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

《蘭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

  導語:王羲之《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蘭亭集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歲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祓禊活動。許多著名人士統統來了,年輕的和年長的都聚集在一起。這專訪有高峻的山嶺主,茂盛的樹林,外長的竹子。還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襯環繞,引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邊,雖然沒有琴、瑟、簫、笛演奏的盛況,但邊喝酒邊賦詩,也足夠暢敘衷情。這一天,天色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抬頭看到天空的廣闊,低頭看到萬物的眾多,藉此放眼觀賞,開暢胸懷,可以盡情享受耳目的樂趣,確實是歡樂的。

  人與人的相處,時間很短暫。有的把自己的抱負傾吐出來,和朋友在一間房屋裡談論;有的憑藉愛好的事物寄託志趣,過著放縱性情的生活。雖然各人謀求的和拋棄的千差萬別,性格的安靜和浮躁也不一樣,可是當他們對接觸到的事物感到高興,被自己暫取得,就愉快地自滿起來,不知道衰老即將來到。等到他們對謀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經厭倦了,盡情就隨著事物的改變而改變,感慨也隨之而來了。從前所喜歡的`,在極短的時間內已經變為陳舊的事物,還不能不因此而產生感慨。何況壽命長短,跟著自然界變化,終究要走向結束。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難道不令人悲痛嗎!

  每次我看到從前人產生感慨的原因,同我們好像契約一樣相合,沒有不對著前人的文章悲傷感嘆,可是心裡又不明白會這樣。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虛妄的,把長壽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誕的。後來的人看現在,也象現在的人看從前一樣,這是多麼可悲啊!所以我把與會的人一個一個地記下來,並且把他們所作的詩抄錄下來。雖然時代不同,事情也兩樣,但是人們產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還是一樣的。後代閱讀的人,也會對這些詩文有所感慨吧。

  《蘭亭集序》逐句翻譯講解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翻譯: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祓禊活動。

  講解:“永和九年”是用年號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帝王確立的年號加上序數詞紀年;“癸丑”是用干支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進行依次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來紀年;這一年為東晉穆帝確立“永和”這一年號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兩種紀年方法一般單用,這裡疊用有清晰紀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韻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紀月法紀月,即:三月。“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後置。“禊”為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蘭亭集序》還有個別稱叫“禊帖”。

  鑑賞:一語道盡時地事也。

  原文: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翻譯:有賢德的人都來(到這裡),年輕的、年長的都(在這裡)會集。

  講解:“賢”“少”“長”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為“有賢德的人”“年輕的人”“年長的人”;“至”“集”後都省略了介賓短語“於此”,作狀語。

  鑑賞:八字寫盡來人,更寫盡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翻譯:這裡有高大險峻的山嶺,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盪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 講解:“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個短語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辭,翻譯時都需要調整。“映”為動詞“輝映”,“帶”為致詞“環繞”,其後省略了介詞“於”。

  鑑賞:二十字寫盡幽美環境。

  原文: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翻譯:(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形渠水,(人們)在它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絃齊奏的盛況,(可是)飲一杯酒,賦一首詩,也足夠用來痛快地表達幽雅的情懷。

  講解:“引”後省略了賓語“之”,代“清流激湍”;“以”為承接關係的連詞,不譯;“列坐”後省略了介詞“於”;“一觴”“一詠”為動詞性短語“飲一杯酒”“詠一首詩”;“以”為介詞“用來”。

  鑑賞:三十字寫盡飲酒賦詩之盛況。

  原文: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翻譯: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微風和暖。

  鑑賞:一張一弛,此為弛。

  原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翻譯:抬頭觀望遼廓的宇宙,低頭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來放眼四望、舒展胸懷的(景觀),(都)足夠用來讓人盡情享受視聽的歡樂,實在快樂啊!

  講解:“之”為定語後置的標誌;“品類”為名詞“世間萬物”;“所以”為固定結構“所用來??的景觀”,“極”為動詞“盡情享受”。

  鑑賞:此為“遊”,有景物、有遊蹤。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翻譯: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就是)一生。

  講解:“夫”為助詞,不譯。“之”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俯仰”用兩個動作表示時間短暫。 鑑賞:所有的生命感悟實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翻譯: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透過寄情於自己精神情懷所寄託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

  講解:“諸”為合聲詞“之於”,“之”代所言內容,“於”與其賓語“懷抱”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晤言”“放浪”後省略了介詞“於”,“於”與其賓語組成的賓語介賓短語作狀語;“因”為介詞“透過”,與其後面“寄所託”一起形成介賓短語作了狀語。

  鑑賞:讀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時的彌衡,西晉時的劉伶等人為典型代表。此實為政治黑暗,殘害屢起時,文人生活的畸變。

  原文:雖趨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翻譯:雖然(人們的人生)取捨千差萬別,好靜好動,也不相同,但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意,快樂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待到他對於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就會隨之而來。

  講解:“取”有兩解,一為“趣”,一為“取”,這裡取“取”意。“欣於所遇”為典型的介賓短語作狀語的倒倒裝句,“所遇”為名詞性的所字短語。

  鑑賞: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翻譯:以前感到歡快的事俯仰之間已經變為陳跡,仍然不能不因此產生感慨,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終將以生命的結束為最終結局。

  講解:“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助詞“的”,在句中譯為狀語,實因古今漢語習慣不同;“之”為代詞,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情況;“修”為形容詞“長”;“期”為“以??為最終結局”;“盡”為“生命的結束”。

  鑑賞: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譯: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鑑賞:千古同此一嘆!

  原文:豈不痛哉!

  翻譯:怎能不悲痛呢?

  鑑賞:此痛感為文學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晉時阮籍的窮途而哭為其先聲!

  第三段:

  原文: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翻譯: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裡(又)不能清楚地說明。

  講解:“合契”:古代的契分為兩半,各執其一,相合為信。“喻”為動詞“說明”;“於懷”介賓短語作為後置了的狀語。

  鑑賞:此為閱讀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翻譯:(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講解:“一”“齊”為意動用法,意為“把??看作一樣”。

  鑑賞: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層哲學感矣!

  原文: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翻譯: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

  講解:“之”為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

  鑑賞:生命之痛更加一層厚重的歷史感矣!

  原文: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翻譯:因此我一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抄錄了他們的詩作。

  講解:“時”為“當時的”,指“參加這次聚會的”;“其”為人稱代詞“他們的”。

  鑑賞:補錄蘭亭集之成因,實因生命之感,實因修禊始也!

  原文: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翻譯:即使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 鑑賞:補錄蘭亭集之理論依託。

  原文: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翻譯:後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於生死這件大事吧。 鑑賞:補錄蘭亭集序之目的,其間顯示著極其強大的自信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