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代背景看李白詩歌風格形成的因素

從時代背景看李白詩歌風格形成的因素

  摘要: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時事著就英雄”。生活在唐朝盛世,特殊的時代(歷史)背景,鑄就了一代文學巨擎——“詩仙”李白。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但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改變由盛轉衰終至滅亡的命運。在強盛的唐王朝走向衰敗的同時,也誕生了一代文學巨擎——“詩仙”李白。李白作為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見證者,其文學地位以及對文學的貢獻是無可厚非的。

  自李白成名一來,對李白詩歌風格的論作是多之又多,但都基本上是言其詩歌風格的“飄逸”、“豪放”,“飄逸”、“豪放”固然是李白的詩歌風格,但只是其中之一,其詩歌風格除了“飄逸”、“豪放”之外還有其他風格。對此,安旗先生也曾經發表過專題論述,且言李白的詩歌風格不是“飄逸”、“豪放”就能夠括的,學術界對此也是頗為關注的,但目前新興的對李白的“論述”也大多是論述李白詩歌風格的“飄逸”、“豪放”。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時事著就英雄”。可見,英雄本身的因素固不可少,但其外在的時代背景也是無比重要的,李白獨特的詩歌風格與其個性密切相關,但其時代背景的影響也是不可分割的。在不同的時期,也顯示出其不同的風格特色。總的說來,其詩歌風格可分為早期的“飄逸”,中期的“豪放”,以及晚期的“悲壯”。

  一、少年的“飄逸”與“浪漫

  李白的生世是撲朔迷離的:有的說他是隴西人(今甘肅),有的說他是四川人,有的說他是山東人,也有人說他是外國人(今吉爾吉斯碎葉城)。李白的出生是個迷,沒有具體的史料能確切說明他的生世,就是李白本人在不同的場合都會說出不同的籍貫;但可以證實的是李白從五歲以後的二十年裡都是生活在四川,其父李客在其五歲時遷居到四川綿陽,當時的綿陽青蓮鄉;因此,李白在後來也有了“青蓮居士”的稱號。李白的父親是個商人,曾經幾次遷居,其名“客”也值得人們深為探討;李白曾自稱是飛將軍李廣之後,但也有人認為李白祖上可能與皇室有關,在武則天當政時期,曾大肆屠殺李姓宗嗣,而使李客幾次遷居,其名也改一“客”字。

  李白年少時很好學,讀遍諸子百家,又習劍術,是其自己的愛好呢,還是其家世的關係?這就無從得之了。李白的出生雖然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年幼時是生活在“開元盛世”的時代,安寧的社會也帶給人們安寧的生活,李白對老子、莊子的道是有很深見解的,從其一生的創作和生活都可以明顯的看出。而四川也不缺乏名山大川,李白的成長之路是從四川開始的,四川雄奇壯麗的自然山水和特殊的人文環境培養了李白“飄逸”和“浪漫”的氣質,他行俠仗義,煉丹求道。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李白成就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在四川,當時最為人們傳誦的人物莫過於司馬相如;每個少年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個偶像,我想李白心中的偶像便是這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在蜀地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文氣縱雲,還拐走富家千金卓文君,可以說司馬相如是要才有才,要錢有錢,要權有權,又得美女青睞,這又怎能叫人不羨慕呢?少年的李白便向著司馬相如的方向發展,模仿司馬相如的賦寫下了《明堂賦》《大獵賦》等作品,其中我們可以看出李白的天縱奇才。對於李白的“飄逸”和“浪漫”,人們都一致認為是天生的,別人是學不來的;正如唐寅的《桃花庵歌》所言:“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李白是有著狂傲的資本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這是一種傲視天下捨我其誰的狂。

  巴山蜀水養育了“飄逸”、“浪漫”的李白,李白在二十五歲出穿以後,便再也沒有回到過四川。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春,他帶著一名隨從離開了生活過二十年的地方,他先是在蜀中游走了大半年,重登峨眉山。次年春天才真正出川,巴蜀的險山涉水、崇山峻嶺被拋到身後,李白曾有詩《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說到此,可以說李白還是一個沒接觸到社會,沒接觸到官場,身居世外的單純青年,他狂傲不、滿懷抱負,他希望將自己的滿腔熱血灑向大唐王朝,他描繪自己說:“身不滿七尺,而心胸萬丈。”

  二、“豪放”並自信的宦海掙扎

  李白自離開巴蜀以後,一路順江而下,並且向著自己的仕途邁進。對於李白而言,他不願意參加科舉考試,考上了還得從小官一步步往上怕;在漢朝有舉孝廉,在唐朝則有取詩士,以詩取士成為了詩人踏入仕途的一條捷徑。在唐朝,這個開放的朝代,各種社會風氣流行,只要有所為便能出名,就想現在的網路時代,網路名人也是很多的,真正有才學的人是會被認知的。李白便是以詩出名的人,他遊覽到楚地時,已經成就了其名氣,李白很自信,他相信自己的仕途定能有所成就。他的詩歌風格仍然保持著“飄逸”,但此時,給人感覺更多的是“豪放”,還有“浪漫”。朝鮮詩家李認為李白的“浪漫”風格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李白的“浪漫”是受到屈原《離騷》的影響。此外,李白在楚地認識了一個朋友吳指南,吳指南也是四川人,在旅途中染病身亡,李白出錢安葬了他,後來過了幾年,李白又將其遷葬於城(今武昌)之東;經此一事,人們都稱讚李白很講義氣,但也有人認為李白有藉此揚名之嫌,就像現在的一些名人總愛搞點八卦新聞出來,以此引起別人的關注來增加人氣。李白講義氣埋葬了朋友,但為何又要多此一舉,過了幾年又來遷葬。

  李白經楚到了揚州,在揚州後的一年裡,李白廣交朋友揮金如土,過的都是豪放不的浪漫生活;在塵世瀟灑夠了還進到天姥山,留下了其尋仙求道的見證《夢遊天姥呤留別》(有的詩學家認為這首詩歌是後期李白被唐玄宗罷去,李白遊覽眾山後而作)。待其飄渺夠後,回到揚州,李白病倒了,而原來一起瀟灑揮霍的朋友都不來看他,一個個都躲了起來,李白飽償了人間冷暖,寫下了《靜夜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也許是李白出家外遊以來第一次思想之作。就在李白最危難之時,他的一個朋友還記得他,那就是同是偉大詩人的孟浩然,孟浩然請郎中為他看病,併為他張羅了一門婚事,女家的祖父曾做過宰相,窮困潦倒的李白應下了婚事,並且是倒插門;此後李白又有了錢,又過上了豪放不的生活。後來孟浩然去了揚州,李白作詩送其上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後便再也沒有和孟浩然相見。李白有著任俠的風格,對於一個俠客來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真正的情誼是存在心間的,這也表現出李白豪放不的個性。

  李白入贅宰相家,又有了錢,但許家的關係已經是“人去茶涼”,不足以讓李白踏上仕途之路。李白為了踏入仕途不停地與地方官交接,但其狂傲不的性格又註定李白不可能以此踏入仕途階層。李白以:“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的姿態來拜會官員,又怎麼能得到官員們的好眼,這樣的狂傲,註定李白的仕途之路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

  為了踏上仕途,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第一次來到了長安這個唐王朝的政治中心。雖然李白進了長安,但又因其狂傲不的性格得罪了當朝權貴,權貴們從中作梗,使李白空懷抱負而不得施展,李白的希望也化為泡影。李白原抱著“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希望來到長安,有望成就一番事業,結果卻出呼意料。這時候的唐王朝仍然處於開元盛世的余光中,全國還是一片榮的局面;李白也正處於旭日動升的狀態,正是生命力最為強勁的時候,加之這是李白在唐王朝政治中心的第一次挫折,可以說並沒有真正觸動李白的信心。李白“豪放”、“飄逸”的個性,他寫下了《長相思》《將進酒》等鉅作。他懷才不遇,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有結綠珍,久藏濁水泥。”、“寶刀隱玉匣,鏽澀空莓苔。”但他仍然豪情不倒,仍向著理想的.高峰衝擊,說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理想抱負,這時的李白還是滿懷豪情壯志的。

  就這樣,李白在宦海摸爬滾打了十年。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終在機緣之下結識了玉真公主,透過玉真公主的推薦,唐玄宗召見了李白,李白一躍成為了天子近臣。李白接到詔令隻身騎馬飛奔赴長安,他說:“遭逢聖明主,敢進興亡言。”(《書情贈舍人言》),“早懷經濟策,特受龍顏顧。”(《贈陽宋少府陟》),“昔騎天子大宛馬, 今乘款段諸侯門。”(《江夏贈韋南韓陵冰》),“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他到晚年都還在回憶:“鳳凰初下紫泥詔, 謁帝稱觴登御筵。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青瑣賢。朝天數換飛龍馬,賜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玉壺吟》)

  在李白進長安時,所謂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他終於如願以償,就像司馬相如一樣,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在京城裡,受到皇帝召見之人又豈會是無名之輩,李太白的名字也不脛而走,可謂是門庭若市,拜訪他的人很多;李白最終憑其才華得到唐玄宗的賞識,被奉為供奉翰林。可以說李白實現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的豪言。李白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他在長安一待三年,作為供奉就必須讚譽皇帝及有權勢的人,他有三首詩讚譽楊貴妃,就是《清平調》: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杆。

  其中《李白大辭典》言:李白的三首《清平調》是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諷刺。不過大部分人不這麼認為,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再結合李白的心境和他急於仕途的心情,李白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讚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白生性狂傲,加上他那“豪放”的作風,不免得罪一些小人,從楊國忠捧硯、高力士脫鞋這兩個事件來看,李白的本性可見其然。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楊國忠捧硯,有後人說是楊國忠尊重人才,因為楊國忠的種種劣行,人們才把此事當作是李白在教訓楊國忠;但是高力士呢?太監是封建王朝的特殊產物,尤其是皇帝身邊的太監,這個太監總管也許就懷恨在心,讒陷李白,加之李白那“豪放”的酒鬼形象,最終也使唐玄宗對李白產生了厭惡,以“非廊廟器”和“此人固窮相”為藉口,“賜金放還”打發李白走人,實際上就是把李白放逐出京城。

  李白一下子從天上掉到了人間,長安這個讓李白風華三年的城市也成了李白的傷心之地。此時,李白的詩歌風格也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轉變,“一別蹉跎朝市間,青雲之高不可攀。”、“前門長揖後門關,今日結交明日改。”李白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了更深的體會,這也激起了李白的憤慨之情,同時也反映出唐王朝開始走上了下坡路,“日中則移,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經過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唐王朝最終也由光明走向黑暗,由興盛走向衰弱,由高峰走向低谷。在一時期,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見證者“李白”,這個偉大詩人的創作也發生了轉變。

  李白對自己被小人讒言離間而離開長安,使自己的理想抱負真正化為泡影而憤慨,同時也對賢人受到迫害而抗議。李白往後的詩歌作品也常常喊屈叫冤,為自己鳴不平,並自比於屈原,如同屈原一樣,把權貴、小人比作是:“鼠虎”、“無鹽”、“東施”、“蕭艾”、“浮雲”、“燕雀”、“群雞”等等;而把自己比作“松柏”、“芳草”、“天馬”、“大鵬”、“鸞鳳”、“明珠”等等。這些在李白此間的許多作品中都經常出現,表現出李白憤慨、鬱悶的心情。同時,也展現了這一時代的風貌,唐玄宗從開始的勵精圖治到貪奢淫慾、腐敗昏庸,聽信小人的讒言,使得一批真正的文人治士離開了黑暗的官場,忠仁之士慘遭小人毒害,這在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頤事玉階。達也不足貴,窮也不足悲。韓信羞將絳比,彌衡恥逐屠沽兒。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表現的淋漓盡至。這些都表現出李白對自己鳴不平,對時世的變遷——王朝由盛轉衰、君主由明轉庸,而發出強烈的抗議。

  在李白被放逐出京城的十餘年裡,李白過的也很是瀟灑,自己的理想抱負化為了泡影,李白也集中心思在求道煉丹上;在此期間也前後結識了杜甫和高適,並一起遊覽名山大川。李白曾經在皇宮裡當過供奉翰林,是很有名氣的大詩人,杜甫和高適都是很崇敬他的,杜甫曾有詩讚譽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杜甫、高適三人都屬於仕途失意之人,所謂臭味相投也好,同志之士也罷,像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三人最終也是各奔前程而散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