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邊塞詩詞

宋代邊塞詩詞

  宋代邊塞詩詞緊緊圍繞國 家領土完整、邊塞安危的主題,常常表達為國建功、收復失地、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夢繞沙場與現實受阻的內心矛盾。

  宋代邊塞詩詞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宋代:歐陽修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

  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諮嗟。

  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

  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塞上曲

  宋代:田錫

  秋氣生朔陲,塞草猶離離。

  大漠西風急,黃榆涼葉飛。

  襜襤罷南牧,林胡畏漢威。

  藁街將入貢,代馬就新羈。

  浮雲護玉關,斜日在金微。

  蕭索邊聲靜,太平烽影稀。

  素臣稱有道,守在於四夷。

  飲馬歌·邊頭春未到

  宋代:曹勳

  兀朮每遇對陣之際,吹此則鏖戰無還期也

  邊頭春未到。雪滿交河道。暮沙明殘照。塞烽雲間小。斷鴻悲。隴月低。淚溼征衣悄。歲華老。

  塞上曲

  宋代:王鎡

  黃雲連白草,萬里有無間。

  霜冷髑髏哭,天寒甲冑閒。

  馬嘶經戰地,雕認打圍山。

  移戌腰金印,將軍度玉關。

  喜遷鶯·霜天秋曉

  宋代:蔡挺

  霜天秋曉,正紫塞故壘,黃雲衰草。漢馬嘶風,邊鴻叫月,隴上鐵衣寒早。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須報。塞垣樂,盡櫜鞬錦領,山西年少。

  談笑。刁斗靜,烽火一把,時送平安耗。聖主憂邊,威懷遐遠,驕虜尚寬天討。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太平也,且歡娛,莫惜金樽頻倒。

  漁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塞上

  宋代:柳開

  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幹。

  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雲看。

  從軍行

  宋代:張玉娘

  三十遴驍勇,從軍事北荒。流星飛玉彈,寶劍落秋霜。

  書角吹楊柳,金山險馬當。長驅空朔漠,馳捷報明王。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宋代:張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淡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拓展閱讀

  唐朝和宋朝的邊塞詩有什麼區別

  唐代邊塞詩與宋朝邊塞詩,都描寫邊塞生活、抒發愛國情懷,但細細對照閱讀,卻發現唐代邊塞詩昂揚,宋代邊塞詩淒涼.

  唐代邊塞詩產生在盛唐時期,這一時期國家強盛,百姓殷實,遇邊境禍亂唐王朝多能克敵制勝保住疆土.在唐代邊塞詩人中,李頎可謂獨樹一幟.他的邊塞詩善於透過將士的壯舉,突出他們以身許國的豪情,其詩基調慷慨昂揚.即使是《送魏萬之京》這樣的贈別詩,也有“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的勸勉,告誡友人魏萬到了長安後,不要只看到那裡是行樂的地方而沉湎其中、蹉跎歲月,而是要抓住時機成就一番事業.“有唐以來”唯一的“詩人之達者”高適,一生幾次到達邊塞,因而對邊塞生活有著較為深刻的體會,他的邊塞詩多是讚揚邊防將士的鬥志,歌頌他們殺敵立功的豪情,當然詩中也有對士兵艱辛生活和將領驕奢淫逸的反映,但他的邊塞詩氣勢雄健高昂,粗獷豪放,遒勁有力,尤有骨力.其“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塞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燕歌行》)、“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送李侍御安西》)等詩句莫不激人奮進!

  而以邊塞詩被歷代廣為傳誦的岑參,曾經較長時間生活在西北邊地,對戍邊軍旅生活、邊塞的自然風光、西北風俗文化都有極為深刻的理解和體驗,這為他的邊塞詩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火山雲歌送別》等優秀詩作,都表達了不畏艱苦、為國立功的豪情壯志,詩風昂揚奔放.素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美譽的王昌齡,也是盛唐邊塞詩創作的重要作家,他的'《從軍行》歷來膾炙人口,反映了邊防將士殺敵立功的豪情壯志,洋溢著高亢的戰鬥豪情.

  無需再多舉例,李頎、高適、岑參、王昌齡等邊塞詩人的作品,其共同特點就是:大都充滿著保家衛國的豪情,克敵制勝的信念,格調昂揚奮進,讀來給人一力的鼓舞.這種昂揚的情調是與盛唐時期的國勢相吻合的.

  而宋朝則不同.兩宋時期,與宋對峙並存的先後有遼、金、西夏、蒙古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而宋朝統治者,對異族入侵不像唐朝那樣予以堅決反擊,而是一貫採取賂敵求和的政策.這對於積貧積弱的宋朝來說,更始雪上加霜.同時,宋朝賂敵愈急,敵人入侵也愈急,這更削弱了宋朝國力,從而也更無力、無膽反擊外敵侵略,偶有主戰派,在一片求和聲中也是孤掌難鳴,甚至慘遭不幸!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闊大胸懷名垂青史的北宋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事業滿邊陲”,雖不以文勝,但也留下了《岳陽樓記》、《漁家傲》這樣的千古絕唱,他的表現邊塞生活的《漁家傲》詞在有宋一代更是獨樹一幟,風格卓異: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詞和作者的生活密切相關,北宋的主要邊患有遼和西夏.由於宋王朝的一味退讓,侵略者得寸進尺,侵擾不已,而一心為民的范仲淹一向反對賂敵求和的政策.公元 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等職鎮守西北邊疆.他抵擋西夏侵略,節度有方、名重一時,西夏很畏懼他,說“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他雖然率領將士取得了一時一地的勝利,但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北宋朝廷的賂敵政策,因而也難以消除邊患.這就是《漁家傲》一詞讀來沉鬱、悲壯、淒涼的根源!在詞中,作者把憂憤國事、禦侮衛國的壯烈情懷以及邊防將士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概和對當權者賂敵政策的無可奈何,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感慨萬千.

  再讀一讀南宋辛派詞人的作品,我們更能強烈感受到詞人們報國無門的無奈和“國破山河在”的悲嘆,這與盛唐氣象已相去甚遠!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國勢的強弱也會自然或不自然地滲入文學作品之中,唐代邊塞詩和宋朝邊塞詩就是很好的例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