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古詩詞鑑賞

《春寒》古詩詞鑑賞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寒》古詩詞鑑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春寒》古詩詞鑑賞1

  春寒

  春晝自陰陰,雲容薄更深。

  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

  亞樹青帘動,依山片雨臨。

  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

  翻譯

  春日陰雲籠罩,雖然雲層不厚,但整天濃陰密佈,雲天霧海。

  一片迷茫蝴蝶因氣候寒冷而緊縮了翅膀,不能飛舞;花朵因空氣溼冷而遲遲不開。

  春風凜冽,吹動著掛在樹枝上的酒旗;春雨陣陣,靠近山的地方,春風突然夾裹著春雨而來。

  叫人感到一陣寒冷不曾做對不住景物的事,只是苦於身體條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

  註釋

  青帘:指酒旗。

  賞析

  北宋詩人梅堯臣的這首《春寒》詩可以按“起、承、轉、合”的結構規律來把握。

  首聯“起”,點明季節特徵,說明春日陰雲籠罩,雖然雲層不厚,但整天濃陰密佈,雲天霧海,一片迷茫。“雲容薄”三字很好地點明瞭早春雲霧的特點。

  頷聯“承”,以極其對仗的句式,寫出了春寒料峭的氣候環境下的景物特徵:蝴蝶因氣候寒冷而緊縮了翅膀,不能飛舞;花朵因空氣溼冷而遲遲不開。其中“不開心”三字一語雙關,寫景寫人,移情手法,別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來。

  頸聯“轉”,由靜景而至於動景。春風凜冽,吹動著掛在樹枝上的酒旗;春雨陣陣,靠近山的地方,春風突然夾裹著春雨而來,叫人感到一陣寒冷。“亞”通“壓”,低低地垂掛著。“片”,不能理解為大雨,它準確地描繪出春雨的特點。

  尾聯“合”,點明詩人對景物產生如此感受的原因,藉此抒發了感情。“未嘗辜”是說詩人不曾做對不住景物的事,是詩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病”字一語雙關,既寫了身體狀況,也寫出詩人此時的心情。

  詩題“寒”字奠定了全文淒冷的基調。首聯點明春陰的季節特徵,薄雲密佈,是詩人心境的流露。中間兩聯,透過具體物象,來表現春寒,三四句寫因寒氣襲來,蝴蝶收斂雙翅,花蕾無力舒展,這是選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寫天氣之寒。五六句寫壓掛在樹枝上的'酒旗翻動,足見風很猛;依傍山丘的陰雲挾帶著陣雨壓來,表明雨勢之急。這四句從不同視角形容春寒,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著淒冷寥落的氣氛,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畫出來。聯絡詩人的人生經歷和范仲淹革新失敗的歷史背景,不難理解詩人此時因改革處於低潮而感情悽苦、心情悲涼的深意。

《春寒》古詩詞鑑賞2

  《春寒》原文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

  《春寒》譯文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颳風,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

  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獨自在寒風冷雨中默默開放著。

  《春寒》註釋

  選自《簡齋集》。陳與義(1090-1138),號簡齋。宋代詩人。此詩寫於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嶽陽市。

  園公:詩人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

  胭脂:一種紅色顏料。也泛指紅色。

  《春寒》賞析

  《春寒》是南宋初年詩人陳與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作者南渡避難於巴陵時所作。詩的前兩句寫二月裡風雨悽悽,春寒料峭;後兩句寫園中的海棠卻冒雨盛開,無限生機,給作者以啟迪和鼓舞。全詩借海棠以詠志,寫來渾厚醇雅,蘊藉含蓄,讀來令人餘味無盡。

  這首絕句與其說是寫春寒,不如說是詠海棠。說到詠海棠,自然忘不了蘇軾的《海棠》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其實,這兩首海棠詩都是借海棠寫自己。蘇軾筆下的海棠聖潔、幽寂,是他貶官黃州時的寫照;陳與義筆下的海棠雅緻孤高,是他流亡時的寫照。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鋪墊。“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聯絡到下文,不僅有風,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風雨,淒冷無比。更何況詩人還流離失所、漂泊無依。由己及物,想到滿園即將吐蕊發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擔心。“怯園公”此三字,道出了詩人心境:既怯花不發,又怯花發遭雨打。

  儘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詩人還是希望尋覓到些許的安慰。當他看到園中海棠時,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宋祁詞《錦纏道》曰:“海棠經雨胭脂透。”海棠經雨打風吹,像溼透的胭脂一樣,會有所殘敗。但詩人眼中的海棠,卻是那樣的傲然不屈:“不惜”嬌色、“獨立”風雨。花木不會有什麼情感,有情的只是詩人,詩人“情眼觀物”,便萬物皆有情了。此時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詩人的化身——風流,雅緻,卻還有孤傲的品格。

  此詩作者開海棠喻己之風,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貶官遭際。而陳簡齋筆下的海棠雅緻孤高,不僅風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時的寫照。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詩的上乘之作。聯絡到“靖康之難”後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鄉,這首詩也就獲得了超越個人情懷的普遍品格。

  《春寒》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建炎三年(1129年)。當時,南宋朝廷初建未穩,尚在風雨飄搖之勢,金兵大有席捲江北之際。詩人被迫避亂於嶽州,借住於郡守王接後園的君子亭,自號“園公”。是年春二月,詩人看到園中獨立於春寒細雨中的海棠,不由得感物起興,推人及花,寫下了這首詩。

《春寒》古詩詞鑑賞3

  古詩原文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

  譯文翻譯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颳風下雨。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

  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註釋解釋

  選自《簡齋集》。陳與義(1090—1138),號簡齋。宋代詩人。此詩寫於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嶽陽市。

  園公:詩人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

  胭脂:一種紅色顏料。也泛指紅色。

  詩文賞析

  這首絕句與其說是寫春寒,不如說是詠海棠。說到詠海棠,自然忘不了蘇軾的《海棠》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其實,這兩首海棠詩都是借海棠寫自己。蘇軾筆下的海棠聖潔、幽寂,是他貶官黃州時的寫照;陳與義筆下的海棠雅緻孤高,是他流亡時的寫照。 因此,頭兩句的“風”“寒”就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寒,更主要的是社會的風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風飄絮”,詩人則“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後兩句詩人用類似於刻劃松、梅、菊、竹的手法來寫海棠,說它傲然“獨立”於風雨中,哪怕有損於自己美麗的“胭脂色”。海棠的風骨和雅緻得到充分的表現。詩人點化杜甫的“林花著雨胭脂溼”,別創意境,不但更具風致,而且更具品格。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雅緻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上乘之作,這就是詠物詩創作的訣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