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李白余光中讀後感範文

尋李白余光中讀後感範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尋李白余光中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尋李白余光中讀後感1

  很早以前,便聽說過“酒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一次終於讀得《尋李白》全詩,頓時,一股豪情縈繞心頭,久久不能平靜。

  小學時,得知李白人稱“詩仙”,又聽得種種傳說,便被那俠義的情懷、浪漫的情趣和放蕩不羈的個性深深的吸引,於是,便捧起唐詩三百首,背下了《將進酒》,背下了《蜀道難》,背下了無數不得其意的豪邁詩篇,企圖去尋找那個傳說中的李白。

  李白詩傲慢、狂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吾亦澹盪人,拂袖可通調”、“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他把魯仲引為同調,相信自己可以成為一個任俠行義、不慕榮利、不受羈絆、清高放任的俠義英雄。他自視甚高、夙有大志,想要為國效力。出川十七年,偶得唐玄宗的召見,他欣喜若狂道:“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天真的認為,大展雄才、立功立名、出將入相的日子到了,於是,踏上了並不得志的仕途之旅。然而,或許是因為性格太過於放蕩不羈、太過於清高,最終被排擠出長安,而在安史之亂中,有因永王李璘幕府,被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赦東歸。

  李白愛酒,卻不曾真醉。李白的愛酒,世人皆知,給了他一個“酒仙”的稱號。然而我佩服李白,不僅僅是因為他“酒後吐真言”,寫出了無數氣勢魁偉的詩篇,更因為他永遠清醒著認識歷史,認識人生。《襄陽歌》裡,一群孩子攔住爛醉如泥的李白,拍手唱歌,引起滿街人圍觀喧笑,而李白用醉眼來看待周圍的一切,在那個兵家必爭之地,聯想到無數歷史事件。面對“墮淚碑”,一句“淚亦不能為之墮,心亦不能為之哀”,這獨到的見解豈是一個神志不清的醉漢所能言及的?

  李白的狂傲,李白的天真,李白的似醉非醉;他的.豪放,他的俠義,他的神仙夢,這一切,似乎太難以集聚於一個凡人身上,也讓苦苦尋覓他的後人,總是尋不得他的半點身影。尋李白,余光中沒有尋到,我也沒有尋到,一千多年來誰也沒有尋到。因為他是一個傳說,來自那遙遠而美麗的傳說,只因一時貪戀人間,而在人間短暫地駐足。長安陷落,他便不再屬於那個朝代,於是,“將救酒壺向半空一扔,便旋成一隻霍霍的飛碟”,帶他回傳說裡去了,留下的,只是那些雄視千古,睥睨一切的魁偉詩篇,和後人們對他的無限遐想。

  尋李白余光中讀後感2

  李白,是中國詩史的曠代奇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余光中《尋李白》所尋尋覓覓的,如詩人自己所說的是一種“宛轉的懷鄉”,也是我們民族所普遍共有的一種歷史的情感。

  詩,應該講究結構的美的經營,結構不具有美學價值的好詩,是不可思議的。《尋李白》的外部結構自由而嚴謹,造句、建節與成篇都比較自由舒展,是所謂自由詩體,但是,第一節與第三節各為十四行,第二節與第四節各為十行,基本格式有如擴充套件了的古典詩歌中的隔句對,這樣,在參差錯落的自由之中就不乏整飭之趣了。從內部構造而言,這首詩以“迴旋”與“立體”構成它的間架的特色。詩以李白的“失蹤”始,在敘寫詩人的痛飲狂歌與坎坷遭遇之後,復以李白的乘風歸去終篇,反覆迴旋,始終圍繞“尋”字曲折成章,而避免作直線式的敘述。詩的開篇“至今還落在”的“至今”是超越時空的奇想,古今並舉,形成時空的立體感,其它如寫李白作品“千年後”的魅力,寫現代之謎的“霍霍的飛碟”,都是古今互證,易地移時的手法,形成了全詩內在的立體構架,這樣,全詩就不致停留在絕緣的古典的平面,而具有現代的浮雕式的美的效果。

  《尋李白》的開篇轟然而起,破空而來,擬人的“傲慢”與“羞憤”出人意外地加諸“靴子”和“手”之上,“至今還落在”與“人卻不見了”似真似幻,不僅活畫出李白傲岸不群的神采,而且有廣闊的藝術時空供讀者神遊遐想。詩的第二節關於李白及其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寫,妙想奇情匪夷所思,在第三節“至今成謎是你的籍貫”,“不如歸去歸哪個故鄉”的渲染和跌宕之後,第四節詩人更忽發奇想:“樽中月影,或許那才是你的故鄉,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民間盛傳李白在採石磯長江中捉月而死的傳說,而余光中的一闋“月光奏鳴曲”,為讀者奏響的竟是一個想像飛騰的奇妙尾聲。李白詩的想像如行空天馬,超逸絕然,而余光中詩作豐富而具有創作性的想像,確實也頗有“太白遺風”。

  余光中認為:“我敢斷言,今曰許多以詩自命的三流散文,其淘汰率不會下於六十年代那些以詩為名的魔咒囈語。”《尋李白》的語言,密度高而彈性大,煉字煉句具有“新鮮”與“新奇”的美學效果。如“和滿地的難民和傷兵,把胡馬與羌馬交踐的節奏,留給杜二去細細苦吟”一句,虛實互轉,伸縮自如,凝鍊而繁富,它不僅生動地表現了杜詩的內容和風格的特色,與李白詩作了美的對照,同時又概括了安史之亂與以後的回紇入侵,時空闊大而包舉眾端。又如“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不僅是“小”與“長”運用了西方詩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辭法,而且“長安城小”與“壺中天長”又是無理而妙的反向的變形,加之一“怨”,更覺文字向內緊凝而含意多面地向外延展,義有多解,令人咀嚼。如“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全詩最光彩照人的筆墨,“七分”,“三分”,“半個”等數量詞運用各呈其妙,而“釀”,“嘯”,“吐”這幾個動詞更可以說詩中之眼,沒有這種雄奇駭俗之句,怎麼解為我們民族的詩的“謫仙”寫照傳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