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裡的知人論世》教學反思

《古典詩詞裡的知人論世》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典詩詞裡的知人論世》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圍繞我負責的課題,在研究後期我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活動。可是,這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學生有的是好奇心和探求欲,但就是沒有標準和立足點。為此,我擬定了三個小課題,透過一節指導課對學生的思維和行動進行了激發和引導。特將這堂嘗試課的成功之處作如下展示以求再思索再討論。

  一、點燃辯證思維的火把

  上課之前,我拋了一個問題:前天課間休息,老師無意中聽到有同學在討論李商隱詩歌的清麗深情,今天我希望藉此機會和大家討論一下他的這種詩風形成的原因。學生很積極,口號式的喊出了社會背景、人文環境、家庭環境、個人特質等因素。於是我把這個話題擴大化,要求學生用事例、事理來強化這種認識。有學生說道,我拿盛唐詩歌的大氣、繁盛來舉例吧。武則天當政時期,駱賓王為徐敬業作了篇《討武曌檄》。武則天上朝的時候讓別人把這個檄文撕下來唸給她聽,當聽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時,她認為這兩句會對老百姓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真是擊中要害了。就遺憾的說,駱賓王這樣的人才,宰相竟然沒有招他入閣,這是宰相之罪啊。這樣的政治環境是寬鬆、平等的。還有開元盛世時,人民生活富足,一斗米只有三文錢,所以經濟是繁榮發的。唐代的留學生也很多還有的透過學習漢文化還入朝為官了。這些都為文學的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才使得唐代大量的湧現出風格迥異的詩人,從而形成了各樣的詩歌流派。這個學生平時就善於積累和思考,一番言論已經震驚四座,從其他學生的表情裡我看到了孩子們的思維處於“被刺激、被啟用”的狀態。這就很水到渠成地邁出了一大步,為我的課堂預期目標的實現做了有力得奠基。

  二、開啟多元化的評價角度

  以《長恨歌》為例,我再次讓學生評價作品的主題。學生提到了“從此君王不早朝”、“春從春遊夜專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六軍不發無奈何”,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矛盾和“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宛轉蛾眉馬前死”以後,二人的一往情深和忠貞不渝。“君王掩面救不得”、“孤燈挑盡未成眠”、“魂魄不曾來入夢”等又讓人感受到人情感裡的真摯。我很欣慰學生在評價的時候沒有極端的'褒貶色彩,這證明他們的思維裡多了些理性經驗。於是我順勢提到李煜和宋徽宗這兩個被貼上“亡國君”標籤的人物。在政治歷史上,他們都是受詬病與批判的,可是在文化上,他們是偉大的貢獻者。王國維說沒有李後主,就沒有宋詞的成就。他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給予文學形式一種新的可能性。宋徽宗的收藏、編纂的畫譜影響力都很大,個人創作豐富到了驚人的地步。接著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啟發,學生一致認為要口下手下留情,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人或事。就拿歷史文學人物的品評來說,要在對其資訊資料大量佔有的情況下,再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於是我要讓學生參與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就有了立足點和著眼點。

  三、延續理想化的課堂效果

  在對學生即將著手的幾個課題進行完引導拓展後,我要求學生高效組合,落到實處,發揮群策群力的作用。當即他們就合理組合資源,選定課題,明確細化了各自分工。接下來的幾天我都會關注他們的進展情況,他們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討論以及相關的資料整合,甚至有兩個學生還各自組織了配手兼帶開展了自己一直感興趣並且深入瞭解過的文學人物的研究。更可喜的是這堂課帶給學生的啟發和思考被延伸到了之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在講《中外傳記作品選讀》時,學生能用這種思維去思考問題,去表達見解。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判斷能力,求知慾強、知識遷移能力強,那麼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就能在較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探求慾望。而這次活動的實施本身就是對我負責的《指導學生進行古典詩詞賞析方法》的研究課題的有力促進與補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