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詩詞賞析

《滿江紅》詩詞賞析

  自從精忠愛國的民族英雄岳飛首創氣壯山河的《滿江紅》一詞以來,已成為千古不朽的絕唱和傑作,歷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當作楷模,仿效學作,但大都是望塵莫及!看過古今許多人寫的《滿江紅》,誰也沒有岳飛那種氣吞牛斗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只有鑑湖女俠的一首《滿江紅》詞,頗有一些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著她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

  1、滿江紅·小住京華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後改名瑾,易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鑑湖女俠”,筆名鞦韆,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福建閩縣(今福州),其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積極投身革命,先後參加過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洩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秋瑾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雖然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聰慧,少時就喜舞劍,善騎馬,蔑視封建禮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歲時,嫁給湖南人王子芳。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鈞,是一個暴發戶的浮蕩子弟。1898年前後王子芳用錢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隨丈夫到了北京,詞中“小住京華”指的是這回事。在寓京期間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並在當時的革命形勢影響下,立志要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婦女獨立與解放。

  1903年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子芳發生衝突,從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秋瑾下決心衝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不久即東渡日本留學。這首《滿江紅》作者是秋瑾,她在詞中說自己“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這年秋瑾三十歲,有感於民族危機,拋家別子,女扮男裝,東渡日本,去追求另樣的人生,去尋求民族振興的道路。

  這是她在1903年中秋節的述懷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舊禮教的束縛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悶彷徨和雄心壯志的開闊胸懷。

  2滿江紅·小住京華原文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獨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夫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

  【註釋】

  ①京華:京城之美稱。因京城是文物、人才彙集之地,故稱為京華。

  ②四面歌殘終破楚:此處用《史記·項羽本紀》中漢軍破楚的故事,來比喻說明自己終於衝破家庭牢籠。

  ③八年風味獨思浙:應為“獨思浙八年風味”的.倒裝。指作者在浙江時過的貌似貴婦的生活,實則處於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當時的貴婦人身份。

  ⑤烈:剛烈。

  ⑥肝膽:指真誠的心。

  ⑦青衫溼: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馬青衫溼”句,指眼淚打溼了衣服。

  3、滿江紅·小住京華

  我在京城小住時日,轉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籬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開,秋色明淨,就像剛剛擦洗過一般。四面的歌聲漸歇,我也終如漢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籠,如今一個人思量著在浙江時那八年的生活況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麼的不屑啊!

  今生我雖然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那些俗人,心胸狹窄,怎麼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受磨難挫折。在這莽莽紅塵之中,哪裡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溼了我的衣襟。

  4、滿江紅·小住京華

  這首詞是言志之作,表達了作者匡國濟世的凌雲志向。

  詞的上片寫與王子芳結婚八年,表面上過著富貴人的生活,實際上是“奴僕不如”的生活(《致秋譽章書》),如今與其決裂,突破家庭束縛,實現了“求自立”的願望。首先寫中秋佳節暫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開,秋色明淨。“為籬下,黃花開遍”,是化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和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的詩句,寫秋色,但主要是用來說明衝破家庭牢籠後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會里,一個女子要衝破家庭牢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記·項羽本紀》中漢軍破楚的故事,來比喻說明自己終於衝破家庭牢籠,並不過分。“苦將儂、強派作蛾眉”進一步說明表面上過著貴婦人的生活,實則奴僕不如的“八年風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對貴婦人的生活,並不留戀,相反加以蔑視。“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佳節應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作者卻寓居客棧,不免有“人比黃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僕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喜悅之情。把陶淵明和李清照表現不同思想的詩句雜用在一起,來表達自己初離家庭時的矛盾心情,別具匠心。

  詞的下片寫作者雖有凌雲壯志,但知音難覓,不覺淚溼衣巾。作者雖是女子,但“心卻比,男兒烈”,所以能衝破家庭牢籠。離家出走以後,下一步怎麼辦?這是擺在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平日詩人,雖以肝膽相照,真誠懇切,但不為世俗所瞭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現在離家以後,在大千世界中,何處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將會受到怎樣的折磨?想到這一點,不覺傷心落淚,也是很自然的。“何處覓知音”?這對當時的秋瑾來說,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它關係到她的前途和事業。特別在封建社會里,一個女子的叛逆行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援?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計到“必知音之難遇,更同調而無人”的困境(《致琴文書》)。這種擔心和憂慮,真實地反映了一個革命者剛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狀況。

  這首詞的基調高昂,語言剛健清新。透過層層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參加革命前的複雜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