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關於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詞,並能背誦。

  2.能感受作者在詩中寄寓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投影月夜圖畫和配合的詩詞)

  月亮是中國文化中的傳統意象——團圓的象徵,古人總愛對月抒懷,尤其是在中秋這樣的節日,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二)介紹作者:

  1.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屬四川),有《東坡全集》。

  2.《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中秋佳節,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

  (三)誦讀探究:

  1.理清詩歌脈絡。

  上闕:月下飲酒

  (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

  下闕:對月懷人

  (由感傷離別轉而為對離人的祝福。)

  2.朗誦全詩。

  學生學習過程:獨立思考——四人小組討論——小組交流

  思考:

  (1)開頭兩句的月宮境界,反映了什麼?

  反映詞人對天上的嚮往。

  (他寫該詞時正值政治失意,這正反映了他當時思想的矛盾。)

  (2)後面幾句,思想有無轉變?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現實,表現了他對人間生活的讚美和熱愛。

  (3)該詩反映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四)課後學習:

  背誦三首詩詞。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欣賞詠月詩詞的方法。

  2.體會詩中的意境。

  課前預習:收集關於“月”的名句。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背誦收集的關於“月”的名句

  (二)師生共同分析《十五夜望月》詩句: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陰裡,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刺眼的驚擾,先後進入了夢鄉。“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樹棲鴉”三字,簡潔、樸實,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溼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這也讓人聯想到滿月中的桂樹。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詩人無聲望月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

  冷露無聲浸潤了桂花,那麼月中的白免呢,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注目明月,神馳意遠呢?詩人由已推人,擴大瞭望月的範圍。詩人由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詩人沒有直說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語氣,不知那飽含相思的清輝灑在哪一家。欲說不盡,委婉動人。

  (三)分小組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描繪的景色的特徵是什麼?

  秋月——秋思

  2.詩人透過這種景色表達何種情感?

  詩人透過聯想,由已推人,在這出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中,表達出別離思聚的情感。

  (四)關於艾青

  1.艾青(1910—1996),現代詩人,原名將海澄。浙江省金華縣畈田將村人。他的第一本詩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2.艾青的詩,往往較多地把個人的悲歡融合到時代的悲歡裡,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反映現實的生活和鬥爭,從而比較鮮明地傳出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心聲;詩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現為對光明的熱了嚮往、追求和謳歌。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中緊密結合現實、富於戰鬥精神的特點又同新鮮的詩美結合在一起。

  (五)研習課文《我的思念是圓的》

  1.這首詩分兩節,第一節,詩人由“思念是圓的”聯想到最亮最圓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圓,言外之意是說其他時候的不圓,在這樣的夜晚,人應該由不圓到圓。

  第二節,由西瓜和蘋果都是圓的聯想到團聚的歡樂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時,詩意頓覺顯豁,渴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躍然紙上。惟其如此,在這中秋之夜,望著明月,“誰能把月餅嚥下”就變成了沉痛的責問了。

  2.《我的思念是圓的》的結構特點:

  第一節:思念圓——月亮圓——人不圓——何時圓

  第二節:思念圓——果瓜圓——家不圓——何時圓

  3.《我的思念是圓的》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借中秋之月表現對祖國命運的關懷,對人民幸福的期待,抒發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六)課後作業:

  在理解原詩、詞的基礎上,選擇其中一首,發揮想像和聯想,擴充套件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