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行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北上行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北上行

  唐代 李白

  北上何所苦?北上緣太行。

  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

  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

  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

  殺氣毒劍戟,嚴風裂衣裳。

  奔鯨夾黃河,鑿齒屯洛陽。

  前行無歸日,返顧思舊鄉。

  慘慼冰雪裡,悲號絕中腸。

  尺布不掩體,皮膚劇枯桑。

  汲水澗谷阻,採薪隴坂長。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草木不可餐,飢飲零露漿。

  嘆此北上苦,停驂為之傷。

  何日王道平,開顏睹天光?

  譯文

  北上之苦,是因為上太行山之故。

  太行山上的履道盤曲險峻,懸巖峭壁,上凌蒼天。

  馬足為側石所蹶,車輪為高岡所催,真是行路難啊。

  況且從幽州到朔方,戰塵不斷,峰火連天。

  劍戟閃耀著殺氣,寒風吹裂了衣裳。

  安史叛軍像奔鯨一樣夾著黃河,像鑿齒一樣屯居著洛陽。

  前行無有歸日,回首眷思故鄉。

  在冰天雪地中掙扎,哭天悲地,痛絕肝腸。

  身上衣不掩體,皮膚粗如枯桑。

  想去汲些水來,又被洞谷所阻;想去採些柴來燒,又苦於山高路遠。

  更何況在山中還可能遇到磨牙掉尾的老虎,時時有生命之危。

  山上僅有草木,打不到吃的東西,飢渴之時,唯有飲些麟水。

  嘆此北上之苦,只有停車為之悲傷。

  何時才能天下太平,使人一消愁顏,重見天光啊?

  註釋

  北上行:樂府古題。《樂府解題》曰:“晉樂奏魏武帝《北上篇》,備言冰雪溪谷之苦。其後或謂之《北上行》,蓋因武帝辭而擬之也。”

  緣:沿著。太行:山名,在今山兩與河北之間。北起拒馬河谷南至黃河北岸,綿延千里。

  瞪道:有石階的山道。

  蹶:跌倒。

  幽州:地名,在今北京市一帶,為安祿山三鎮節度使府所在地。

  朔方:地名,在今山西西北部朔縣一帶。

  毒:凝成。

  嚴風:嚴冬的寒風。

  奔鯨:賓士的長鯨,喻指安祿山叛軍。鯨,古喻不義之人。

  鑿齒:傳說中的猛獸,比喻安祿山。

  劇:甚。

  隴坂:本指隴山,此指山之隴岡坡坂。

  掉尾:搖尾。

  零露漿:樹上滴下的露水。

  驂:駕在車前兩側的馬。

  王道平:謂天下太平。《尚書·洪範》:“王道平平。”

  賞析

  魏武帝曹操有《苦寒行》,又名《北上篇》,概取詩首句“北上太行山”首二字“北上”名篇。李白此詩蓋取曹詩之旨,寫安史之亂爆發後北方備受叛軍蹂躪的苦難狀況。全詩格調低沉、蒼涼,極富感染力。

  此詩以巧妙的設問開篇:“北上何所苦?”為找到答案,詩人以沉痛的心情審視難民們繞行的太行山:“北上緣太行”,找到這因自然環境而致的.第一個原因:“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山高路陡,車馬難行。隨即又放眼廣闊的政治背景:“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殺氣毒劍戟,嚴風裂衣裳。奔鯨夾黃河,鑿齒屯洛陽。”詩人找到了迫使人們遷徙的戰亂這一社會問題,是為另一個原因。雖然明瞭“何所苦”的原因,詩人卻無力為他們排解,只能以更加沉痛的筆觸描繪那悲慘的情景。從“前行無歸日”到“飢飲零露漿”十二句,詩人描述了“北上行”人們的慘狀。接著“嘆此北上苦,停驂為之傷。”詩人發出了長嘆,停下馬車,不忍再看,仰天狂呼:“何日王道平,開顏睹天光?”

  這首詩筆觸極為細緻,追本溯源,刨根究底,描繪災民圖時由環境而哭聲,由哭聲而身體,由身體而行動,莫不窮形盡相,給人以極深的印象。此時詩人對月揮杯的飄逸、抽刀斷水的豪邁,統統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兩眼含淚的悲哀與深切的同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至德初年安史之亂爆發初期,當時安祿山攻佔洛陽,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