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鷓鴣天桂花》詩詞鑑賞

李清照《鷓鴣天桂花》詩詞鑑賞

  詩詞歌賦於中國人而言,怕已刻在骨髓裡,無論時隔多久,總是心裡一份抹不去的情懷。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李清照《鷓鴣天桂花》詩詞鑑賞,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鷓鴣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注 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小令詞調,雙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五句三平韻。唐人鄭嵎詩“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調名取於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驪歌一疊”。

  ⑵暗淡輕黃:形容桂花的顏色是暗黃、淡黃、輕黃。體性柔:體質柔弱,性格和順。體性:本指人的體貌與性情,這裡指桂花。

  ⑶疏:疏放。跡遠:桂樹多生長於深山中,故云。

  ⑷何須:猶何必,何用。

  ⑸自是:自然是。

  ⑹“畫闌”句:化用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畫欄桂樹懸秋香”之句意,謂桂花為中秋時節首屈一指的花木。畫闌:即畫欄,指飾有彩繪的欄杆。冠:居於首位。

  ⑺騷人:指屈原,因其作《離騷》,故稱其為“騷人”。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可煞:表示疑問,猶可是,是否。情思:情義。

  ⑻何事:為何,何故。

  譯 文

  淡黃色的桂花,並不鮮豔,但體態輕盈。於幽靜之處,不惹人注意,只留給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紅碧顏色。桂花色淡香濃,應屬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當羞慚。桂花是秋天裡百花之首,天經地義。可憾屈原對桂花不太瞭解,太沒有情意了。不然,他在《離騷》中讚美那麼多花,為什麼沒有提到桂花呢?

  賞 析

  詠物詩詞一般以詠物抒情為主,絕少議論。李清照的這首詠桂詞一反傳統,以議論入詞,又託物抒懷。詠物既不乏形象,議論也能充滿詩意,堪稱別開生面。“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卻形神兼備,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上句重在賦“色”,兼及體性;下句重在詠懷,突出“香”字。據有關記載,桂樹花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為丹桂。它常生於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類為林,間無雜樹。又秋天開花者為多,其花香味濃郁。色黃而冠之以“輕”,再加上“暗淡”二字,說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穠豔嬌媚的顏色取悅於人。雖色淡光暗,卻秉性溫雅柔和,像一位恬靜的淑女,自有其獨特的動人風韻。令人愛慕不已。她又情懷疏淡,遠跡深山,惟將濃郁的芳香常飄人間,猶如一位隱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贏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詠物,以下轉入議論。“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審美觀,她認為品格的美、內的美尤為重要。“何須”二字,把僅以“色”美取勝的群花一筆盪開,而推出色淡香濃、跡遠品高的桂花,大書特書。“自是花中第一流”為第一層議論。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為第二層議論。連清照一生酷愛的梅花“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頗為稱許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嘆弗如。接著又從節令上著眼,稱桂花為中秋時節的花中之冠。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為第三層議論。傳說屈原當年作《離騷》,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獨桂花不其列。清照很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這位先賢,說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給遺漏了,實乃一大遺恨。陳與義在《清平樂·木犀》中說:“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意思和此詞大體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離騷》為憾事,以為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緣故。

  李清照的這首詠物詞詠物而不滯於物。草間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襯,或評騭古人,從多層次的議論中,形象地展現了她那超塵脫俗的美學觀點和對桂花由衷的讚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眾,色不誘人,但卻“暗淡輕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爾不群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建中靖國(1101年)之後,作者與丈夫趙明誠居住青州之時。由於北宋末年黨爭的牽累,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死後,她曾隨丈夫屏居鄉里約一年之久。擺脫了官場上的勾心鬥角,離開了都市的喧囂紛擾,在歸來堂上悉心研玩金石書畫,給他們的隱退生活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和無窮的樂趣。他們攻讀而忘名,自樂而遠利,雙雙沉醉於美好、和諧的藝術天地中。此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

  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並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