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作品思想及文言句式

《蘭亭集序》作品思想及文言句式

  導語:《蘭亭集序》是一篇書序。文章先序蘭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賢畢至”,實際上是說明做詩的緣由;有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描寫了作詩時的情景,指明瞭《蘭亭集》是一部遊宴詩集,有眾多的作者,詩是即席之作;結尾以“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的經過,又以“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指出本書的意義。

  文言知識

  古今異義

  1、列坐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今義:①次第較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將有感於斯文 古義:這些文章。今義:常用義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諸懷抱   古義:胸懷抱負。今義: ①抱在懷裡; ② 胸前; ③ 心裡存著;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 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5、所以遊目騁懷 古義:①表憑藉,用來。 ②……的原因。如:所以興懷。今義: ①表因果關係的連詞;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於固定片語中做賓語)。

  6、俯仰一世 古義:指社會人事的應酬。今義:低頭抬頭

  7、俯察品類之盛  古義:物品,物類。指天地萬物。今義:物品的種類

  修辭

  修辭手法:互文

  例: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句式

  修禊事也(判斷句)

  死生亦大矣(判斷句)

  其致一也(判斷句)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介賓結構後置,狀語後置)

  當其欣於所遇(狀語後置)

  不能喻之於懷(狀語後置)

  亦將有感於斯文(狀語後置)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定語後置)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後置)

  省略句

  映帶(於)左右

  列坐(於)其次

  悟言(於)一室之內

  放浪(於)形骸之外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

  詞類活用

  群賢畢至:形作動,賢才

  少長鹹集:形作名,年齡大和年齡小

  一觴一詠:名作動,喝一杯酒

  所以遊目騁懷:使動,遊,使…縱展;騁,使…開闊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意動,把…看作一樣

  齊彭殤為妄作:意動,把…看作等同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興起

  一詞多義

  (一)臨

  1、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面對,引申為“閱讀”。

  2、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引申為“迎”。

  3、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面對。

  4、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樣。例:其致一也

  3、將......視為一樣。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4、 一邊……一邊……。例:一觴一詠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邊 水邊

  2、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紮

  3、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次一等

  4、餘船以次俱進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編次

  (四)致

  1、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致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達到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得到

  4、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高

  2、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長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學習 進步

  4、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辦好

  5、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修建

  6、修守戰之具:整治

  7、餘獨好修以為常:修身養性

  (六)期

  1、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至 、及 註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時間期限

  4、期(jī)年之後:周、滿 、滿一年

  5、君與家君期日中:約定

  (七)之

  1、 動詞,往,到達。例:所之既倦。

  2、代詞,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興懷。

  3、結助,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夫人之相與。

  4、 結助,定語標誌。例:極視聽之娛。

  5、 音節助詞,襯足四個音節。例:暮春之初。

  (八)猶

  1、還,而且,仍然。例: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2、好像。例:亦猶今之視昔

  通假字

  蘭亭集序趣舍萬殊 “趣”通“趨”或“取”, 趨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內 “悟”通“晤”,面對面。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固”通“故”所以,因此。

  成語

  群賢畢至:指賢能者齊集,濟濟一堂,都會聚在這裡。畢:全。

  崇山峻嶺:崇:高;峻:山高、陡。嶺:山。字面意義:高大險峻的山嶺。崇山峻嶺:形容山高大、險峻,十分陡峭。

  茂林修竹:修:長。茂密高大的樹林竹林。

  放浪形骸:放浪:放縱;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體、形跡。指行為不受世俗禮法的約束;曠達豪爽。

  情隨事遷:情況變了,思想感情也隨著起了變化。

  遊目騁懷:遊目:遠眺;騁懷:放開胸懷,往遠處想。縱目四望,開闊心胸。

  感慨系之:感:感觸;慨:慨嘆;系:聯結。有所感觸,慨嘆不已。

  俯仰之間:一低頭,一抬頭的工夫。形容時間極短。

  作品思想

  文章的第一段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與會的人物,第三句寫了蘭亭之優雅的環境,第四句寫盛會上人們的活動情況,第五句寫晴和的天氣,第六句抒發感慨。顯然,六句中,有些是慣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名士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可遠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於“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這裡在抒發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出一種曠達的心境。

  本段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以做“修禊”為名,以行快樂為實。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兩種人,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後者“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快樂的時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什麼感慨?有兩個:一個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它告訴我們三點: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於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嘆:“豈不痛哉!”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於海水,隨波盪漾,飄到哪裡就是哪裡。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臧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毛澤東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生與死怎麼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這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那些思想糊塗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綜上所述,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但是,作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集的目的說一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孫綽等人。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對此,作者認為“豈不痛哉”!所以,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於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如作者一般,生髮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因為“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作者有一副多麼好的心腸!

  作品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