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中的滿族元素

老舍作品中的滿族元素

  老舍作品中的滿族元素便隨處可見,具體表現在哪裡呢?下面來看看!

  一、老舍生平及其創作

  老舍,滿族正紅旗人,於1899年出生在北京護國寺附近的小羊圈衚衕。他出生不久,其作為滿族護軍父親便在與八國聯軍的巷戰中陣亡。因此,母親對他一生的影響深刻:“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我的……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他的母親是正黃旗人,她從母親那裡繼承了滿族人所特有的性情和品質。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老舍作品中滿族元素並不多。這是因為“他與許多年輕的滿人一樣,像替罪羊一般為那個並未給他帶來過幸福,而現世已經倒臺了的清政府擔負著來自外族的排擠和打擊。”儘管如此,讀者仍能從其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道德觀念等看出老舍對於滿族文化的批判,如《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等。新中國成立之後,滿族元素大量進入其作品,這在其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和戲劇《茶館》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它們所展示的滿族所特有的文化、風俗等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滿族文學作品。其中,“他的民族自卑與民族自尊同時滋長著,對本民族的熱愛與為本民族爭氣,渴望民族間平等的思想,時時縈繞在他的心頭”。下面筆者就擬從兩部作品的旗人形象塑造以及有關滿族風俗禮儀的描寫來具體分析他對本民族既眷戀又批判的矛盾之情。

  二、老舍作品的滿族元素

  (一)旗人形象

  所謂旗人,在清代是指被編入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這類兵民一體化組織中人們。在老舍的作品中,他透過對旗人形象的塑造鮮明地體現了一個優秀的民族作家對於本民族問題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在旗人身上所寄託的憂思與希望。在他筆下,有些旗人是隻知道揮霍和玩耍的,如《正紅旗下》的大姐公公和大姐夫。大姐公公“雖是武職,四品頂戴的佐領,卻不大愛談怎麼帶兵與打仗”“他為官如何和會不會衝鋒陷陣到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親友彷彿一致地認為他應該食王祿,唱快書和養四隻靛頦兒”。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大姐夫“情願隨時為一隻鴿子而犧牲了自己”“不管去辦多麼要緊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總是看著天空”“萬一有那麼一隻掉了隊的鴿子,飛的很低”“見此光景,就是身帶十萬火急的軍令,他也得飛跑回家,放起幾隻鴿子,把那隻子天而降的‘元寶’裹了下來”。他們的揮霍與享受依靠的是“鐵桿莊稼”,而究其根源則是八旗制度的變異與腐化。歐立德在《滿洲之道:清朝的八旗制度與民族認同》中認為滿族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達三百年之久,靠的就是八旗制度,然而到了清朝後期正是這種腐化了的八旗制度,造成這些旗人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在《茶館》中茶客丁說:“叫旗兵不關錢糧,去自己謀生計嗎?心眼多毒!”就是直接對“鐵桿莊稼”制度的批判和諷刺,他們已經喪失了自我謀生的能力,何談帶兵打仗,保衛國家。老舍的夫人胡絮青曾經說過:老舍透過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要告訴讀者,清朝是怎樣由“心裡兒”爛掉的。老舍用溫情含蓄的語言對這些從“心裡兒”爛掉的人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他們不僅是滿族更是國家的敗類。

  當然還有一部分旗人是作者極力讚美和頌揚的,他們踏實、勤勞,不再一味的依靠“鐵桿莊稼”而是另謀生路。例如《正紅旗下》的福海二哥和《茶館》中的常四爺就是這類典型。福海二哥“是個熟透了的旗人,既沒忘記二百多年來騎馬射箭的鍛鍊,又吸收了漢族、蒙族和回族的文化”儘管當時的旗人學藝是被人恥笑的,可是他在看到了當時“鐵桿莊稼”並不能使人富裕起來時便毅然去做了油漆匠,即使後來補上旗兵的後缺他也沒有丟掉油漆匠工作。同樣,常四爺也是一個衝破八旗制度束縛的人,他因說了句“大清國要完”而被抓去坐了一年的監獄,在別人都說“讓我自己去謀生,非死不可”的時候,出獄之後的常四爺卻自己賣菜另謀生路。對於他們“老舍以久存心底的激情讚美福海,讚美常四爺,讚美那些具體推進歷史轉折,使艱難歷程輕鬆化,將人生無痕地融入時代的一代旗人……力圖給你看到當歷史的車輪子迎頭駛來時,那些大踏步地迎向新生活去的旗人,他對於民族深藏著得驕傲”這一類的旗人正是看到了“鐵桿莊稼”的腐敗,才會掙扎著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同時在國家和人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也毅然伸出了援助之手,福海放走了參加義和團的王十成,常四爺為危難之中的王利發雪中送炭。因此老舍對於這些旗人的`讚美不僅僅限於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在頌揚他們的愛國心和正義感,他們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更是引導腐敗的清王朝走向光明前景的使者。

  (二)滿族的風俗禮儀

  滿族常見的禮節是請安、打千,過去的小輩對長輩,三天一請安,五天得打千。《正紅旗下》的福海二哥請安請得最好看,以至於使每一個接受敬禮的老太太都哈腰兒還禮,並且暗中讚歎:“要是我的兒子能這樣懂規矩多好啊!”作者借老太太之口由衷地表達出了自己對福海二哥的讚賞之情。類似於這樣溫情場面的描寫還有我的“洗三”,所謂“洗三”就是在小孩子出生第三天時舉行的出生典禮,屆時方方面面的親戚、朋友都要前來祝賀,德高望眾的老太太一邊給洗澡一邊說吉祥話,文中的白姥姥:“先洗頭,做王侯,後洗腰,一輩倒比一輩高,洗洗蛋,做知縣,洗洗溝,做知州。”最後還要用大蔥打我三下,口中唸唸有詞:“一打聰明,二打伶俐!”而據老舍說他後來也確實像大蔥一樣聰明。作者詼諧幽默的描寫在字裡行間都透露出對新生兒的美好祝願,在這樣祥和的氣氛中,不難看出老舍對於滿族一些風俗禮儀的讚美之情和自豪之感。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本是一個禮儀之邦,而滿族更是因其獨特的生活習慣而形成一些特有的風俗,這些習俗不僅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祝福,更是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必備因素,所以在這裡作者用一種溫馨的筆調,表達著自己對於民族禮儀的認可與接受。

  與此同時,作者也對一些本是值得誇耀的風俗禮儀進行了批判:“自從姑母搬到我家來,雖各過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義支使我的母親給他沏茶倒水,擦桌子掃地,名正言順,心安理得。”她可是我們衚衕裡的“財主”,拿著好幾份的錢糧,卻在我家白吃白住白拿炭,而且他稍不順心就會鬧的天翻地覆,把“我”們全家包括大黃狗在內罵的狗血噴頭,對此“我”們家是沒有任何人敢反抗的。對於姑母的蠻橫無理,為所欲為,儘管及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因為在滿族的家庭中姑奶奶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樣地還有滿族人養花養鳥的愛好,這本是在八旗制度束縛下的八旗子弟為了消磨時間而培養的一些興趣,既不違八旗制度的規定,又使自己的生活的得到了充實。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內憂外患的政治局面使每一個八旗子弟都應正視自己的身份,保衛國家而不是繼續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因此,老舍對於一些風俗禮儀的描寫。“在很多場合,更是由批判封建的文化傳統這種總的意圖出發的。”面對這些優雅的廢物,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

  關於老舍及其作品,舒濟曾經說過:“我們從滿族的角度來看他,才能更準確地認識和理解他的文學作品,正是知人才能識文”因此對於老舍,很多時候我們由表及裡。當我們看透他內心的驕傲與自尊的時候,才能真正的瞭解他的滿族情懷以及他的滿族文學作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