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子夜吳歌鑑賞

李白子夜吳歌鑑賞

  子夜吳歌

  李白

  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冬歌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徵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1)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4分)

  (2)兩首詩寫作角度明顯不同,請結合詩歌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4分)兩首詩都寫到了女子對遠方征夫的深情思念(2分)。《秋歌》還表達了普通百姓對和平生活的嚮往(或”對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批判”);《冬歌》則突出了女子擔憂征夫受寒,渴望冬衣早日送達的急切心理(2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秋歌》著眼於大的場景,透過對長安城”萬戶搗衣”的描寫,塑造了思念丈夫的女子群像(2分);《冬歌》著眼於小的畫面,透過女子”絮徵袍”的具體描寫,塑造了牽掛征夫的典型形象(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二:

  (1)、從《秋歌》前四句看,詩歌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詩人又是如何營造這種意境的(3分)

  (2)兩首詩主題相同,但寫法有所不同,請結合詩歌加以闡釋。(3分)

  參考答案

  1、(1)孤寂(悲涼、淒涼、悽苦)1分

  (2)①情景交融給2分(或融情、景、聲、色於一體)②“感覺聯通”或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化)1分,要注意“吹”的特殊用法③營造出渾然天成的意境之美1分(回答中要點出詩歌意境的特點)(②③兩點答到任意一點即可。)

  2.①《秋歌》寫景抒情,《冬歌》寫人敘事;②《秋歌》中有場景描寫,《冬歌》則著力刻畫一個生活片斷(細節描寫);③《秋歌》塑造了長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則著力於個體形象的刻畫;

  賞析:

  《子夜吳歌四首》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又題《子夜四時歌四首》。這四首詩分以四時情景寫了四件事。第一首寫春景,是說漢樂府中的秦羅敷採桑的故事;第二首寫夏景,是說春秋越國西施若耶採蓮的故事;第三首寫秋景,是說戍婦為徵人織布搗衣之事;第四首寫冬景,是說戍婦為征夫縫製綿衣之事。作品構思巧妙,層次分明,結體嚴謹。

  第三首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於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呼叫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籠統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後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製征衣的季節,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製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於思婦又是一種難耐的挑撥。“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歎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裡,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

  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裡,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情”也很濃。此情之濃,不可遏止,於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後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認為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好,其實未必是這樣。“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容上看,末二句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餘,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迴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這首詩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第四首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透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徵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時間是傳送征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性和戲劇性。一個“趕”字,不曾明寫,但從“明朝驛使發”的訊息,讀者從詩中處處看到這個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緊張勞作的情景。關於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縫”等等具體過程,詩人有所取捨,只寫抽針把剪的感覺,突出一個“冷”字。

  素手抽針已覺很冷,還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加強情節的生動性。天氣的嚴寒,使手指也不靈巧了,而時不我待,偏偏驛使就要出發,人物焦急情態宛如畫出。“明朝驛使發”,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從自己的冷想到“臨洮”(在今甘肅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那邊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驛使早發、快發。這種矛盾心理亦從無字處表出。讀者似乎又看見她一邊呵著手一邊趕裁、趕絮、趕縫。

  “一夜絮徵袍”,言簡而意足,然而隨即又情急起來,她想:路是這樣遠,“寒到身邊衣到無”呢?這回卻是恐怕驛使行遲,盼望驛車加緊了。“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這迫不及待的一問包含極度的深情與牽掛。這組詩第三首是正面歸結到懷思良人之意,而這一首詩卻純從側面落筆,透過形象刻畫與心理描寫結合,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思婦形象,成功表達了詩歌主題。結構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勢突兀,結句意遠,情節生動感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