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水詩的現代意義

李白山水詩的現代意義

  導語:李白一生創作詩歌一千餘首,其中山水詩約一百三十首,在其詩歌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李白透過自己的創作實踐,不僅把山水詩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他的山水詩還具有關注生態的超前意識和注重古蹟的人文品格,這就使他的山水詩具有了一定的現代意義。

  李白是盛唐詩歌史上最為璀璨的一顆明星。他一生創作詩歌一千餘首,其中山水詩約一百三十首,在其詩歌中佔有很大的比重。這些山水篇章激情澎湃,想象豐富,情景交融,有氣勢磅礴的形象,也有表現“清真”之美的描繪。李白透過自己的創作實踐,不僅把山水詩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他的山水詩還具有關注生態的超前意識和注重古蹟的人文品格,這就使他的山水詩具有了一定的現代意義。

  (一)李白山水詩中的生態意識

  在生態問題全球矚目的今天,細讀李白的山水詩,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其山水詩不但藝術成就頗高,而且在表現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崇尚、天人合一的情懷時,也使其不朽詩篇具有了關注生態的現代意義。

  所謂“生態意識”,按照美國生態哲學家萊奧波爾德等人的具體界定就是:

  第一,把大地上的山川河流、魚蟲鳥獸和花草樹木視為一個有機體,人只是其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第二,在這個大地有機體中,每個生物佔據著各自的生態位,各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第三,除了滿足生計的需要外,人類沒有權力縮減生命形式的豐富多樣性。[1]

  在李白的山水詩中,我們可以讀出他把自身與大自然融合為一種精妙語言,在其山水詩的創作實踐中,展現直徹心源的生命情調,顯示了人與自然山水的密切關係。李白的山水詩中折射出的生態意識概括起來主要有:

  第一,對大自然的熱愛欣賞之情。李白山水詩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抒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與熱愛之情,他將自然山水賦予生命情感,將生命情感投向自然山水,把生命主體推向體驗的高峰,描繪出一幅幅或柔和優美、或崇高壯美的山水畫面。按照前文對生態意識的界定,這種對自然的欣賞、熱愛與讚美本身就包含了生態的意識。

  第二,對大自然的崇尚敬畏之情。《望廬山瀑布》、《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篇都表現了以敬畏的心態去對待自己生活於其中的大自然、將自然的力量看得高於人類的活動的態度。在中國古代藝術家和美學家的意識中,“決定一個物件是否具有審美價值,主要不是人的因素,而是超越於人之上的自然因素。自然不僅賦予天地萬物以鮮活的生命力,而且使我們人類充滿勃勃生機,使藝術家充滿創造的活力,並因此使藝術品具有永恆的生命力。”[2]樊美筠的這段話雖然旨在論述古代藝術家關於美的基本原則的看法,但用於研究李白的自然審美觀卻同樣奏效。的確,李白在其山水詩的創作實踐中,廬山的“屏風九疊雲錦張”,黃河的“奔流到海不復回”等等,都使自然山水“鮮活的”、“永恆的”生命力躍然紙上,表現了自然生命力的不可超越性和對自然的`崇尚敬畏之情。

  第三,人與自然同在的“合一”情懷。在李白的觀念裡,人和大自然的關係尤為密切。他在《日出入行》中說,太陽的執行,“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草木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同科”。人的生死榮衰如同萬物,“興歇皆自然”,無須感恩,不必抱怨,因為都是由元氣構成,同屬大自然,同歸大自然。李白的一些山水詩表達了擁抱大自然、與之化為一體的願望,他的名篇《望天門山》中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句,《早發白帝城》中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句等,都是觀念上把大自然與自我混同一體,視萬物為同類,山水形象成為詩人的知心友人。

  李白筆下的自然風景與他內在的精神情感,與他返璞歸真的生命意向融合為一。他在山水詩中所傳達的,無論是對大自然的熱愛欣賞之情、崇尚敬畏之情,還是天人合一的情懷,都與前文界定的生態意識的三個方面不謀而合。在李白看來,世俗之外的大自然浩淼無窮,他追求個體與自然的冥合、生命與宇宙的合一,這是自然與人格、自然與心靈的神秘契合。李白的山水詩發人深醒:人生是短暫的而宇宙是無窮的,宇宙的浩大、永恆與人的渺小、短暫的對比激勵著人們去尋求一種與天地自然合一的永恆。自然,“生態”的概念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來的。但西方人眼中的生態,物件僅限於自然景觀。生態的概念傳到東方,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國家,比如中國,它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思維使人們難以將自然與人、文化割裂開來思考問題,自然成了經歷幾千年文明薰染的自然,自然與人、文化也就融為一體。我們今天重讀李白的山水詩,依然能讀到一種天人合一的永恆,給我們以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態啟迪。

  (二) 李白山水詩中的旅遊審美價值

  在山水景觀的審美中,人們十分注重山水自然美中體現的人文品格,往往對於和歷史人物有密切聯絡的山水景觀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興趣。中國有重古的傳統,珍惜民族的歷史,重視歷史古蹟和先賢遺蹟,白居易的“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是很好的寫照。不但與歷史名人有關的景點成為旅遊熱點,即使是自然風景,只要有古代文人的題詠也會使自然風物更具魅力,使旅遊者更加嚮往。旅遊是一種個人行為,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一種帶有經濟性質的文化活動。從旅遊文化的角度,旅遊者被分為娛樂型旅遊者、探索型旅遊者、經歷型旅遊者、體驗型旅遊者和存在型旅遊者。[3]其中娛樂型旅遊者和體驗型旅遊者所佔比例是最大的。這個人群有很強烈的尋求放鬆的願望,但是不像其它冒險型等一樣尋求刺激,他們以觀光遊覽為主要目的,選擇的目的地多是一些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豐富並且有較高觀賞體驗價值的地方在放鬆的同時也注重自我對於旅遊地生活品質和文化特性的感知,獲取特殊的生活經歷。旅遊地的人文精神對現代旅遊者越來越具吸引力。比如旅遊者到廬山會想起有李白,遊三清山會了解到葛洪的相關情況等等。

  李白善於抓住自然山水的審美特徵,描繪出自然山水的形象美。大自然的形象美一般來說,有“雄、壯、險、奇、秀、幽、奧、曠”等審美特徵。李白特別善於描寫雄、壯、險、奇、曠之美景。如他筆下的泰山:“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憑崖攬八極,目盡長空閒。” (《遊泰山》其三)對黃河的描寫:“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西來絕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他筆下的長江是:“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橫江詞》)讀李白的山水詩,往往給人心靈以極大衝擊,能感覺到那些雄山奇峰、大江巨河所呈現的壯闊美、衝突美和崇高美。李白將自己的情感與氣質融入山水詩的創作,他筆下的祖國山河不僅張揚著山水的自然天成之美,而且具有鮮明的人文品格。他的山水詩流傳至今,便使自然山水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如果今天的讀者追蹤著詩人當年的遊跡,親身領略詩人作品中充滿藝術魅力的高山大川,體驗詩人當年的經歷和思想情感,將比單純的登臨、欣賞自然景觀,更能獲得美的享受。從這個角度看,李白山水詩的社會價值之一,是具有現代意義的旅遊審美價值。李白詩中的山水形象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有著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提高審美鑑賞能力的作用。這樣,李白的山水詩應用到當代旅遊中,便實現了社會審美價值、自然審美價值、人文審美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的統一。品味他的詩歌,對自然景觀的審美活動將上升到較高的層次。同時,也將啟發人們在旅遊活動中的藝術審美,獲得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綜上所述,李白一生徜徉於山水之間,熱愛自然山水,他以豪邁的胸懷、奔放的激情,將祖國壯麗秀美的河山描摩筆端,融鑄情辭。今天我們重讀李白的山水詩,又驚喜地發現其中的生態意識、旅遊審美價值等現代意義還有很大的研究與開掘空間。這樣的發現不僅可以完善對李白及其詩歌的研究,而且可以啟發人們關注自然、關注生態;在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的今天,還能啟發旅遊者的人文審美意識。總之,李白的山水詩魅力無窮,歷久彌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