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作品《吃相》簡介及其賞析

梁實秋作品《吃相》簡介及其賞析

  作品簡介:

  饞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現象,比食而不知其要好得多。

  饞,則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裡安放一條舌,舌上還有無數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饞?饞,基於生理的要求,也可以發展成為近於藝術的趣味。

  收錄了梁實秋談吃的全部散文93篇,除了《雅舍談吃》中的57篇外,還找到梁先在其他地方發表的36篇,是目前梁實秋談吃的最全讀本。

  本書不是食譜,不是教人烹飪,不是解營養,只是一位文學家不忘鄉情,不忘故舊,藉一飲一啄,寫其當年的體會。讓我們欣賞其文字,體會其心情。在瞭解中國吃文化的精雅細緻外,唇齒留香,物我交融,愉悅陶然。

  梁實秋與唐魯孫、鄧雲鄉一起被稱為華人三大美食家。如果您也喜歡吃,並且對吃的感受超過吃的本身,就和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飽口福吧!保證讓您吃得更有趣、更煽情!

  《吃相》賞:

  開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感覺就像走進了雜貨鋪,什麼都齊了。怒、髒、、胖、病、洗澡、理髮、下棋……雖然都是生活瑣事,卻都成了他散文的題目。“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司空見慣的眾生“吃相”的確是很平常的了,但梁實秋先生照樣把它當作了做美味佳餚的'材料,他的《吃相》一文從“吃相”入筆,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介紹了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吃相”,並發表了他對“吃相”的精闢見解。

  如果帶領巴西足球隊打進了世界盃決賽圈,其實並不希奇,也不能顯示主教練有多大能耐;但如果帶領泰國隊打進了世界盃,那就令人刮目相看了。同理,像梁實秋先生這樣,不沾題材的光,不要完整離奇的情節,全憑廣博的見識,將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信手拈來,隨心所欲,東西十萬裡,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氣,一瀉千里地侃下來,讓讀者愛不釋手,百讀不厭,才堪稱散文大師。

  《吃相》從一個外國朋友關於“吃相”的疑惑入筆,想到了《禮記》“毋齧骨”之誡,引出了“無奇不有”的種種吃相:有羅馬皇帝尼祿的“餮相”,有義大利人吃通心粉的“風捲殘雲相”;有壯士樊鴻門宴上的“豪俠相”;有外國家長就餐前的“虔誠相”、孩子的“調皮相”;有中國孩子就餐的“謹慎相”;有鄰戶保安、車伕和一群石匠的“粗獷相”;有女士的“淑女相”……凡是他耳聞目睹的“吃相”都攬入筆底,然後妙筆點睛,化龍飛舞,精闢闡述了他的見解: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和禮儀,不要因為我們的個別怪異吃相便斷定我們的吃相不佳;餐桌禮儀雖然重要,但不要太重視;“人生貴適意,在環境許可的時候是不妨稍為放肆一點”的。要達到梁實秋先生這樣的境界絕非易事,必須有觀察和思考生活的習慣,形成厚實的生活積累,有淵博的文化底蘊,有機智敏銳、幽默風趣的個性心理品質才行。

  以上談的是梁實秋先生散文取材貼近生活、善於引瑣事入筆的特點,下面再說說他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梁實秋先生講究文章的趣味,不喜歡一板一眼地敘事說理,他總是自由自在,筆隨心走,談笑風生,話語裡閃爍著睿智,不時還開涮幾句玩笑,令人捧腹倒暈。例如開頭寫他回答外國朋友的問題時說:“我告訴他我走過十幾省還不曾遇見過這樣的場面,而且當場若無壁板裝置,或是顧客嘴部筋肉不夠發達,此種盛況即不易發生。”

  探討梁實秋先生語言幽默風趣的表現形式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的幽默風趣有以下幾種型別:一是豐富的聯想,例開頭在分食客吐骨頭“把壁板打得叮叮噹噹響”這種情況在其他地方不易發生時,居然想到是因為其他地方“顧客嘴部筋肉不夠發達”;又如在引述《禮記》的“毋齧骨”之誡時,想到“齧骨應該是桌底下另外一種動物所做的事”,以此從反面來證“毋齧骨”,令人噴飯。二是細膩的描寫,如在描寫車伕的粗獷吃相時寫道:“他把菜餚分為兩份,一份倒在一張餅上,把餅一卷,比拳頭要粗,兩手扶著立在盤子上,張開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間一口!不大的功夫,一張餅下肚,又一張也不見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滿臉大汗,挺起腰身連打兩個大飽膈。”描寫細緻入微,還帶些誇張,如同漫畫一般,令人捧腹;三是善用修辭手法,例如“食客都是伸出右手象是五股鋼叉一般把粉條一卷就送到口裡,乾淨利落”,“……若是頻頻夾取如金雞亂點頭,或挑肥檢瘦的在盤碗里弄弄如撥草尋蛇,就不雅觀”,這是比喻。“細細的兩根竹筷,在手上,運動自如,能、能夾、能、能扒、神乎其技”,這是排比。如此等等,種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文采斐然,文筆活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