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行路難》其三翻譯賞析

李白《行路難》其三翻譯賞析

  讀李白的《行路難》,應抓住一箇中心主題、主調,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種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情緒不斷地從他的詩中流露出來。

  

《行路難》其三

  李白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註釋:

  ①“有耳”句: 引用堯時高士許由不受堯的官位,不願聽堯封官的話,而去洗耳的故事。《高士傳》:“許由耕於中嶽,穎水之陽,箕山之下。堯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穎水之濱。”穎川水,淮河最大的支流,在安徽、河南兩省。

  ②“有口”句:用殷末伯夷、叔齊兄弟不食周粟,采薇餓死的典故。《史記·伯夷叔齊列傳》:伯夷、叔齊聞周武王伐紂,叩馬而諫,隱於首陽山(在今河南省偃師縣),采薇蕨而食,終於餓死。

  ③含光:含藏美德。混世:混跡世上。貴無名:雖貴但無名望。

  ④殞身:死亡。

  ⑤“子胥”句:春秋時吳國大臣伍員(字子胥)立有大功,後被吳王賜死,棄其屍於吳江中。《吳越春秋》:“伍子胥諫吳王不聽,吳賜屬鏤之劍,子胥伏劍而死,吳王取其屍,盛以鴟夷之器(皮囊),投於江中。”

  ⑥“屈原”句:戰國時楚國忠臣三閭大夫屈原,由於受到靳尚等人讒言陷害,被楚懷王放逐。屈原乃作《離騷》等篇以表明志向,後投入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自盡。

  ⑦“陸機”句:西晉陸機有才能,文章冠世。後為成都王司馬穎平原內史。司馬穎率軍討長沙王,以陸機為後將軍,與王粹等戰於鹿苑,陸機宮大敗。宦官孟玖乘機讒言,遂被殺害,事見《晉書》。

  ⑧李斯: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人,秦始皇任為丞相。曾表白自己說:“斯乃上蔡布衣,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稅駕也。”後被趙高進讒言殺害。稅駕:解下駕車的馬匹休息。稅:解脫。苦不早:苦於不早一些。

  ⑨“華亭”句:陸機被殺害時,在刑場上嘆息說:“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華亭,在今江蘇省松江縣,陸機兄弟曾遊歷此地。唳,鳥類高亢的鳴叫。詎(ju 去聲),豈。

  ⑩“是蔡”句:李斯被趙高陷害,全家被斬於咸陽市,臨刑時對其子說:“吾欲與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不可得矣。”

  ⑪張翰:西晉文學家,字季鷹。吳郡吳(今江蘇省吳縣)人,性曠達,喜優遊,時人稱為達生。

  ⑫“秋風”句:張翰曾在齊王司馬冏(jiong 上聲)執政時任大司馬東曹掾。忽一日見秋風颳起,頓時思念故鄉吳中的菰(gu 陰平)菜,蓴羹,鱸魚膾,說:“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千里以要名爵乎?”遂辭官歸隱江東故居。後司馬蓴敗亡,當時人都稱讚張翰識時機。有人問他說:“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名耶?”張翰回答說:“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晉書·張翰傳》載,張翰為齊王冏大司馬東曹掾時,看到秋風吹起,想念家鄉吳中的孤菜、蓴羹、鱸魚膾的美味,認為人生最可貴的是適意,不能為了名利而在千里之外做官,因此便辭官回去。不久,齊王冏失敗,張翰因走得早,沒有受到株連。他曾對別人說:“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李白這兩句詩是希望自己能如張翰一樣,任性自適。看透了世路坎坷之後,胸襟曠達灑脫,連追求千秋萬古聲名,也不再放在心頭。詩句深刻地反映出詩人志不得伸、才不能用的苦悶而無可奈何的心情。

  譯文1:

  別學許由潁川洗耳,別學伯夷與叔齊去首陽山採蕨吃,別做有名氣的隱士。

  不如和小百姓混在一起,連清名也不要,多爽快!

  翻翻歷史書,功成不退的那就叫:死得快!

  伍子胥冤死了吧?屈原冤死了吧?陸機冤死了吧?李斯也是冤死的!

  臨死才想起鶴鳴好聽,臨死才想起打獵有刺激,晚了!

  看看張翰這小子多瀟灑!官做得不開心,就回家烹菰菜、蓴羹、鱸魚膾,生活多滋潤!

  說什麼千秋萬代的`名氣,去,來杯酒先!你不喝?別後悔!

  譯文2:

  看那些高風亮節的古人們,我無意去追尋他們的足跡,終南捷徑終歸不是我輩所圖。許由、伯陽以及叔齊都是前輩,有著崇高的風範,但大道無形、大音希聲,人貴在無名,若是太出名,怕也是犯了戒,何必要人都知道你的清高呢?是不是非要證明你比世人都清高才會顯得如何?我看那些功成名就而不激流勇退的古人,沒有一個不是悲慘結局。伍子胥、屈原、陸機還有李斯等人就是見證。還是張季鷹瞭解人生真諦,管他日後名聲如何,且讓我再盡酒一杯!

  簡析:

  這首詩吟詠伍子胥、屈原、李斯、陸機等古人的遭遇,他們都有功或名,但最後一個個卻落了悲慘的下場,還不如學吳中的張翰,急流勇退,及早辭官歸隱。本詩表明了作者曠達的胸懷、豪邁樂觀的性格。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評道:“讀李詩於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胡應麟《詩藪》評論說:“闔闢縱橫,變幻超忽,疾雷震霆,悽風急雨,歌也;位置森嚴,筋脈聯絡,走月流雲,輕車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在《行路難》三首中,這一首用典最多。但是在這一首中,作者並沒有以古人自比,而是透過對古人的評價甚至否定,表達出自己面對現實極其複雜的心情。

  詩人首先否定了“ 許由潁川洗耳”和“ 伯夷、叔齊首陽採蕨”這兩個為人稱道的先賢故事。可以說是出語驚人。然後說明自己的觀點:在朝廷黑暗腐敗的時候,不妨和光同塵,默默無聞,但是,即使淡泊名利,也不能像伯夷、叔齊一樣與當權者為敵,他們這種特立獨行的方式,只能給自己招來禍患。

  接著詩人又總結了自己在通讀史書基礎上得出的一個結論:“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為了證明這個結論,他先後歷數了伍員、屈原、陸機、李斯四人因不知及時隱退而招致殺身之禍的歷史事實。然後以一句“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抒發自己對這四人的悲慘遭遇的感概,同時勸誡人們不要恃才久居宦海。

  在對諸多歷史任務進行了否定之後,詩人找到了自己最為欣賞和羨慕的一個先輩,那就是“秋風忽憶江東行”的張翰。張翰能在身居高位時見秋風起而辭官歸鄉,最終得以免禍,這才是真正的處世曠達和縱任不拘。只有像他這樣的人,才能在宦海中全身而退,獲得真正的自由。最終,詩人做出了自己無奈的總結:權且只顧眼前的歡樂吧,何必要在乎死後的名聲呢?

  懷才不遇是李白抒情詩中最常見的主題。但是,寫於前期的這類作品不過是恃才使氣和表達功名未遂的苦悶而已。到《行路難》中,這種抒情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詩人在長安的經歷讓他對現實看得更加清楚,反映在詩歌中,就形成了一種無法解決的矛盾:既不願同流合汙,又無法做到獨善其身。正是這種矛盾,使得李白的抒情詩歌感情複雜、思想深刻、波濤洶湧、氣象非凡,讀起來有排山倒海的氣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