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從審美心境角度對古詩詞教學瓶頸的突破分析

關於從審美心境角度對古詩詞教學瓶頸的突破分析

  如何在藉助美學視角,培養小學生對古詩詞閱讀的審美心境,對其今後學習古詩詞至關重要。審美心境,主要指的是主體意識在完成欣賞古詩詞作品時所獲得的一種持續性的精神、情緒狀態,可使意識主體的心理情緒、審美知覺等受到影響,進而更深刻地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因此,教師只有把握古詩詞教學基調,並根據其創設適宜的學習氛圍,才能促使學生擁有閱讀古詩詞的審美心境,激發小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以及投入感。

  一、以別緻匯入為培養審美心境鋪墊

  培養審美心境是一個較為漫長且複雜的“工程”,它的竣工與否、質量如何都取決於教師這個“建築者”的引導。一般而言,創設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匯入環節是學生審美心境培養的初始工序。課堂匯入是拉開整個課堂活動的序幕,影響著整個課堂完成的質量,奠定所有教學過程的情感基調,因而若是能運用別具一格、有聲有色的匯入形式來展開教學活動,就能激起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課堂的動力。

  教師可以在瞭解小學生特徵的基礎上,透過別緻的匯入,將學生引入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進而為學生審美心境的培養奠定情感基礎。以小學五年級下冊的《古詩詞三首》為例,由於這三首古詩詞中有兩首為古詩,一首為詞,又都是用來描繪童趣之事的,因而教師可以將其匯入部分設定為“童年”。例如採用話語交談的方式:“有人說一支支優美的旋律是童年的樂章,有人說一幅幅靈動的畫景是童年的景象,而我卻要說,一首首別樣的詩詞是童年的模樣,只有用心去欣賞,才能讀出歌的動聽,讀出畫的美感,讀出故事的美好,那麼我們今天就一起去看看,是否童年就是一首首詩詞。”既簡單地點明瞭主題,又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以語言示範促進情感體會的交流

  教師的教學智慧在於教學中如何將文字情感以及個人體會傳達給學生,並帶動學生在體會交流的情感基礎上主動抒發自我的情感體會,從而增加個人對文字的獨特體會,而這也正是古詩詞授課教師的教學任務之一。要想促使情感達到交流狀態,首先要藉助於語言的示範。

  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為例,由於該詩是詩人用來表達自己對家鄉、對親人、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因而其整體的情感基調為傷感、惆悵以及深沉。因此,教師在授課前,應先把握好自我的情感基調,然後再透過用自己的語言情感、語言塑造來牽引、帶動學生的情感,進而促使師生之間的情感達到同一層面,才能實現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進入與古詩、與詩人相契合的心境中。在情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把握住古詩中表達情感的字詞,例如“獨”與“異”,“獨”字表達了詩人獨自在外的場景,而“異”字更是表達了詩人與親人人地兩疏的情形與傷感的情感。透過字詞的情感把控,可以更好地促使學生掌握整首古詩的情感基調,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

  三、以指導朗讀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小學生完成閱讀的起點與基本功,對其審美心境的塑造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對陌生事物的瞭解、鑑賞,首先來自於其對這一事物感性、形象的直觀感受與認知,而古詩詞的感性面就是其語言符號的結構,因而認知其語言符號的結果就是對其感知的開始。古詩詞的語言向來都是經過推敲、精簡而組成,具有聲韻和諧、節奏清晰的特點,非常適於小學生的認知特徵。要想激發小學生對古詩詞的朗讀興趣,主要看教師對其良好學習、朗讀氛圍的塑造。

  朗讀之所以可貴,主要在於其具有將古詩詞無聲的表達轉變為有聲,將詩人的靜止情感轉變為動態情感,並藉助讀者之口宣洩情感的作用。因而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感受到古詩詞字裡行間的情感表達,進而受到薰陶,提高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以《獨坐敬亭山》為例,該詩雖然表面上寫到詩人獨遊敬亭山的情趣,但是其深含之意卻是表達自身懷才不遇、孤獨寂寞等情感,敬亭山的靜景正好是詩人的寫照,因此其語言節奏較為緩慢,猶如錶達自我孤寂之感後的輕鬆。在學生的朗讀中,教師先要指導學生把握其基本的情感基調,然後糾正字詞的錯誤讀音,再透過節奏、神韻等方面的指導來營造朗讀的氛圍和審美的氛圍,進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與投入,使學生融入到作品的情境裡,並將其欣賞、學習的認識層面轉化到心境上來。

  四、以音樂引入激發個人閱讀情緒

  古詩詞的句讀之間之所以一直存在著節奏感、音律感,主要在於其自始至終都離不開與曲調的結合。教師可以藉助古詩詞的.這一特性,在古詩詞的教學課堂上引入適宜的音樂,增加學生對古詩詞情感的把握,營造學習古詩詞的氛圍,極大程度上改變傳統課程中枯燥、沉悶的學習氛圍。

  古詩詞學習的配樂大多可以根據其內容進行選擇,例如激昂、悲憤、傷感、幽靜、急切、歡快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動學生的情感基調,激發學生思維的發散,進而持續將情緒狀態貫穿於整個課堂中,完成審美心境的確立。

  以《黃鶴樓送別》一課為例,這首詩主要渲染的是離別的情感,情感基調基本上為悲傷、不捨、落寞等,因此教師可以選用類似曲調的音樂,或是以離別為基調卻更積極樂觀的音樂作為課堂教學的背景音樂。例如先播放《別亦難》,想象著在楊柳依依、江水東流的情景中,二人泛舟訴別,悠悠離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讓離別的濃郁之情瀰漫在整個教室裡。然後可以再播放《相知相守》,因為“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離別雖在所難免,但是“我們”相知相守著這份情感也不失為另一種情感的昇華,這樣就使學生的情感在課堂中起伏,深刻體會古詩的情境。

  五、以精彩圖片刺激想象思維的展開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詩與畫的奇妙關係,同時也表達了古詩詞的另一美妙特點,即畫面感很強。詩與畫在結合中相得益彰,不僅可以增加古詩詞的美感,而且也使畫面增加了些許詩意。古詩詞就是一幅幅圖畫的真實寫照,字裡行間可以為人們展現出真實的畫面感。同時,圖畫也可以成為詩詞的描繪與寫照。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課堂中增加些許精彩的圖片,可以促進學生對詩詞文字的理解,不僅便於理解基本內容,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髮散思維。

  在如今的教材課本中,大多數古詩詞旁都會附上一張張圖片,用於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畫面的掌握,進而促進學生對詩詞中情感的體會。以《江雪》為例,這首詩可以說是寫景詩,因為其詩中既有山又有水,既有人又有鳥,既有船又有雪,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幅美景圖。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資源將畫面更加形象地展示,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畫面及畫面中蘊含的情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