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二馬》簡介及讀後感

老舍《二馬》簡介及讀後感

【老舍《二馬》內容簡介】

  不曾想,日久生情,二馬爺倆兒居然對住在同一屋簷下的溫都母女產生了"愛情"。

  老婆死了有幾年,自己又漂泊海外,寂寞孤零,老馬迷迷糊糊地喜歡上了溫都太太。

  溫都太太對這個中國小老頭兒開始是滿心戒備,漸漸地,覺得他也有殷勤可人的地方,耐不住多年寡居的內心孤苦,終於決定下嫁給他。臨到買結婚戒指了,手飾鋪夥計的態度卻突然使溫都太太看明白,她和老馬之間,還橫著一道種族和文化偏見的鴻溝,她要是跨不過這道溝去,她和老馬就成不了。她沒法跨過去,老馬的"婚事"吹了燈。

  這邊兒小馬更慘,儘管他愛瑪力愛得發狂,書沒法讀,鋪子裡的生意顧不上做,整天失魂落魄,喪膽遊魂似的!可瑪力小姐那邊是一點兒動靜都沒有。敢情不是人家沒瞧上他,而是人家壓根兒就沒正眼瞧他。因為在人家那兒,喜歡上一個中國人,好比天狗吃月亮那麼荒唐可笑。可憐的小馬,只是在瑪力喝醉了的時候,才得以親了親她,人家還把他當成了自己跟人跑了的未婚夫。傷心絕望之下,小馬悄然離開了倫敦,離開了溫都太太一家。

【老舍:我怎樣寫《二馬》】

  《二馬》中的細膩處是在《老張的哲學》與《趙子曰》裡找不到的,“張”與“趙”中的潑辣恣肆處從《二馬》以後可是也不多見了。人的思想不必一定隨著年紀而往穩健裡走,可是文字的風格差不多是“晚節漸於詩律細”的。讀與作的經驗增多,形式之美自然在心中添了分量,不管個人願意這樣與否。《二馬》是我在國外的末一部作品:從“作”的方面說,已經有了些經驗;從“讀”的方面說,我不但讀得多了,而且認識了英國當代作家的著作。心理分與描寫工細是當代文藝的特色;讀了它們,不會不使我感到自己的粗劣,我開始決定往“細”裡寫。

  《二馬》在一開首便把故事最後的一幕提出來,就是這“求細”的證明:先有了結局,自然是對故事的全盤設計已有了個大,不能再信口開河。可是這還不十分正確;我不僅打算細寫,而且要非常的細,要象康拉德那樣把故事看成一個球,從任何地方起始它總會滾動的。我本打算把故事的中段放在最前面,而後倒轉回來補講前文,而後再由這裡接下去講——講馬威逃走以後的事。這樣,篇首的兩節,現在看起來是象尾巴,在原來的計畫中本是“腰眼兒”。為什麼把腰眼兒變成了尾巴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我到底不能完全把幽默放下,而另換一個風格,於是由心理的分又走入了姿態上的取笑,笑出以後便沒法再使文章縈迴逗;無論是尾巴吧,還是腰眼吧,放在前面乃全無意義!第二個是時間上的關係:我應在一九二九年的六月離開英國,在動身以前必須把這本書寫完寄出去,以免心中老存著塊病。時候到了,我只寫了那麼多,馬威逃走以後的事無論如何也趕不出來了,於是一狠心,就把腰眼當作了尾巴,硬行結束。那麼,《二馬》只是比較的“細”,並非和我的理想一致;到如今我還是沒寫出一部真正細膩的東西,這或者是天才的限制,沒法勉強吧。

  在文字上可是稍稍有了些變動。這不能不感激亡友白滌洲——他死去快一年了!已經說過,我在“老張”與《趙子曰》裡往往把文言與白話夾裹在一處;文字不一致多少能幫助一些矛盾氣,好使人發笑。滌洲是頭一個指出這一個毛病,而且勸我不要這樣討巧。我當時還不以為然,我寫信給他,說我這是想把文言溶解在白話裡,以提高白話,使白話成為雅俗共賞的東西。可是不久我就明白過來,利用文言多少是有點偷懶;把文言與白話中容易用的,現成的,都拿過來,而毫不費力的作成公眾講演稿子一類的東西,不是偷懶麼?所謂文藝創作不是兼思想與文字二者而言麼?那麼,在文字方面就必須努力,作出一種簡單的,有力的,可讀的,而且美好的文章,才算本事。在《二馬》中我開始試驗這個。請看看那些風景的描寫就可以明白了。《紅樓夢》的言語是多麼漂亮,可是一提到風景便立刻改腔換調而有詩為證了;我試試看:一個洋車伕用自己的言語能否形容一個晚晴或雪景呢?假如他不能的話,讓我代他來試試。什麼“潺”咧,“淒涼”咧,“幽徑”咧,“蕭條”咧……我都不用,而用頂俗淺的字另想主意。設若我能這樣形容得出呢,那就是本事,反之則寧可不去描寫。這樣描寫出來,才是真覺得了物境之美而由心中說出;用文言拼湊只是修辭而已。論味道,英國菜——就是所謂英法大菜的菜——可以算天下最難吃的了;什麼幾乎都是白水煮或燒。可是英國人有個說法——記得好象George Gissing(喬治·吉辛)也這麼說過——英國人烹調術的王旨是不假其他材料的幫助,而是把肉與蔬菜的原味,真正的香味,燒出來。我以為,用白話著作倒須用這個方法,把白話的真正香味燒出來;文言中的現成字與辭雖一時無法一棄斥,可是用在白話文裡究竟是有些象醬油與味之素什麼的;放上去能使菜的色味俱佳,但不是真正的原味兒。

  在材料方面,不用說,是我在國外四五年中慢慢積蓄下來的。可是象故事中那些人與事全是想象的,幾乎沒有一個人一件事曾在倫敦見過或發生過。寫這本東西的動機不是由於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寫,而是在比較中國人與英國人的不同處,所以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著些什麼;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可是我更注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性。因此,《二馬》除了在文字上是沒有多大的成功的。其中的人與事是對我所要比較的那點負責,而比較根本是種類似報告的東西。自然,報告能夠新穎可喜,假若讀者不曉得這些事;但它的取巧處只是這一點,它缺乏文藝的偉大與永久性,至好也不過是一種還不討厭的報章文學而已。比較是件容易作的事,連個小孩也能看出洋人鼻子高,頭髮黃;因此也就很難不浮淺。注意在比較,便不能不多取些表面上的差異作資料,而由這些資料裡提出判斷。臉黃的就是野蠻,與頭髮卷著的便文明,都是很容易說出而且說著怪高興的;越是在北平住過一半天的越敢給北平下考語,許多汙辱中國的電影,戲劇,與小說,差不多都是僅就表面的觀察而後加以主觀的判斷。《二馬》雖然沒這樣壞,可是究竟也算上了這個當。

  老馬代表老一派的中國人,小馬代表晚一輩的,誰也能看出這個來。老馬的描寫有相當的成功:雖然他只代表了一種中國人,可是到底他是我所最熟識的;他不能普遍的代表老一輩的中國人,但我最熟識的老人確是他那個樣子。他不好,也不怎麼壞;他對過去的文化負責,所以自尊自傲,對將來他茫然,所以無從努力,也不想努力。他的希望是老年的舒服與有所依靠;若沒有自己的子孫,世界是非常孤寂冷酷的。他背後有幾千年的文化,面前只有個兒子。他不大愛思想,因為事事已有了準則。這使他很可愛,也很可恨;很安詳,也很無聊。至於小馬,我又失敗了。前者我已經說過,五四運動對我是個旁觀者;在寫《二馬》的時節,正趕上革命軍北伐,我又遠遠的立在一旁,沒機會參加。這兩個大運動,我都立在外面,實在沒有資格去描寫比我小十歲的青年。我們在倫敦的一些朋友天天用針插在地圖上:革命軍前進了,我們狂喜;退卻了,懊喪。雖然如此,我們的訊息只來自新聞報,我們沒親眼看見血與肉的犧牲,沒有聽見槍炮的響聲。更不明白的是國內青年們的思想。那時在國外讀書的,身處異域,自然極愛祖國;再加上看著外國國民如何對國家的事盡職責,也自然使自己想作個好國民,好象一箇中國人能象英國人那樣作國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個人的私事,如戀愛,如孝悌,都可以不管,自要能有益於國家,什麼都可以放在一旁。這就是馬威所要代表的。比這再高一點的理想,我還沒想到過。先不用管這個理想高明不高明吧,馬威反正是這個理想的產兒。他是個空的,一點也不象個活人。他還有缺點,不盡合我的理想,於是另請出一位李子榮來作補充;所以李子榮更沒勁!

  對於英國人,我連半個有人性的也沒寫出來。他們的狹的愛國主義決定了他們的罪案,他們所表現的都是偏見與討厭,沒有別的。自然,猛一看過去,他們確是有這種討厭而不自覺的地方,可是稍微再細看一看,他們到底還不這麼狹小。我專注意了他們與國家的關係,而忽略了他們其他的部分。幸而我是用幽默的口氣述說他們,不然他們簡直是群可憐的半瘋子了。幽默寬恕了他們,正如寬恕了馬家父子,把狹與浮淺消解在笑聲中,萬幸!

  最危險的地方是那些戀愛的穿插,它們極容易使《二馬》成為《留東外史》一類的東西。可是我在一動筆時就留著神,設法使這些地方都成為揭露人物性格與民族成見的機會,不準戀愛情節自由的展動。這是我很會辦的事,在我的作品中差不多老是把戀愛作為副筆,而把另一些東西擺在正面。這個辦法的好處是把我從三角四角戀愛小說中救出來,它的壞處是使我老不敢放膽寫這個人生最大的問題——兩性間的問題。我一方面在思想上失之平凡,另一方面又在題材上不敢摸這個禁果,所以我的作品即使在結構上文字上有可觀,可是總走不上那偉大之路。三角戀愛永不失為好題目,寫得好還是好。象我這樣一碰即走,對打八卦拳倒許是好辦法,對寫小說它使我輕浮,激不起心靈的震。

  這本書的寫成也差不多費了一年的`工夫。寫幾段,我便對朋友們去朗讀,請他們批評,最多的時候是找祝仲謹兄去,他是北平人,自然更能聽出句子的順當與否,和字眼的是否妥當。全篇寫完,我又託酈厚兄給看了一遍,他很細心的把錯字都給挑出來。把它寄出去以後——仍是寄給《小說月報》——我便向倫敦說了“再見”。

【老舍《二馬》讀後感】

  今天讀完了老舍先生的小說《二馬》。老舍先生不愧是現代文豪,小說《二馬》被他寫得天花亂墜了。

  《二馬》講述得馬威和他的老爸馬則仁在英國倫敦繼承經營叔叔的古玩店時發生的一些系列列悲歡離合的故事。在那個舊社會國家貧弱的年代,中國人在倫敦受盡了當地人的不屑與白眼。當時的英國處處充斥著排斥華人的氣氛,不管是電影、小說、戲劇,都描述著華人社會的混亂、兇殺、陰謀等等無秩序社會狀況。在那樣的背景下,華人被當地人瞧不起,當地人沒有願意和華人交往。這是一種種族的隔閡。二馬父子倆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和房東溫都母女發生了一些系的感情糾葛,以及圍繞著這些感情糾葛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故事。

  老舍先生的筆底功力真是十分了得。在他的筆下刻畫了二馬、李子榮、溫都母女、伊牧師一家等眾多的人物形象。透過人物的遭遇、人物的心理感受把各個人物形格刻畫得入木三分:馬威性格果斷能奮力經營古玩店,而對瑪力的暗戀又使其性格不失柔情的一面;透過對老馬愛面子、只願作官、不屑於經營生意以及對溫都寡婦殷勤,譬如他的送禮,他的一個勁稱奉承別人,讓一個典型的封建社會中國人的形象躍然紙上;透過對李子榮的就事對事、頭腦活絡、熱心俠義的描寫,把受英國社會影響的新一代年青中國人的優良性格完全反映出來;又有對溫都母女的柔情描寫,使文章一下子靈動起來。小說還十分注重環境描寫,把倫敦各個季節的環境描寫得十分詳盡,讓讀者彷彿置身於英國各個季節的社會環境當中。

  看了該小說,讓人對舊中國時期我華人同胞在外國遭遇唏噓不己。同樣是人,中國人在倫敦的大街上就會遭到各樣的畸視;同樣是七情六慾的人,老馬和溫都寡婦互相仰慕卻不能最終不能走到一起;同樣是具有許多優秀品格的年青人,可就因為是中國人,馬威就沒有追求瑪力的權力,就只能一個勁地暗戀瑪力,而不敢表白;同樣的是精明能幹又十分優秀的李子榮,就只能娶中國鄉下大字識不了幾個的姑娘。這一切都是什麼造成的?是因為當時我們國家積貧積弱造成的。

  現在我終於理解了每到我們國家遇到困難時,那些國外的華人華僑為什麼會慷慨解大力資助?是因為他們想要建立一個強大的祖國。只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他們在海外才能揚眉吐氣挺直腰板做人。現在我們國家強大了,我們的海軍艦隊開到了遠洋,我們的二炮可以打到世界的任何地方,我們的經濟迅速發展了,連美帝都差我們老多的鈔票,我們在國外的同胞利益也確實得到了保護,我們的同胞在海外也可以昂首闊步抬頭挺胸做人了。這一切的實現是多麼美好啊!

  《二馬》這部小說是舊中國時國人在海外艱難生存的真實寫照。現在我們國富民強了,但是我們現在重讀該書,就是重溫歷史。我們要不忘歷史,珍惜現在來自不易的生活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