  王羲之(公元307一365年)、晉琅耶晦沂(今山東費縣)人。出身名門,家人多善書者,故王羲之書法幼功紮實。王羲之的書法以縱長的體勢衝擊扁平的隸意.筆致偏重骨力,又從拙樸中產生姿媚,淳古之風猶在,獨秀之關飄逸,其書法之美、之韻已超越了先賢和當時的書家,成為博涉多優、兼取眾美、裁成新體的書法集大成者。

  王羲之書法傳至南朝梁武帝時,已經有不少胭品。初庸李世民派人在全國訪求,數量驟增,然未必是真跡。至於到了數百年後的北宋晚期,宣和內府所藏有243件之多,直到今天,碑帖拓本很多,而傳為墨跡者,寥若晨星。其流傳有緒的書跡有章草、今草、楷書、行書四種,主要有《蘭亭序》、《決雪時晴帖》、《行書千字文》、《姨母帖》、《初月帖》、《上虞帖》、《豹奴帖》、《十七帖》、《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等。這些書跡儘管已非原跡,由於摹刻rn致,能傳羲之筆法神采,其中少數還繼續著真偽之辯,所以歷來為書法界視若珍寶。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蘭清)盛遊之事,其書從容嫻和,氣盛神凝。據傳唐太宗李世民酷愛其書法,認為《蘭亭序》是“盡善盡美”之作,死後將它一同葬人陵墓。現傳《蘭亭序》之真偽,曾有過大爭論,幾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但是《蘭亭序》的藝術價值卻是一致公認的。宋米帶詩云:“翰墨風流冠古今,鵝池誰不愛山陰;此書雖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萬金。”歷代書家摹本不下幾十種,也是書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現象。

  《蘭亭序》為行書帖,但我們從其圓轉流美的行書字型中可以感覺到東晉楷法的完備,在妍美的行書中隱含著楷書的骨力。南朝的楷書是很發達的,但從羲之的傳本來看,其突出成就顯然在行、草方面。與漢魏、西晉比較,王羲之書風的最大特徵是用筆細膩而結構多變,過去的書風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復帖》,而王羲之卻能把書法技巧由純出乎自然而引向較為注重華美而達到精緻的境界,與古拙相對而為“秀媚”。將這種充溢韻致的書風與《蘭亭序》描寫的良辰美景珠聯璧合,有一種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於“祟山峻嶺、茂林修竹”之間,“極視聽之娛”,抒發樂山樂水之情;與友人雅集,筋詠賞景之際,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嘆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噴發,乘興書之,為我們民族文化留下了曠世傑作。《蘭亭序》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自然形態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諧的結合,似乎有天機入神,走筆如行雲流水,進人書藝的最高境界。據說後來羲之又寫過幾次,都不可能再達到這種境界,這就是藝術的奧妙。

  《蘭亭序》書法,符合傳統書法的最基本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其筆法剛柔相濟,線條變化靈活,點畫凝練,書體以散求正,具有敬側、揖讓、對比的間架美感,成為“中和之美”書風的楷模。欣賞《蘭亭序》,會獲得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不遜色其父,獨有創造。

  工獻之(公元344一386年),為羲之第七子,善真、行、草書。幼從父學書,又學張芝,後改變法度,自創一法。終於與其父齊名,時稱“二王”。梁武帝《書評》雲:“王獻之書,絕眾超美,無人可擬.”唐張懷難《書斷》也極稱讚他的行草“興合如孤峰四絕,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貧”。他的草書,筆勢連貫,宏逸流暢,一氣呵成,所謂“一筆書”者。王獻之的書法是氣勢開張的“破體”,善中側鋒並用,筆力向外擴張,奔放飄逸。恣肆酣暢,極具有開闊、雍容的氣勢。行草《鴨頭丸帖》即為“一筆書”,間架、運筆、結體,都有新憊.屬獻之書體變化以後的力作。結構敬側倚斜,筆勢連貫流暢,多取側筆、枯溼交替的線條,似乎在抒洩迴腸蕩氣的情緒,然而又顯得自如、舒暢。王獻之的書法比乃父更為灑脫自由。宋黃庭堅把羲之書比作《左傳》,獻之書比作《莊子》,各有特色。王獻之除《鴨頭丸帖》外,著名的尚有《送梨帖》、《地黃湯帖》、《中秋帖》、《二十九日帖》等,也大多屬摹本。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