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2、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學習重點

  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配樂磁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牧童》

  (一)複習《所見》,範讀匯入

  師:有一首題目為《所見》的古詩大家十分熟悉的,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

  1、全體同學齊背《所見》(清 袁枚所著──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突然閉口立。)

  2、交流《所見》一詩中的牧童形象。

  3、過渡:聽同學們背《所見》這首詩,彷彿看到了一個活潑可愛的牧童騎在牛背上的樣子,現在,我也給大家讀一首題目就叫《牧童》的詩,看看詩中的描寫敢一個什麼樣的牧童。

  4、師配樂範讀。

  5、生猜大意,交流詩中描寫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引導學生用一些詞來描述,如:悠閒、舒適、自在、自得其樂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詩意

  1、生自由讀全詩,要求讀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藉助工具書、註釋、與同學合作,初步理解詩歌大意,並在小組內練習誦讀全詩。

  3、指名誦讀,正音。提示學生按一定的節奏來讀。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4、師生互動交流對詩歌大意的理解。

  5、師:請同學們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把詩歌的語言變成一幅畫面,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盡是長勢茂盛的青草,晚風中,牧童吹奏的笛聲悠揚悅耳。黃昏時分,吃完晚飯,連蓑衣也不脫,就悠閒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賞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樂朗讀,其他同學可閉起眼睛聽讀,想象畫面。交流聽後所感,師生互動評議。

  (三)設身處地,感悟詩情

  1、師: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2、生互動交流。

  師小結:學習這首詩,使我們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樂趣。我想,大家一定會記住這個牧童,記住他在風中吹奏的曲子,讓我們再次齊讀這首詩,去感受田園生活的詩情畫意。

  3、誦讀全詩。結束本詩學習。

  二、學習《舟過安仁》

  (一)藉助畫面,匯入新詩

  1、觀察圖上的兩個小朋友在做什麼?看一看,詩歌是怎麼描寫他們的?

  2、生自由讀詩。“遮”,注意要讀翹舌音。記住字形。讀通、讀順全詩。

  3、透過讀註釋或藉助工具書,基本理解詩歌大意。

  (二)檢查自學,深入探討

  1、指名讀詩,正音,注意“篙、棹”兩個生字的讀音。

  2、再讀全詩,並想一想,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沒有讀懂。

  3、師生互動交流詩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讀懂的語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討。

  (全詩大意:一隻不再揚帆划槳的小船中間,坐著兩個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沒有下雨,這兩小孩居然撐著傘,仔細一看,原來他們撐傘不是為了遮風擋雨,而是舞動著傘柄起到類似揚帆的作用。)

  4、說一說,這兩個小男孩留給你怎樣的印象?你喜歡他們嗎?為什麼?

  5、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兩個小童張傘使風的樣子。透過朗讀把兩個小童天真、淘氣的樣子表現出來。

  6、指名讀、齊讀。讀後點評。

  (三)佈置作業,延伸拓展

  背誦兩首詩。預習《清平樂 、 村居》

  第 二 課 時

  一、課題匯入,介紹知識

  1、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別。 (中間有個分隔符號,前者是詞牌,後面是詞的題目。)

  2、師生互動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3、師小結:詞原是配樂而歌唱的一種詩體,起源於唐代,宋代是詞鼎盛時期,句的長短隨著曲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一般分為上下兩闕,也就是上下兩段。宋代的蘇東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詞人。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課題入手,想象內容。

  師:課文描寫的村居生活是怎樣的一幅場景?詩人是怎麼描寫的?

  2、練習朗讀,讀準生字音,讀順詩句。

  3、邊讀邊劃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巡視,發現學生的困惑,或板書黑板,或與學生個別交流。提倡組內合作,藉助註釋以及工具書,初步理解詞的大意。

  4、指名讀文。其他同學正音、評價,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亡、剝”兩個字在本課的讀音。

  5、交流比較生僻、不易理解的詞。如,醉裡、相媚好、亡賴。

  6、指名說大意,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距離農家低小的屋簷不遠處,是一條清澈流淌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綠色的青草,屋簷下,有兩個頭髮發白的老頭、老太正藉著酒意說著悄悄話。大兒子十分勤快,在溪邊的田間地頭種豆,老二呢,正忙著編織雞籠。最頑皮、可愛的莫過於最小的那個孩子了,瞧,他趴在溪邊剝蓮蓬,正忙得不亦樂乎呢!)

  三、發揮想象,加深理解

  1、師:這一家子中,誰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麼?能想象得出老兩口正在說什麼悄悄話嗎?

  2、生各抒己見。只要想象合理,都應該給予肯定。

  3、這一家子的其樂融融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麼怎樣透過朗讀把這樣的一家子帶到我們面前呢?請同學們邊讀邊在頭腦裡產生相應的畫面,看看他們各自在忙些什麼?

  4、生自由練讀。展示讀,集體評議,糾正。再讀。提醒學生在讀的時候是否表現出鄉村自然環境的優美,“醉裡吳音相媚好”的溫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輕鬆、活潑、愉快。

  四、改編歌曲,激發興趣

  1、師:詞本身就是為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建議學生自己嘗試配樂演唱。師可範唱蘇軾的《水調歌頭》,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2、生練習試唱。眾評議。

  五、總結談話,迴歸整體

  1、師:關於詞、關於辛棄疾,我們才剛剛有了很膚淺的認識,希望同學們課外多閱讀些經典文學作品,吸取更多傳統文化的精華,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

  2、誦讀全詞,結束本課時學習。

  六、佈置作業,積累昇華

  1、背誦課文。默寫《牧童》

  2、收集、背誦其他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詞,開展一次背誦比賽。

  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激趣

  我們曾經學過不少關於描寫兒童的詩,你還記得嗎?試著背一背。

  二、初讀詩文,展現畫面

  1、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請同學們朗讀兩首古詩。在學生朗讀中,注意正音。“蓑”讀suō,“遮”讀zhē,不要讀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你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精讀詩文,走近畫卷

  1、你最喜歡哪首古詩?選一首自己研讀理解。

  2、自由組合小組,合作探究,選擇一首詩進行研讀,瞭解詩意,理解字詞,逐句解決。

  3、老師參與學生的研究。

  四、品讀詩文,走進畫卷

  1、學習第一首詩。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麼?

  六七里方圓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揚的笛聲和著微微的晚風傳來。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麼的悠閒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你看到了什麼?說說感受和意思,然後朗讀。

  牧童牧牛回來已到黃昏,晚飯吃得飽飽的,無憂無慮,還沒脫下蓑衣就躺在院子裡,悠然自得地看那漸漸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麼的舒暢,他的生活是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3)詩句中描寫了牧童歸來後的場景,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從哪裡看出來的?

  一個“弄”,一個“臥”。(可愛、調皮、疲倦)

  (4)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兩句詩意連起來說一說。

  2、學習第二首詩。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一隻小船上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十分奇怪為什麼沒有雨,他們也把傘張在那兒,原來他們是在遮雨,而是別出心裁,用傘試風。

  “張、使風”描繪出兩個淘氣、可愛、天真的孩子。

  (3)朗讀詩句,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閒的畫面。

  五、再讀詩文,感受意境

  1、比較兩首詩的人物,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筆下的“頑童”?為什麼?

  2、背誦古詩。

  六、拓展延伸,想象畫卷

  1、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寫《牧童》。

  第二課時

  一、揭題,初知“美”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釋題:

  (1)介紹作者辛棄疾。

  (2)簡介宋詞以及詞牌名:清平樂。

  (3)村居,詞的題目。“居”什麼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鄉村)

  二、初讀,走近“美”

  1、聽朗讀錄音,看圖畫。

  2、請同學自由地來讀這首詞,把它讀正確,流利。做到字字讀準,句句通順。

  3、讀得怎樣?請你的同桌來評一評,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

  4、學生再讀。讀讀、看看、想想。讀懂的記下來,不懂的做記號。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該怎麼辦呢?

  請同學們透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可以看圖、可以聯絡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師請教。

  三、品讀,感受“美”

  1、透過剛才的學習,說說自己的收穫。(先說前面的,再說後面的,依次說。注意說話要有條理,先說字意、詞意、再說句意。)

  (1)“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圖知道。你感到了什麼?(簡樸的鄉間生活,但很美。特別是青青草讓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學生朗讀。

  (2)“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學生自由的輕聲讀這句,感受到了什麼:一對頭髮花白的老夫婦滿臉通紅,大概剛喝了酒,他們親熱相待,用鄉音聊天說話。)

  僅僅是酒讓他們醉了嗎?如此溫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麼不令人醉呢?

  (3)一對白髮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為什麼感到這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閱讀下面的內容。

  (4)追問: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伏著剝蓮蓬、取蓮子。)

  (5)讀讀看,從讀中感受到了什麼呢?

  (6)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簷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裡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髮夫妻陶醉了。

  2、用生動的語句將你欣賞到的這副畫面描繪給大家聽聽。

  3、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他的朗讀彷彿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村田園生活)

  四、再讀全詞,回味“美”

  1、想一想,這對白髮翁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又有勤勞可愛的兒子,心情怎麼樣?(要求找出詞中的“醉”字進行品味。)

  2、作者偶爾看到了白髮翁媼的生活環境,心裡又想些什麼呢?(繼續品味“醉”字。)

  3、那對白髮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你呢?

  4、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延伸“美”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3

  【教材簡析】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鬆、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學目標】

  1、識記本課7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詞。

  2、進一步瞭解宋詞的有關知識。

  3、藉助字典和課後註釋理解詩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詩詞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詩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教學難點】

  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課前準備】

  1、瞭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我們每天都在編織著美麗的故事。這些故事飽含著我們的快樂、夢想和追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詞三首》也真實地再現了多彩的童年生活。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牧童》和《舟過安仁》。看看這幾個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們的影子。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牧童》,要求:

  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讀詩,正字音,尤其注意“鋪、蓑”的讀音。

  3、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透過,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詞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大體寫什麼。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畫出來。

  4、指名交流,適時點撥。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再讀古詩:

  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可以與人合作。

  2、彙報:

  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詩境,悟其感情

  1、教師有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髮言,把所想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採用不同形式的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詩人呂岩借寫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發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讀詩,要求帶著和詩人一樣的感情朗讀。

  6、練習背誦。

  五、總結學法,自讀感悟

  1、總結學習方法:

  剛才我們透過初讀詩句──瞭解大意──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學習了《牧童》。請你用這種方法學習《舟過安仁》。

  2、自讀古詩,瞭解大意:

  ⑴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通,看看註釋或藉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⑵指明學生讀,正音。

  (注意讀準“篙、棹”。)

  ⑶多種形式讀詩,要求正確、流利。

  ⑷自學,看看能否弄清詩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別提示:看圖理解是好方法。

  ⑸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3、再讀感悟,體會詩境:

  ⑴自由讀詩:

  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⑵全班交流,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要求:

  內容具體,人物形象生動。

  ⑶師生共同評析。

  4、品評詩句,悟其感情:

  詩人透過細心的觀察,把兩個頑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猜猜詩人當時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在觀察兩個孩童?

  (喜愛。)

  5、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六、拓展活動

  1、課外讀讀寫兒童的詩。

  2、推薦背誦楊萬里的其它詩。

  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4

  一、課件演播,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假期我們遊覽了不少地方吧?

  ⒈課件呈現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師問:這是哪裡?你能用一些古詩句來說一說這些景象嗎?(學生說《望廬山瀑布》,《絕句》等。)

  ⒉再以課件形式呈現“江南春色”“洞庭勝景”“獨坐敬亭”等三幅寫意畫。

  師:這些地方漂亮嗎?知道這是哪些地方嗎?(如果不知道,教師點明這分別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

  師:現在我們就去領略這些美麗的風光吧!翻書讀1課《古詩詞三首》。(師板書課題“1、古詩詞三首”)

  [設計意圖]課件演播風景圖畫,看圖說詩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課呈現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等寫意畫,可以幫助學生讀詩詞時有一個總體印象,為學生理解詩詞起到定向發動的作用。

  二、藉助註釋,自讀明義。師:我們今天先學習第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⒈簡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亭,讀tíng ,我們學過的“停”去掉“亻”即是這個字。這個字常見於亭子的名稱上,如愛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師範讀古詩,生試讀正音,再流利朗讀。

  3、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詩句意思。

  4、交流:

  (1)學了古詩,你明白了哪些內容?

  (2)你還有哪些內容不明白?提出來討論。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熟練自讀,再透過註釋,初步讀懂詩句的意思。

  三、介紹背景,探究其義。

  1.教師介紹李白作詩背景。(這首詩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讀古詩,自問互問。師:透過介紹,大家再讀古詩,看有什麼新的體會或疑問。

  3.全班再讀,教師追問。

  (1)“獨”坐是“誰”獨坐?

  (2)讀詩,仔細體會,詩人獨坐敬亭山,看到些什麼?詩人聽到些什麼?會想到些什麼?

  (3)本來,還有眾多鳥相伴;本來,還有一朵孤雲為伍,但是現在它們都離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麼呢?這兩句話與題目的哪個字呼應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敬亭山,誰和他相互看呢,這裡你讀懂了些什麼?生試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你覺得應該把哪些詞語重讀才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學生已經問過上述某些問題,此環節的問題就可以刪減。若學生未能深入,教師需要再追問)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詩人作詩背景,讓學生能透過詩句的字裡行間體會詩人內心的感情;教師“追問”的目的,既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義詩境詩情,又是檢測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誦讀嘗試,背誦默寫。

  1.透過探究,我們明白了詩意詩境,你頭腦中有一幅什麼樣的圖畫呢?(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景,什麼樣的情?)能不能試著讀一讀,用你的聲音的快慢、輕重來塑造這些畫面?

  2.試讀後,用鉛筆在重讀的字詞下劃“Δ”,在長音後劃“/”,再讀給同桌聽。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學生擦掉自己用鉛筆標註的錯誤記號,再用鋼筆把正確的重音、長音標示出來)。學生作標記後再誦讀。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