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田園詩詞

陶淵明田園詩詞

  陶淵明是我國詩歌史上傑出的代表性詩人之一,特別是他開創的田園詩,獨具魅力,是陶淵明人格的真實寫照。

  1.前言

  陶淵明是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以來最傑出的詩人,也是傑出的詞賦家與散文家。特別是他的田園詩,為中國詩歌開闢了新的意界,融情、景、理為一體,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陶淵明的詩感情真摯,樸素自然。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於爽朗之勝,陶淵明的詩多用白描的手法,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

  陶淵明的詩可以概括為哲理、述懷、田園三部分,大約60首左右,其中田園詩就有30首,佔有二分之一的比例。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陶淵明有中國“田園詩人”奠基人之稱,是中國詩歌田園詩派的鼻祖。在玄言詩瀰漫的東晉詩壇上,獨樹一幟,為詩歌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後大批以田園詩創作著稱的詩人和詩作陸續湧現,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

  陶淵明的詩歌產生於東晉未年,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環境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絡。在東晉門閥士族制度的存在下,庶族寒門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位的壟斷,一部分不滿現實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於是棄官歸隱,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諦,尋求個人安生立命的場所,漸漸與統治集團有了距離,因而更接近於廣大勞苦大眾。陶淵明就是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傑出代表。使他產生歸隱的另一方面也是陶淵明性格的本質特徵反映: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閒適優雅。所以陶淵明田園詩歌的產生有其強烈的個人生活閱歷與思想感情基礎。年少時的農村環境,家鄉故園風光為他的創作提供了養分與佐料。他後半身更是長期生活在農村,接觸的大多是田野農夫,談論的也是瓜果蔬菜。所有這些為他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當然這也就他從少就有志向于田園詩歌創作分不開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之一),道出了他從小就喜愛“丘山”的志向。“望雲漸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表達他從尚自由的秉性。

  2.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

  詩境與詩心的渾融:陶淵明的詩歌常選用典型的景色畫面,濃情寓於景,含蓄地表達作者的高潔志向,繪形繪色,詩情畫意,生機盎然,悅人耳目,詩人常常把自身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渾然一體。陶淵明最為經典的那首《飲酒》其五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詩中反映了陶淵明對人生的哲學思考,悠遠的心境,純潔的秋菊,高峻的南山,自由的飛鳥等都寄託了作者安貧樂道的操守與清純高潔的理想。王安石對此詩大加讚賞,曰:“有詩人以來無此句”。

  這種心與境的瞬間感應,以及通向無限的愉悅,言傳聲播,自然立現。在陶淵明自己心裡構成一道美妙的風景,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通篇沒有工巧的詞句,而是寓理於情,融情入景,意到筆隨,充滿了情味、理趣。給讀者的,不僅是藝術上的享受,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啟迪。

  陶淵明詩歌不管是描寫景物,還是敘事,都重在寫心,寫那種與景物融而為一的、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他無意於模山範水,也不在乎什麼似與不似,只是寫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淵明詩歌發乎事,源乎景,緣乎情,而以理為統攝。在南風下張開翅膀的新苗,伴隨他鋤草歸來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煙,不嫌他門庭荒蕪重返舊巢的春燕,在中夏貯滿了清陰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壺中的濁酒,以及在他筆下經常出現的青松、秋菊、孤雲、飛鳥,都已不是尋常的事物,它們既是客觀的,又是體現了詩人主觀感情與個性色彩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清新中帶著閒逸,在動靜描寫中,透出幽幽禪意。如前引的《歸園田居》其一中,我們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是寫靜景,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啼,是寫動景,這種動中觀靜、靜中意動的藝術構思,使詩人與外界景物始終保持相當的距離,從而顯示了一種悠閒、從容、超然物外的心境。陶淵明寫作田園詩,目的並不在於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要強調和表現這種生活中的'情趣。在這情趣的畫面中跳動著生命的氣息。鍾嶸《詩品》在論及陶淵明時說:“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文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直。至如“歡言醉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邪!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平淡與醇美的統一:陶淵明詩歌的好處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著熾熱的思想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這正和陶淵明的為人一樣。因此讀來韻味雋永,越讀越覺的它美。試看《勸農》詩中的一節:熙熙令音,猗猗原陸。卉木繁榮,和風清穆。紛紛士女,趨時競逐。桑婦宵興,農夫野宿。這裡呈現出一幅和平的農作圖,蘇軾《評韓柳詩》中說“兇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陶淵明詩歌樸素的衣著妝裹著豐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內在豐腴,這就使他的詩能寓丰采情味於平淡之中。所以蘇軾又說:“淵明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這種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高遠拔俗、天然渾成的藝術境界。陶淵明的詩歌意象看似平淡無奇,然卻創造了高遠拔俗的藝術境界。其詩的主旨在於寫意,在於表達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體悟,而寫景、敘事只是為意造境。陶淵明的詩歌的許多作品達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統一。如《歸鳥》詩,全篇寓意明顯,這隻倦飛的歸鳥,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徵。歸鳥的一舉一動,都體現著詩人的思想和性格,詩中的每一項景物,無不帶上陶淵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飲酒詩》第五首:“結廬在人境”一章,無法說是田園詩還是詠懷詩、哲理詩,因為詩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滲透,互相襯托,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能領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無盡的美。四,天然本色、精練傳神的語言。陶淵明的詩歌不尚藻飾,不事雕琢,而是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出深厚的意蘊,達到了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他善於提煉日常生活口語入詩,沾染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常用比喻、象徵、寄託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語化。陶淵明刻劃田園山水,絕不追求華麗的語言與表面的形似,而是隨意點染,清新自然,而有無盡的神韻。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之五)。這幅在南山襯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詩人的會心感受下呈現在眼前。在這首詩中,“見”字型現了全詩的神韻。“見”字之妙在於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詩人採菊時偶然的視線觸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