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思鄉的詩句及解析

李白思鄉的詩句及解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詩句吧,詩句是詩的句子,泛指詩作。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詩句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白思鄉的詩句及解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白的思鄉詩

  李白的思鄉詩有:《春夜洛城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思鄉情緒都一般,還有一首《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這才寫出了深深的鄉情。

  李白用月亮表達思鄉的詩句

  自古以來泱泱華夏民族對月亮就有一份獨特的情感,人們喜歡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騷客們對詠月亮詩歌更是數不勝數、千姿百態並且還都賦予了她無數風情。月亮,從而被捲入中國的文學殿堂。千百年來,使歷代文人所傳唱。在詩歌的國度裡寫月亮的詩歌燦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層出不窮,在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李白的一生都與月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和不解之緣,或者說他對月亮有著一種獨特的愛戀,在他的筆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態。在李白的詩歌中涉及月亮詩歌高達三百多處。月亮就如“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的詩情畫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夢幻,“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寂寞,“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摯友誼,“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筆下的月亮有千姿萬態的風情萬種,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月亮在李白詩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獨特——情感

  月亮在中國已成為一個歷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賦予她本身所在的意義。在中華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燦若星辰的詩歌中,早已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意象。月亮本無情,但文人騷客們面對皎潔的月亮變產生了無限的暢想,並賦予了月亮真摯的親情。把自己的滿腔真情,無限鄉思都賦予了廣袤天空中的那輪優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詩歌中,月亮便是故鄉,寄託了詩人的戀戀依鄉之情;月亮便是閨婦眼中的柔情哀怨,有著無限的孤獨與相思;月亮便是邊塞戰士孤寂的身影,有著一抹蒼涼與悲壯。

  (一)望明月抒思鄉之情

  自古以來,就把月亮作為思鄉的一種寄託被歷代文人所使用。人們追求和睦、美滿的幸福家庭,追求對祖國的摯愛。在這種強烈的迴歸故里中望月思鄉變成為一種固定的文化。無論是客居他鄉、孤寂漂泊的遊子,還是久戍邊關、悲壯淒涼的邊塞戰士,月亮都是詩人借用的寄託手法。李白的鄉思最著名,甚至人人皆知。如《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無聲的月光和客居他鄉的漂泊遊子,在秋夜望月時的思鄉之情。生動形象的描繪了詩人在深夜人靜,輾轉難眠思鄉的情感。同時也表達了背井離鄉遊子的共同心聲。詩中沒有神奇新穎的想象,也沒有精巧華美的詞語,有的只是對家鄉深深的思念。望月就將李白對故鄉的思念一一表露出來。他對故鄉的思念全都寄託在這質樸無華、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託在夜空中那輪皎潔的明月之上。正因“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思鄉的千古名句,所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他鄉的遊子對家鄉思念的寄託。在幾個明月高照的夜晚中,無數漂泊孤寂的遊子,面對那輪高潔的月亮都會低沉的淺唱,思鄉之情就油然而生。即使是不經意間聽見那哀聲嘆氣的輕吟也是潸然淚下。而另一首《峨眉山越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此詩寫的是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故鄉的月亮也念念不忘。看見峨眉山的月亮很微小,但顯得特別秀美。然而又由於山影倒映,月亮顯得更加明淨。秀美明淨的秋月倒映在晶瑩碧綠的江水之中,這就比某處的月亮倒映在某處的江水中更加優美,更加美麗。這是李白在峨眉山下所見的奇特的景色,傾訴了即將離鄉的遊子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峨眉山的月是故鄉的象徵,也是李白感情的依託。無論是漂泊他鄉,還是遊俠仙境,峨眉山月的身影總在詩人的心頭環繞,徘徊。與其說秀美明淨的秋月是李白對家鄉依依不捨之情,倒不如說是因詩人對家鄉的萬般不捨的眷戀使月亮顯得更加恬靜清幽,秀麗唯美。

  (二)覽明月抒思情之感

  李白的一生經歷坎坷,但性格卻豪邁奔放。他一生中最渴望的就是在邊關建功立業一展雄才,然而他卻命途多舛,終使他壯志未了。因此詩人便把自己這種濃烈的願望寫進了詩歌的海洋中,也許正是因為詩人有著這樣強大的的理想與抱負,所以李白在邊塞的月亮中少了些往日的淒涼的悲傷,反而多了一份俠士的豪放與奔放。如《塞下曲六首》其五:“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玉關書未下,少婦莫長嗟。”

  這首詩雖寫邊關征戍,但卻無半點哀怨和惆悵。且字裡行間無不顯示出唐朝的強勢以及戰士們的必勝信念和獻身精神。

  月亮本身就無情,但文人墨客們便賦予月亮無限的深情。有的歡喜、有的憂傷、有的感慨等等。月亮的撲朔迷離使月亮成為表達情與愛的寄託和寄望,同時也是久守邊關戰士迴歸故里的依託與期望。當然邊塞戰士在李白浪漫的筆下並非全都是豪邁奔放的,也有久戍邊關思鄉的悲涼與哀嘆。如《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此詩是一幅有關、山、月的遼闊的邊塞詩。這首詩用寥寥數語,便把邊塞所特有的雄渾景象描摹出來。沒有濃濃重繪,卻將戍邊生活描寫得如在眼前。寫出了戰士離別家鄉之苦,懷念家鄉之情,一思一嘆融入那蒼茫的明月中。又如悽靡的《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這是《子夜吳歌》四手首詩之一,寫的是秋天。但說的並不是一味淒涼。而是孤獨遠於超奇妙之意,給人以無際之感。皎潔的月光照在長安城,出現了一片白色的世界,是思婦們的一種悽靡。伴著秋風隨處都能聽見用杵搗衣的聲音,起起伏伏,是思婦的哀愁。而此時的月亮便充滿了殷殷思情,不解相思之苦。可見謫仙般的李白並未拋開凡間的痛苦,而是把自己遊歷凡間的人情冷暖、相思用其仙人之筆寄託這輪如靈魂似淚的明月中。從而使月亮成了閨中悲傷的思婦,成了軍中的痴情男兒。而其《長相思》更是動魄心魄,《長相思》:“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雲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此詩寫出了無數相思者的相思之苦,以及人們對相思的那份深沉的執著。“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寫的是在孤燈下飽受相思之苦的相思者對月亮長嘆與訴說。月亮便成為相思者們心目中的美麗佳人,但是高高在上的明月而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即。因此只能用一聲聲長嘆來壓抑著心中是我那份相思。但對美麗佳人的思念和渴望是無法控制的,即使是摧心傷肝也在所不惜。就算上有青冥,下有淥水,都不能表達心中的那份痴情。但是天長而又路遠,夢魂很難到達。於是,只能可把心中的那份相思,全都寄託在那遙遠的天邊,可以一同共念、共思、共嘆的月亮之上。因此月亮不是本來的意象了,而是幻化無數相思者的美麗佳人。

  有許多的月亮,在李白的筆下便化成了邊塞戰士思歸的家鄉,也幻成了閨中少婦的孤獨落寞。征夫們的思鄉之情、怨婦們的相思之苦,而然多情的李白並沒有忘記友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時的月亮是友情的化身,李白把對摯友的懷念和同情一起帶走了,送給了遠方孤獨的朋友。把兩顆相隔千里的心緊緊聯絡在了一起。這便是李白中的月亮——有著悽美的思情,又有著誓言的執著。

  二、月亮的獨特——感知

  月亮有著極其特殊的時間感、空間感和運動感,月亮便成了懷才不遇文人騷客感慨惋嘆的物件,也是對其心靈創傷的慰藉。李白堪稱天賦奇才但卻懷才不遇,使他顯的特別孤寂與悲壯。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獨的冷清,於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文人騷客們傾訴感嘆的物件。李白更是把月亮當成了患難同行的摯友,詩人對月亮的感知、哀嘆、沉思的詩歌也很多。

  (一)感嘆歷史的蒼茫

  歲月的滄海桑田,歷史的年輪往返在淹沒與流失之中,而又流在亙古不變的月亮之中,文人騷客們面對著那輪優美的月亮,總有一種物是人非之感慨。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天才詩人,李白的詩歌千古傳唱,震撼著一代代人的`心靈。而李白詩歌中月亮的意象就如同李白“詩仙皇冠上的明珠一樣,璀燦奪目,燦爍古今。月亮,從古至今,用它獨特的神秘指引著人類無盡的遐想。千古明月,默默的視著塵世間的滄海桑田,人們從它的陰晴圓缺裡勾勒出種種遐想。並從這千古不變的月亮中探索歷史的演變和古人的情思。如《夜泊牛渚懷古》:

  與眷戀;在失意者的筆下,它則又成了失意、孤寂與落寞的象徵。

  李白一生與月亮結下了不解之緣,有幼年時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也有飲酒興起時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更有遊子思鄉時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在其現薦的一千餘首詩作之中,涉及月亮的就達380餘首,數目之多,可謂唐詩這冠。由此也足以看出李白對月亮的情有獨鍾。可以說,古代詩人之中,李白對月亮的描繪是最為複雜,最為全面,也是最為完美的。

  縱觀李白的詠月詩,其筆下的月亮呈現出各種形態,如“圓月”“初月”“新月”“半月”“彎月”;各種色彩,如“明月”“皎月”“素月”“清月”“朗月”;就時間而言,有“寒月“”冬月“曉月”“夕月”“古月”“漢月”“夜月”;就地點而言,又有“天門月”“西江月”“峨眉月“巴月”“秋浦月”“秦地月”“蕭湘月”等。而李白天生豪邁奔放的性格又使得他可以支“泛月”“醉月“乘月”“攬月”“寄月”甚至去“賒月”。“如此地喜月、愛月、玩月、詠月,李白可謂是古今第一,天下無雙。”了李白不盡的詩興和靈感。而李白更加發揮了自己豐富的想象,並將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哲理精神融入蘭中,使月亮由自然客體向人格意志轉變,使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月亮意主題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總之,在李白的月亮世界裡,不僅有靈動飄逸的物境,更是飽含了作者人格意志的“我境”,顯示出獨特的意境之美與獨特的浪漫性,體現了自己支理想和光明的不懈追求與探索。以下就對李白的月亮世界以及他的大膽開拓與創新做出的具體分析:

  首先,李白的詠月詩創造出了優美的意境。月景在李白的筆下總是表現得美麗非凡。“在描寫月色時,總是有水相伴。月或倒映湖中或伴隨著大江溪流,月光水光交織在一起相映成趣。”如《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中寫道:“萬壑千巖,崢嶸鏡湖裡。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遊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月下乘舟,湖水與岸的真實感被月夜給模糊了,使詩人產生錯覺,彷彿行在空中,向月亮游去。詩人如入仙境,呈現出一種超凡的境界。

  其次,李白在描寫物境之美的同時,融入了自己的主觀之意,使景與情有機結合,達到以景寫情,以情襯景的效果。此時的月也已不再是單純的自然之物,而是自然的人化。綜合起來,李白的詠月詩所表達的情感可分為以下幾類:

  1、表達失意與孤寂的心情

  李白一生歷經坎坷,其性格豪邁奔放,但又高傲自大;心存遠大的報國理想,無奈卻報國無門,失意與惆悵伴隨其大半生。此情此感也只能寄託於詩作之中以做宣洩。如他在《長相思》一詩中這樣寫道:“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便是借月來抒發自己淪落的惆悵,借用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被迫離就的痛苦心情。李白一生都在幻想自己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能建功立業,功成身退是他的理想人生。但是,他為人真率狂放,蔑視權貴。國為不為奸佞所容,所以他的一生都不盡如人意,仕途坎坷,屢遭讒毀,他在不少詩歌中都寫下了自己這種愁苦之情。如《古風》一詩中寫道: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輝,復悲高秋月。飛霜早淅瀝,綠豔恐休歇。若無情風吹,香氣為誰發?”在這裡,李白也借月來抒發自己理想的失落和感嘆自己仕途的坎坷。

  由於如此種種的遭遇,使得李白也是孤獨寂寞的,現實中屢遭打擊卻無處申訴,只能借詩抒懷。如《夜泊牛渚懷古》中“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謝尚牛渚乘月泛舟遇見袁宏月下朗吟這一富於詩意的故事,和詩人眼前所在之地,所接之景(表天朗月)的巧合,便是詩人由“望月”而“懷古”的主要憑藉。詩人面對空中明月,心情無限孤寂,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世上知音難覓,惟有仰空長嘆。而《鸚鵡洲》中“遷客此時徙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則飽含了對黑暗社會不重視人才的不合理現象的控訴。月亮作為皎潔真率的象徵,被李白賦予了更多的人性和靈性,也成為了他傾訴苦悶的物件。在李白的一生中,月亮就像一個忠誠的朋友,始終陪伴在他的身邊。

  2、表現豪邁灑脫的性格和飄逸超曠的胸襟

  李白兼具儒、道、任俠精神,也造就了他豪邁灑脫的個性和飄逸超曠的襟懷。如《東魯門泛舟》中:“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詩人將月下泛舟,遨遊太空看作是人生無窮的樂事。《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為李白生命的歸宿點。“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水中捉月而死。”傳聞雖不可信,但從中我們卻可以看出李白對月亮喜愛的程度。因此,他竟敢上天捉月。如《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雲》中的“俱懷逸光壯思飛,欲上表天攬明月。”由此我們也看到一個想象豐富,個性灑脫的詩仙形象。而他的《把酒問月》更是逸興豪邁,感情豐富,語言誇張。其中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引出了人與月之間若即若離,似卻近的關係,並引發了對人生哲理的探求與思考。

  人生是短暫的、痛苦的、其間有著不盡的坎坷與曲折,孤獨與寂寞,但李白卻可以讓自己儘量忘卻這一切,去享受人間的自由與快樂。如《將進酒》在自己失意之時,李白卻仍能吟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樣曠達豪邁的詩句,我們也不得不為他有如此寬廣的胸襟而感嘆。又如《關山月》中“明月出天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李白心境開闊,因此,他的月亮也隨之開闊和雄壯。讀後,使人心胸一振,我們也找不到他一絲惆悵的借月詠愁情的意象。再如他在《玉壺吟》中寫道:“烈士擊玉壺,壯心異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連。“這裡的刀光劍影,顯示出詩人那種拂劍而起的遊俠豪情。

  月亮在此也不再委靡惆悵,而體現了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壯志。

  李白生平最渴望的就是做一名儒將,馳騁沙場,但他的一生都沒有機會嘗試,因此就把這種強烈的願望寫入了自己的詩作之中。如《塞下曲》之五中寫道:“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這類詩歌充滿了一種俠肝儀膽的豪情。“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他詠邊塞而悠悠閒談,也許,這正是李白儒俠風格所在。

  3、表達自己清高、皎潔的品質以及與朋友之間純潔的友誼

  月,是清高、皎潔的象徵,這也正好與李白的先天秉性相契合。如《月下獨酌》中這樣寫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意能招呼明月為伴,表現了自己如月般冰清玉潔,超凡脫俗的節操。也許,在現實的“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也只有明月能與自己進行心靈上的門交流,成為自己永遠的知己。

  而在與友人的交往中,皎潔的月亮更代表了彼此之間友誼的純潔與高尚,如在《哭晁卿衡》一詩中,詩人這樣寫道:“明月不歸沉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李白將日本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難比作“明月沉碧海”,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真摯的痛悼之情。而在聽到友人王昌齡遭貶後,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寄》中寄予了無限的關切與同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詩人以寄月這種獨特的方式,來表達對友人的安慰與關懷。同時也用明月象徵自己和友人品質的純潔無暇。這樣的想象既奇特新異,又無不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毫無做作之態,也顯示了李白文學功底的深厚。

  4、表達離別思念之情

  自古以來,月亮就作為離別、思念的一種寄託被歷代文人使用。如南朝謝莊《月賦》中有“美人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亙古如斯,而世事變幻不定,這就不可避免地滋生思念的情愫。李白最為著名,甚至婦孺皆知的表達思鄉之情的詩《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的字裡行間都流露出詩人淪落天涯,眷戀故土的那份深情。文字雖然短小,但內涵卻非常豐富,表達了久別故土的人的共同情感,能激發起人們的共鳴,讀起來使人感到親切而真實。又如他在《贈崖待御》“誰憐明月夜,腸斷聽秋砧。”一詩中也以詠月表達了因失意愁苦而思念故鄉親人的那份深情。在他的《搗衣篇》中:“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透過描寫婦女趨月夜為親人搗衣的心情,表達了她們對遠征丈夫的深切懷念。而《關山月》則描寫了塞外徵人的見月思鄉之情。“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不論是對親人的思念,對朋友的思念,還是對故鄉的留戀,也或者是借月表達他人的思念,李白都巧妙地把這種感情寄託在明月之上,無生命的月亮在如上之多的情感的浸泡下也變得情真意切,鮮活靈動了。“任何藝術境界,作為對某種生活美、自然美的提煉昇華的產物,都或隱或顯地滲透了詩人本身的意志。”李白的月亮世界恰恰體現了這一點,在他的詠月詩中同有單純的以月亮本身為全詩的主題,而是有著其深刻的思想和生活基礎的。這也正是李白的月亮世界的特點,即客觀物象融入主觀情感。

  李白之所以對月亮懷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並能將之出神入化地借用到自己用以抒發感情的詩作中,也是與中華民族傳統的歷史文化積澱分不開的。傳統文化中的月亮給予了李白得以遐想基礎和空間,但他並不滿足於前人的給予,而是從自己的眼光出發,開拓了新的文化蘊涵與境界。那下面我們就談一下李白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月意象的繼承與突破問題。

  人物簡歷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舊唐書》記載李白為山東人;《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