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楓橋夜泊》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

張繼《楓橋夜泊》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做過古詩詞鑑賞吧?古詩詞鑑賞是富於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是對作品更深層次的探討和領悟。你還會做古詩詞鑑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繼《楓橋夜泊》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張繼《楓橋夜泊》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1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以其畫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結構安排和行文節奏如音樂般的韻律美,以及詩的內在意蘊的悲劇性格而為世人稱道。本文不打算對這些方面進行探討,而是試圖運用詮譯學原則,對其整體畫面進行悟讀,並在對其整體畫面的拆解中洞見該詩的文化內涵。

  有四個方面值得注意:

  一、詩人主體的感覺世界、情緒世界與自然世界和紛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即寫出了詩人自己的生活況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現實的實存世界並將它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體的畫面。

  二、從感覺世界到情緒世界再到理性判斷的層層深入。

  三、短短四句,卻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詩的基調。“愁”的意象確打開了詩人的精神世界。欣賞此詩,霜”和“愁”是兩個關鍵意象。

  第一句,“月落無啼霜滿天”。寫詩人的感覺世界。“月落”是視覺;“烏啼”是聽覺;“霜滿天”是感覺。在月落後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雖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詩人卻感覺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滿了宇宙,由清冷遍灑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給人一種逼迫的感覺,已經預示了詩人心境的孤獨和淒涼。“霜”的意象是此詩的重點,一個“霜”字奠定了詩的基調。

  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由感覺世界到詩人情緒世界的轉變。是詩的第一個起伏。江上漁火點點,岸邊楓葉正紅。但是面對世事無常和生活的艱辛,孤獨的旅人和辛勤的漁人在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對愁而眠。如果說前兩句是寫的詩人的感覺世界和情緒世界,那麼,後兩句則上升到理性世界。這是全詩的最大起伏處。詩的前幅密度極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鐘聲。但卻實現了從感覺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飛躍,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為歷史名城。在這愁冷的夜晚,姑蘇城內是燈紅酒綠,歌舞昇平呢?還是象這江上一樣的寧靜而淒涼呢?喧囂也罷、寧靜也罷、高興也罷、愁苦也罷,這畢竟是人生現世所應面對的。但人的心靈是不是應有所依傍呢?人的心靈的歸宿又在哪裡呢?人能不能實現對自身和現實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這樣的淨土嗎?(這句是一大起伏,讓人起從塵世超然的感覺)

  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寺裡敲響了子夜的鐘聲,詩人也從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現實的世界。“客船”的到來,宣告了塵世喧囂生活的開始。(又是一起伏)

  一個“愁”字打開了詩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詩自身具有了開放性。詩人開始了對現實世界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宗教的關係、人自身存在意義這些問題的追問。人在喧囂的雜亂的世界中,面對生活的艱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對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種關係變得世俗而枯燥無味。人失去了對實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對話的能力。而這種敏感在詩人那裡還存在著。這就造成了強烈的反差,形成該詩的悲劇性格。人如何在現實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達於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與自然對話的能力和自身心靈的純正,不正是詩人對文化問題的追問嗎?此正是該詩的文化內涵所在。對文化問題的追問和探索,給詩人造成的孤獨愁苦可想而知。這裡可用寒山大師的一首詩為詩人當時的情懷做一註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張繼《楓橋夜泊》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2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註釋]

  ①楓橋夜泊——在靠近楓橋的岸邊停船過夜。楓橋,在江蘇蘇州市西郊。

  ②江楓——江邊的楓樹。

  ③漁火——夜間捕魚用來照明的燈火。

  ④姑蘇——蘇州的別名。

  ⑤寒山寺——楓橋西面不遠地方的一座寺院,由於初唐詩人寒山和尚曾經住過而得名。

  ⑥夜半鐘聲——當時寺院有半夜敲鐘的習慣。

  [簡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江邊,殘月西沉,烏鴉啼叫,清霜滿天。滿懷鄉愁孤臥客船,只有火紅的江楓,明滅的漁火相伴。夜深難眠,又聽到從蘇州城西寒山寺傳來的悠揚的鐘聲,幽靜得更令人難耐。

  這首絕句,寫詩人在江南旅途中,路過蘇州楓橋停船過夜的情景。客船,旅途中所乘的船隻;愁眠,含愁而睡、難以成眠的人。全詩圍繞“客”“愁”二字,展開了景物描寫和氣氛渲染。

  秋深,夜靜,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或許受到天色變化的刺激吧,遠遠近近有內只烏鴉驚叫起來。氣溫更低了,霜飛滿天,寒氣襲人……。所有這些全是詩人在船艙裡看到、聽到、感覺到的。入夜以來,江岸邊颯颯有聲的楓林,漁船上忽隱忽現的燈火,都在觸發著詩人遠遊的孤獨、思鄉的愁緒,便他不能入睡,越發淒涼難耐了。

  “咚——咚——咚——”,寒山寺的半夜鐘敲響了,凝重,悠長,劃過夜空,越過江西,飛進這江邊小船的船艙裡來,扣擊著、撫慰著遠方來客的`愁懷,使人感到輕柔的暖意,同時感到他鄉之夜的寧靜、深沉……

  古人寫詩,最愛借景抒情,追求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這首絕句便是一個成功的典型。

  [作者簡介]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唐代詩人,他的詩,多是描寫旅途感受和自然風光,寫得自然樸素,情味深遠。由於《楓橋夜泊》這首絕句,楓橋和寒山寺成了人們嚮往的名勝之地。

  張繼《楓橋夜泊》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3

  《楓橋夜泊》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註解

  江楓:一般都解釋成江邊的楓樹。又有人認為“江楓”指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

  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姑蘇:蘇州的別稱。

  寒山寺: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傳說因唐代詩僧寒山、拾得住過而得名。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或謂“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可備一說。

  夜半鐘聲:當時僧寺有夜半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歐陽修《六一詩話》曾雲:"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庚溪詩話》於此辨曰:"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云:'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詩藪》雲:"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唐詩摘鈔》:"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必曰執著者,則'晨鐘雲外溼','鐘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

  《楓橋夜泊》韻譯

  明月西落秋霜滿天,幾聲烏啼山前;江上漁火映紅楓樹,愁緒攪我難眠。

  呵,蘇州城外那聞名海內的寒山寺;夜半鐘聲,漫悠悠地飄到我的船邊。

  《楓橋夜泊》評析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濛濛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濛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裡,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裡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我們從那個彷彿很客觀的“對”字當中,似乎可以感覺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間一種無言的交融和契合。

  詩的前幅佈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裡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於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彷彿迴盪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裡,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鍾,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藉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楓橋夜泊》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後,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楓橋夜泊》賞析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鄉感情。

  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