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中疊詞的運用

李清照《聲聲慢》中疊詞的運用

  李清照作品中對疊詞的運用富有情感,創意出奇,感染力強,影響深遠,充分表現了她在詞的寫作藝術上的造詣。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清照《聲聲慢》中疊詞的運用,歡迎大家分享。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學寶庫中,有兩顆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唐詩和宋詞。在研究宋詞時不能不研究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而要研究李清照的詞就不能不研究那首著名的《聲慢慢》,而提到《聲慢慢》就不能不說詞中對疊詞的運用,堪稱文學中的經典。李清照是我國南宋時期享有盛譽的女詞人,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之一,對宋詞的歷史有著傑出的貢獻。她在強調詞的協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礎上,可以說是獨樹一幟,使自己的詞作獨樹一幟。在疊字疊句的用法上,她突破傳統格律詩詞的束縛,廣泛吸收民間及前人的疊字使用優點,使她的抒情詞達到很高的境界。這位頗具文學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眾多詞人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聲聲慢》是她晚年的作品,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悽苦情節,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李清照嚐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透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詞中,《聲聲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詞。這首詞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作品,透過對秋景、秋物的描繪,表現了李清照晚年孤苦無依、愁懷百結、度日如年的處境與心情,與之前書寫少女天真無愁之氣的詞有很大不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下面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方面來談疊詞的運用。

  一、疊詞以抒情開篇,富有感情色彩

  這首詞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尤其開頭三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以抒情開篇,連用七組疊字,巧妙、生動而又貼切,顯示出了李清照深厚的語言藝術功力。“尋尋覓覓”寫人的動作、神態,女主人公好像丟掉了什麼珍愛的東西,在認真尋覓,這四字既包含了作者流亡以來的不幸之遇,又流露出了她對昔日歡樂生活的留戀,“尋、覓”二字重疊,傳神地表現出了國破、家散、夫亡,這些變故帶給她的劇痛、哀傷以及孤獨寂寞、茫然無措的情態。她環顧四周,想“尋覓”到一點什麼東西來慰藉自己孤寂的心靈,可似乎什麼東西都不在了,到處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冷冷清清”渲染出了環境的悲涼,主人公內心的無依無靠,也是對詞後面提到的乍暖還寒時節景象的真實寫照,這樣的心情,這樣的環境,怎能不讓人覺得“悽悽慘慘慼戚”,“悽悽慘慘慼戚”又進一步寫出了女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十四個疊字既未寫悲愁,也未寫眼淚,卻蘊含著人生無窮無盡的酸甜苦辣,這些疊字由淺入深,一層一層遞進,豐富的感情內容深蘊不露,烘托出一種濃厚的悲涼氛圍,讀起來立即震撼讀者的心靈,有一種沉重的感覺,這種聲情緊密地配合了女主人公深悲大痛的文情。十四個疊字還細膩曲折地將女主人公難以言明的複雜感情、發展過程表現出來,又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調,使以後出現的“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景物都染上了濃重的感情色彩。在詞的下闕結尾處,又用到疊詞“點點滴滴”,與開頭照應,加重了詞的感情色彩。

  二、疊詞運用創意出奇,層次分明

  她的這首詞的詞風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李清照在她的晚年寫了一些流傳千古的佳作,也使她的藝術成就達到了最高峰。她的名作《聲聲慢》一詞就是李清照南渡以後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直被人們奉為傑作。李清照透過對殘秋景色的描寫,表現了她晚年時期國破家亡、丈夫病逝,飽經憂患離亂的愁苦生活和悽慘心情。李清照的《聲聲慢》,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和欣賞,特別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句,大膽聯用七對疊字。尤使詞人和詞評家們讚歎不止,稱它“創意出奇”,“用字奇橫”,“句法奇創”。當然也有少數人持異議,理由是“不過奇筆耳,並非高調”。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見,認為“此詞頗帶傖氣,而昔人極口稱之,殊不可解”。過去曾有人認為在詞裡動用疊字是李清照的創舉,這種評價雖有微詞但也貼切。

  這連下七組疊字,包含恍惚、寂寞、悲傷三層遞進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曾申說其婉妙:“中心無定,如有所失,故曰‘尋尋覓覓’。房櫳寂靜,空床無人,故曰‘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六字,更深一層,寫孤獨之苦況,愈難為懷。”下闋又用“點點滴滴”兩組疊字,贏得歷代讀者無比讚歎。有認為創意出奇者,有認為情景婉絕者。或以為工於鍛鍊,出奇勝格;或以為造句新警,絕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或以為“公孫大娘舞劍器手”,或以為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的論說,最能傳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疊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尋尋’。尋尋之未見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覓覓’;覓者,尋而又細察之也。覓覓之終未有得,是良人真個去矣,閨闥之內,漸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內也。繼而‘清清’,清清,內也,非復外矣。又繼之以‘悽悽’,冷清漸蹙而凝於心。又繼之以‘慘慘’,凝於心而心不堪任。故終之以‘慼慼’也,則腸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寫來,自疑而信,由淺入深,何等層次,幾多細膩!不然,將求疊字之巧,必貽堆砌之譏,一涉堆砌,則疊字不足雲巧矣。故覓覓不可改在尋尋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慼慼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兒能有之,此等筆墨,惟女兒能出之。”

  三、疊詞運用感染力強,細膩而真摯

  “疊字”又叫重文,從商種文體中都使用過疊字。比較而言,在韻文裡運用得更多些。藝術感染力也更強烈一些。《詩經》、《古詩十九首》裡疊字運用不乏其例,而在唐詩裡可謂司空見慣。如自居易的“新詩三十軸,軸軸金石聲”。甚至有的詩人不憚其厭連用疊字,比如韓愈的《南山》詩:“延延離又屬,夫夫叛不遵,喝喝魚闖萍,落落月徑宿,間閻樹牆垣,蛾蛾駕車廄。參參削劍戟,煥煥衙玉繡。敷敷花披萼,啕閩屋摧雷,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猶奔,蠢蠢駭不懋。”

  疊字的運用,雖然不是李清照的獨創,但她也不是照貓畫虎,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這些疊字運用巧妙而又貼切,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古典詩詞中運用疊字的情況相當普遍。如漢代無名氏《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前六句連用六個疊字,不僅音節響亮,朗朗動聽,而且極富於變化。頭兩個寫景。“青青”寫草的顏色,“鬱郁”寫柳的生態,展現出一幅生機盎然的豔陽景象:後四個細緻描寫思婦的美貌,“盈盈”形容姿容美好,“皎皎”形容皮膚白皙潔淨,“娥娥”形容施脂粉後的嬌豔,“纖纖”形容手指細而柔長。

  李清照的《聲聲慢》是公認的一首疊字使用極佳的名作:“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詞開頭十四個字,全是重疊使用,一向為人所稱道。“尋尋覓覓”從字面上看,似在尋找什麼東西,“冷冷清清”則是“尋覓”的結果;“悽悽慘慘慼戚”則又是經過感受產生的深一層的愁苦情懷。這十四個字把一個生長於貴族之家、中經戰亂喪夫、如今過著飄零生活的女人的愁苦心境表露無遺。

  李清照疊字運用恰到好處,而不在多。在元雜劇中,用疊字句最多的《貨郎擔》第三折:“我則見黯黯慘慘天涯雲布,萬萬點點瀟湘夜西。正值得窄窄狹狹溝溝塹塹路崎黑黑暗暗彤雲布,赤溜赤溜瀟瀟灑灑斷斷續續,出出律律忽忽魯魯陰雲開處,霍霍閃閃電光星注,正值著颼颼捧摔風,淋淋淥淥雨,高高下下凹凹答上一水模糊。撲撲簌簌溼溼淥淥梳林人物,卻便似一幅慘慘瀟水墨圖。”這樣的疊字的運用,把一個雙疊和兩個雙疊交錯安排,形成音節繁促嘈雜,渲染出雲密天暗,瘋狂雨驟之勢。但終覺疊字用得過多。我們知道,萬綠叢中一點紅是美,紅遍郊野也是一種美,但前者能夠給人留下想象的餘地。元人喬夢符的《天淨沙》小令:“蔦蔦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這樣的疊字毫無真情實感可言,純粹是一種文字堆砌的遊戲,都受到人們的諷刺;清代一位女詞人雙卿的《鳳凰臺上憶吹簫》疊字詞:“寸寸微雲,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正斷魂魂斷,閃閃搖搖。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從今後,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遙遙。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嫋嫋無聊。更見誰誰見,誰痛花嬌?誰望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詞總共九十五字的詞篇,疊子多達五十八個,有名詞疊、動詞疊、形容詞疊、代詞疊,疊法靈活多變,毫無堆砌板滯的感覺,的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全新創造。認真探究起來,這首詞運用疊字雖然報精到,在疊字的數量和用法的靈活上甚至超過了李清照的《聲聲慢》,但從總體上來說,卻仍不及李清照詞十四個疊字凝練、含蓄,所包蘊的情感內容也不及李清照詞豐富和深刻。由此我們認識到,藝術創作中技巧誠然是重要的,倘若它不能完美地為內容服務。技巧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和光彩。李清照《聲聲慢》中,起調十四個疊字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成功的經驗主要也就在於能真切而深刻地表達了女詞人國破,家亡,夫死這一細膩而豐富的心曲。

  四、疊詞運用敢於創新、極富美感,影響深遠

  李清照的詞敢於創新,不僅在疊字運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疊句和偶句運用上也獨見功力。疊句如“甚霎兒晴,要兒雨,霎兒風”《行香子》、“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聲調和美,節奏強烈,琅琅上口,從而使感情隨聲調的起伏變化而昇華。對偶句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訴衷情》等,都是極佳的對偶句,平仄協調,屬對工整,圓潤如珠,優美和諧。

  李清照還非常擅於向前人、向民間文藝學習,常有口語熔鍊其中。眾所周知,詞本來是民間的藝術,可是後來被士大夫壟斷,與人民群眾脫離了,因而也逐漸消蝕了它的生氣,詞搬用典故蔚然成風。但李清照獨具慧眼,沒有隨波逐流,注意從民間語言中汲取養料。她的《聲聲慢》就是一例,如“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的“將息”就並非文人們的書面語言,大約為庸宋時的方言。再如,“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幾句語言簡單樸素,卻十分寫實,表現了女主人與侍女的一段間斷應答,“卻”字生動地表現了李清照對侍女漫不經心的回答的失望與質疑。

  隨著時代的發展,就文學體裁而言,詩詞、散文等也都有疊詞的運用!

  現代詩人徐志摩的詩有很強的音樂美。如《再別康橋》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疊詞“輕輕”連用三次,給人一種飄逸之感。把全詩柔和、優雅的情調在開頭即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代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之所以感人至深,不僅在於使用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使本來抽象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而且與疊詞的運用大有關係,四節中運用了四個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使得全詩低迴難抑,如怨如訴。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語言清麗樸素、形象生動、意境優美。尤其是疊詞的靈活運用更是他文章的一大閃光點,在他的《荷塘月色》等散文中用了多處的疊詞,豐滿了作品的'藝術形象,令人愛不釋手:蓊蓊鬱鬱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脈脈的流水,陰森森的小路,淡淡的月色等等,這些平實自然的疊詞,朗讀起來富有節奏感,情景交融,感染強烈,美在其中!

  當代作家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記》“在那白皚皚的群峰的雪線以下,是蜿蜒無盡的翠綠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無數撐天的巨傘。重重疊疊的枝丫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短短五句話使用了四個疊詞“白皚皚、密密、重重疊疊、斑斑點點”。極寫天山原始森林的廣闊和茂密。

  綜上所述,疊詞作為語言的一種運用形式。廣泛存在於各種文學作品中,對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加強作品節奏和表現作者感情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之所以說在運用疊字方面,李清照獨佔鰲頭,是因為她用得大膽而成功,是宋詞中絕無僅有的。其大膽之處在於:《聲聲慢》有平仄二體,她用的是仄體,而且在詞的開頭,連用十個難發的齒音:“尋尋”、“清清”、“悽悽”、“慘慘”、“慼慼”,這樣多的齒音連用,是前人所沒有的。由於這些疊字和思想內容的表達有機地揉和在一起,顯得獨具匠心。這十四個疊字包含了三層意思,而這三層意思渾然成為一體:“尋尋覓覓”寫人的動作、神態,表達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內心孤寂而空虛,想要尋覓她過去美好生活,結果是什麼也尋找不到,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則寫環境的悲涼,這樣的心情又恰逢乍暖還寒的季節,自然倍感清冷:“悽悽慘慘慼戚”,進一步書寫內心感受,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廖廖十四個疊字競融鑄瞭如此豐富的內容,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這正是人們推崇李清照疊字運用的原因所在。經過上文對李清照詞作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李清照敢於創新,在疊字、疊句和偶句運用上獨見功力;李清照善於從民間語言裡提煉出生動曉暢的口語。李清照以高超的語言運用技能,贏得了當時的文人以及後人的讚賞。因此,我們可以說李清照的詞在具有很高的藝術技巧的同時還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堪稱千古絕唱!

  拓展:賞析《聲聲慢》

  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翻譯:

  我到處尋尋找找,尋到的只有冷清,十分悽慘。

  乍暖還寒的時節,是最難忍受。

  兩杯淡酒,又怎能壓住心頭的悲傷?

  大雁飛過之時,我正傷心,卻發現它正是我在故鄉認識的那隻

  滿地的黃花堆積著,十分憔悴,有誰忍心去摘?

  我獨自守著窗,獨自一人,一個人怎麼才能熬到天黑?

  細雨敲打著梧桐,此時正是黃昏,一點一滴落著。

  這種場景,這種“愁”又怎麼是一句話能說得清的呢?

  賞析

  唐宋古文家素以散文為賦,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為賦。慢詞具有賦的鋪敘特點,且蘊藉流利,勻整而富變化,堪稱“賦之餘”。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並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淒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靖康之變之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是轉為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聲聲慢·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了,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其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麼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於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淒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夫伴飛,唉,雁兒,你叫得這樣淒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也像我一樣,餘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濛之中,驀然覺得那隻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多少無法訴說的哀愁啊!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麼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現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淒涼。手託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著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淒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對比,什麼渲染,什麼比賦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為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彷彿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麼來寄託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悽慘憂戚。於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悽悽慘慘慼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淒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為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於中,不得不吐之為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於“時候”二字,有人以為在古漢語中應解為“節候”;但柳永《永遇樂》雲:“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由陰雨而新霽,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這又是一個可爭論的焦點。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注云:

  “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雲“晚來風急”,則反而重複。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徵鴻過盡”。今從《草堂詩餘別集》、《詞綜》、張氏《詞選》等各本,作“曉來”。

  這個說法是對的。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裡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於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雲‘舊時相識’者,寄懷鄉之意。趙嘏《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其說是也。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於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裡“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裡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後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闢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裡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複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彷彿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又卻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