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錦城散花樓》全詩賞析與註釋翻譯

李白《登錦城散花樓》全詩賞析與註釋翻譯

  《登錦城散花樓》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早期作品。此詩以時間為主軸展開描述,從朝光到暮雨,並且向四周擴散,南到雙流城,東至三峽。形象鮮明,意境飄逸,抒發了登樓的愉悅之情。

  登錦城散花樓

  李白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②。

  飛梯綠雲中③,極目散我憂。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④。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遊。

  註釋:

  ①錦城散花樓:錦城為成都的別稱,又稱錦裡;散花樓為隋末蜀王楊秀所建。

  ②珠箔:即珠簾。

  ③飛梯:即高梯。

  ④雙流:今四川成都雙流縣。

  三峽:唐峽、巫峽、西陵峽,在今重慶市、湖北省交界處。

  雙流:指江、流江(錦江)都流經成都。

  錦城:即成都。④散花樓:在成都呵池上,隋末蜀王楊秀所建。

  五言古詩《登錦城散花樓》是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李白二十一歲遊成都時所作。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這兩句寫春日成都的景色——雙流繞經成都,春水為錦城增添了濃厚的春色;晚間下了一場雨,江水漲滿,順流而下,直趨三峽。詩句把雨後成都景色寫得逼真而又形象。

  譯文:

  早晨的太陽,照射著成都南郊的散花樓。樓上的窗閃耀著金色光輝,門上的彩繪像錦繡一樣美麗。珍珠串成的門簾懸掛在銀色的簾鉤上,凌雲欲飛的樓梯升起在碧綠的樹叢中。站在樓頭,放眼四望,一切憂愁憤的情緒都一掃而空了。昏暗的暮雨隱約飄向三峽,滿江的春水環繞著雙流城。此時此際,置身樓頭,簡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覽了。

  創作背景:

  《登錦城散花樓》一詩是李白在公元722年(開元十年)重遊成都時所作,時年22歲。

  賞:

  全詩的大意是:在旭日初昇光映照下,散花樓更顯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高梯入雲,樓接漢,氣象雄偉。詩人極目雲天,心曠神怡,因而留連忘返。遙看瀟瀟暮雨飄灑向三峽,俯視春江繞城,景物盡收眼底。散花樓的美景竟然使詩人陶醉了。在此之後,詩人就要東行,前往三峽了。此時登樓竟如在九天雲之上游玩。

  詩人沒有描寫散花樓的建築規模、營造特點、位置與佈局等,而是透過金窗、繡戶、珠箔、銀鉤、飛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態的變化和輝映,顯現出散花樓的'高雅別緻,宏偉壯觀。“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這兩句詩對仗修辭手法的運用,把初日臨照下的錦城散花樓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全詩僅有這兩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這兩句,此詩就相當於一首五言律詩了。而這兩句在詩中非常重要,可以說是“詩眼”。前句的意象構成一幅十分鮮明的畫面,後句寫出了詩人的快意之感,這兩句初步顯示了李白極端誇張筆法的感染力。末句“如上九天遊”則是再次抒發登樓的愉悅之情。

  綜觀全詩,形象鮮明,意境飄逸,情景真切,開合自然。不僅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而且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雖屬年少之作,大手筆已見端倪,不是人盡能為之的。

  歷史評價:

  這首詩是李白最早創作的詩歌之一,已經顯示了李白的詩歌天才。當時蘇就稱讚李白有雛鳳之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