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雅舍小品》書評

梁實秋《雅舍小品》書評

  引導語:下面是關於梁實秋《雅舍小品》的相關書評,歡迎大家閱讀!

  傳統大家庭成長起來的老先生從小寒窗苦讀,詩書繼世,難免有點文人的清高,講究的是“春韭秋菘”的精神追求。他從小就看不上過年給小孩子們吃的沾了灰的桃脯蜜餞;別人“姑娘愛花,小子要炮”,他不,他最難忘的娛樂是在風和日麗的時候放風箏。老先生對環境的髒亂差格外介意,曾數次譏諷國人種種不衛生的惡習,對亂丟垃圾和隨地遺矢深惡痛絕,但最看不上的,當然還是“社會上各階層的垃圾”,比如寫匿名信的,白胖的社會寄生蟲們,“誤入仕途”者媚上欺下的“簾子臉”,旁若無人者的大聲聒噪,街頭僱人力車錙銖必較的殘忍心態。但有些時候這份清高則顯得過於刻薄,比如《畫展》一篇,簡直可說是極盡挖苦揶揄之能事了,說畫展全作商業考量,其成功“在畫法上是之謂畫蠢”,實在有失公道。笑“樹小牆新畫不古”的暴發戶形容粗鄙,說人家“脖梗子上明顯的露出三道厚厚的肥肉摺疊起來的溝痕”,又引孔尚任《桃花扇》裡的曲子說“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還真不厚道。至於《虐待動物》一篇, 末尾非要把防止虐待動物和防止人類的相互殘殺對立起來,嘆“厚此薄彼”的不公,則根本邏輯不通,有強詞奪理之嫌。

  老先生是個極有幽默感的人,愛開玩笑,有幾個詞用得極傳神。比如他形容人聳肩縮脖花枝亂顫的笑是“鷺鷥笑”,“鷺鷥”二字讓那一副眯縫著眼抖動的竊竊之態呼之欲出。說包盒子菜的紅豆紙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用的是“疙瘩嚕簌”,讀起來生動鮮活。見了不講禮貌也不聽話的朋友之子,他則笑諷那是“耍猴子的敲一聲鑼教猴子翻筋斗而猴子不肯動”,大獲精神勝利。有一回有人給老先生送禮,是外包裝乾淨俊俏的金華火腿,但裡面竟已生蛆蟲。老先生本想將火腿原封退回,又怕傷了送禮者的自尊,老小孩一樣竟想出了“人頭掛高杆”的惡作劇解氣,趁黃昏時分躡手躡腳偷偷把這敗絮其中的火腿掛在大門外的電線杆上,然後躲在門縫裡窺伺,果然看見有行人不明就裡,四顧無人,欣欣然挾帶而去的。

  老先生也必然是個火氣旺盛的膽汁質之人,為文為人的座右銘是楊繼盛的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此書尤其適合夏天閱讀,清涼犀利,睡前讀一篇最是消暑解乏。比如在《謙讓》一篇中老先生總結的世人之所謂謙讓之道,是“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於人無利,於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讓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於己有利,於人無損”;比如在《狗》中的“頓悟”——“別人的狼狽永遠是一件可笑的事”;又比如在《牙籤》一篇,他譏諷“已經剔牙竣事而仍然叼著一根牙籤昂然邁步於大庭廣眾之間者,我們只能佩服他的天真”,處處讓人拍案叫絕。老先生若生在當今的網路時代,肯定是論壇上叱詫風雲的鋼牙大將,如《不亦快哉》一篇,句句荷槍實彈,火藥味實足。也難怪他會因一個有關翻譯的學術問題及“文學的階級性”與另外一位錙銖必爭的魯迅先生興起一場世紀之戰,搞到灰頭土臉,內戰結束後只好黯然去家離鄉,一心向學,埋首書齋課堂,從此淡薄仕途。

  最後一點,老先生的文字儘管嬉笑怒罵,有些難免油滑,但更多的其實文中有情。在《制服》中,他寫一個叛逆的學生軍訓據穿制服,幾乎要被校方除名,找到他徵詢意見,最後的結語是“好倔強的一個孩子”,諄諄之心溢於言表。他寫貓、寫鳥,寫滑桿夫,寫西雅圖與臺北兩地的對比,寫北平舊事,寫“一年四季的饞,週而復始的吃”,都情深款款。但最感動的我的倒是他在《吃相》一篇中寫兩次目睹勞動人民痛快淋漓的吃。一個是北京小吃館裡的車伕,“辮子盤在額上,衣襟掀起塞在褡布底下,大搖大擺,手裡託著菜葉裹著的生豬肉一塊,提著一根馬蘭繫著的一撮韭黃”,讓掌櫃做肉絲炒韭黃和燉肉,分成兩份,捲進一斤有餘的兩張家常烙餅中,卷得“比拳頭要粗”,然後“兩手扶著矗立在盤子上,張開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間一口”,“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滿臉大汗,挺起腰身連打兩個大飽嗝。”另外一個是在青島見石匠們在工地上歇工吃午飯,“有人送飯,開啟籠屜熱氣騰騰,裡面是半尺來長的發麵蒸餃,工人蜂擁而上,每人拍拍手掌便抓起餃子來咬,餃子裡面露出綠韭菜餡。又有人挑來一桶開水,上面漂著一個瓢,一個個紅光滿面圍著桶舀水吃。這時候又有挑著大蔥的小販趕來兜售那像甘蔗一般粗細的大蔥,登時又人手一截,像是飯後進水果一般。”老先生說“他們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裡坦蕩蕩的,飢來吃飯,取其充腹,管什麼吃相!”

  我有時候在想,梁先生的極品蛋炒飯在什麼時候才是適合時宜的呢?抗戰時期,流行辣椒、猛藥,最好還是投槍、匕首;現在是和平時期,流行豪華的燕窩、魚翅,還有滿街的速食快餐;會細細品嚐極品蛋炒飯的人,實在是不多啊。但轉念一想,我從梁先生的蛋炒飯裡品味到的,絕不止是文辭的美妙、信手拈來的學識與幽默,更是一顆廣博而平和的心。這顆心在告訴我,不管在什麼樣的年代,不管你的目標有多高多遠,別煩躁,你的心,要平和。

 

  人生處處是學問—讀梁秋實《雅舍小品》有感

  在最短的瞬間如佛家頓悟,體會人生處處是學問。

  在這樣一個充滿喧囂與浮躁的城市裡,我在梁秋實先生的《雅舍小品》中,感受到一分久違的寧靜和淡泊,讓我的心靈如同沐浴在山泉裡那般清爽痛快。

  梁秋實的散文選材自然隨性,筆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將大道理蘊藏在簡單中,將真性情歸於平淡。翻看目錄,光看他的文章題目就知道讀起來有多輕鬆,例如:“女人”“男人”“廣告”“麻將”生活瑣事,衣食住行皆可入文,寫出平凡中的真誠,閃爍智慧的語花,親切易懂,既博有雅,一派雍容,樂趣橫生。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又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中,男人中只有梁秋實最像一朵花。”這是冰心老人寫給梁秋實先生的。翻看一頁頁的書靜心閱讀,似乎的確是在欣賞這一朵花。

  我們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如同身旁一直有著一個秒錶不停的滴答滴答倒數計時,所以我們經常忽略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事,這些事情可能只是記在日記中的流水賬而已,但我們仔細體會生活卻發現,原來生活是這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女人》這一章節裡,我有了對美不一樣的看法,或許打扮自己是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更美,我想,我們愛美的目的是什麼,或許這世上充實自己的內在美才是最重要的吧。

  慢慢的,透過書,也讓我知道了一些哲理,我開始滿滿地調著跟隨社會忙碌的步伐,我不會一味的亂跟著雜亂的社會亂走,我仔細的觀察身邊的事物,用心體會生活中的點滴,人生處處是學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