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詞風的變化

李清照詞風的變化

  李清照的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地位,李清照的詞風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的詞風格清新而自然,後期的詞風格悽婉而深沉。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李清照作為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名聲可謂家喻戶曉,流芳百世。一個“愁”字不僅貫穿了她的整首詞,更籠罩了她的一生。其前後期的詞以南渡為界,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前期詞的風格是細膩婉轉的,反映閨情相思,歌詠離愁別恨,充滿了早期生活的歡樂和浪漫氣息。而後期詞的風格卻是沉鬱憂傷的,多表現身世之苦,孤寂無聊的心情,情調低沉,令人動容。

  李清照詞風的變化

  一、前後期詞風轉變的原因

  (一)社會背景因素

  雖然李清照在文學史上評價為“南宋詞人”,但她的確出生並生長在北宋,北宋的社會歷史狀況對她創作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宋朝的財政收入數量是驚人的,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如此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百姓生活得並不壞,社會也比較祥和安定。宋徽宗時期,張擇端所繪製的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足以彰顯那時國泰民安的光景。在這優越社會背景的照耀下,李清照所作的詞自然是積極向上、爽朗明快的。以《如夢令》為例:“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在這首詞中,表現出一位活潑率真、熱愛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細膩地表現了她開朗、清純、多情、善感的性格。在這國泰民安的祥和氛圍下,李清照的前期詞作自然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婉轉而略帶憂傷的詞中也透出淡淡的喜悅之感。

  而社會的動盪引發了李清照詞風的轉變。金人的金戈鐵馬衝破了詞人“濃睡不消殘酒”的平靜幸福的生活。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變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運的轉折。金軍攻陷汴京,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趙構倉皇南逃,在臨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變使李清照由前期閒適的書齋生活轉變為後期顛沛流離的生涯,這種苦難的經歷豐富了她的後期創作,並使之發出積極的光芒,這是她前期創作所不能比擬的。

  (二)家庭因素

  李清照出身名門,家庭環境對她起了很正面的影響。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員外郎,是當時極有名氣的作家。可以說,書香門第出身的李清照少了許多女子固有的禮教束縛,有大方優雅的氣質。這期間的詞主要描寫少女的閨閣生活,流露了她對大自然的喜愛和愛情生活的嚮往,活潑清新,體現出一種悠閒風雅的情調。以《點絳唇》為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給讀者描繪出一個身軀嬌小、額間鬢角掛著汗珠的如花少女嬌美的形象。緊接著,詞人轉過筆鋒,使靜謐的詞境風吹浪起,寫少女匆匆忙忙地連鞋子也顧不上穿,害羞地朝屋裡就跑,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了,這把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遵守所謂“禮”的心理和行動,逼真地摹寫出來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門邊,而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與趙明誠結婚後,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美滿的生活使李清照前期的創作錦上添花,細品李清照前期的詞作,那種蘊含著淡淡憂傷而又歡快愉悅的情感,不難體味出來。以《醉花陰》為例: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突然把主人公內心的秘密深刻的揭示出來,使讀者理解到原來活動在這平淡環境裡的人物,內心卻隱藏著難以排遣的別離的苦悶。雖然這首詞是在書寫那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離愁別恨,卻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痛苦與絕望之情,從這裡可以看出,李清照前期詞的總體風格是歡快向上的,那些“望夫詞”更是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伴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而消失殆盡。丈夫趙明誠病故後,李清照被迫承受著國破家亡的巨大痛苦,開始了孤寂悽苦的晚年生活,正因如此,李清照後期的詞風發生了轉變,轉變為纏綿哀婉、沉鬱悲傷的落魄情緒。她後半期的代表作是《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滿地黃花堆積。”歷經戰亂和家人故去之苦的李清照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東西:美好的青春、美滿的婚姻、親愛的丈夫……她極力在往事的回憶中獲得一點點心靈的慰籍,而現實的冷清悽戚卻帶給了她無限的絕望。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中便可感受到詞人無法派遣的愁苦,以及在絕望中痛苦的掙扎,奠定了整首詞的情感基調。從前見菊花雖“人比黃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賞的瀟灑,而今“滿地黃花堆積”,憔悴凋零,隱含著生命將逝的悲哀,這種情感歷程的轉變既是詞人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

  二、從《一剪梅》與《武陵春》品味李清照前後期的“愁”

  李清照為婉約詞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但內容比較狹窄,一般來講都是描寫閨閣生活,抒發離愁別緒的。李清照的詞作恰恰就符合了婉約詞派的典型特徵,一個“愁”字所散發的各種複雜情感在詞中很容易被體味出來,接下來我就拿李清照前後期兩個最典型的作品《一剪梅》與《武陵春》來細細品味這種神奇的“愁”。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首詞作於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則更加渲染了這種輕鬆自在的氛圍。“雲中誰寄錦書來”抒發了自己對丈夫的無限思念,而“閒愁”這個詞方才是表達本首詞情感的關鍵,它能夠使我聯想到一個悠閒自得、充滿生活樂趣的女子在異地思念自己的丈夫並渴望早日與丈夫團聚的心情。總之,整首詞給我一種清新自然、悠閒愉悅的美好感覺。因此我想用本首詞中的“閒愁”來概括李清照前期詞所抒發的意境。

  而後期創作的《武陵春》則與這種意境大不相同,有了很大的轉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是詞人避亂金華時所作,此時北宋已滅亡,丈夫已死去,她歷盡亂離之苦,所以詞情極為悲慼。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描繪出一個消瘦、蒼老、愁緒滿懷的女人形象。這首詞寫在春天裡的雙溪,風景絢麗,可是歷經了飄零之痛的詞人,卻無心欣賞這春色,反而觸目傷懷,心情沉重,這“許多愁”道盡了自己晚年無依無靠,獨自飄零的悽慘遭遇,是自己心力交瘁、悼國念夫的真實寫照。

  李清照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卓越的`女詞人,他的詞作為婉約詞派的高峰之作 ,在整個古典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國家的淪陷、丈夫的逝去以及自己的種種悲慘遭遇促使了她創作風格的轉變,使得寫作內容僅限於閨房之樂、自然風光與離愁別緒的詞在後期賦予了更多的現實意義。但無論如何,李清照以“閒愁”為主要情感的前期詞作和以“許多愁”為中心的後期詞作都是婉約詞派的典型代表之作,宛如兩顆璀璨的明星,照亮了中國古典文學史這片浩渺無垠的天空。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號易安居士,宋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章丘西北)人,居濟南。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集》《漱玉詞》。今有《李清照集》輯本。李清照的文集在當時就曾刻印行世。《直齋書錄解題》載《漱玉集》1卷,“別本”分5卷。黃升《花菴詞選》稱有《漱玉詞》3卷。《宋史·藝文志》載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詞》6卷。都久已不傳。現存的詩文及詞集是後人所輯。四印齋本有《漱玉詞》1卷,李文編的《漱玉集》5卷,輯錄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詞多有贗品。近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中的《漱玉詞》收有60首。今人孔凡禮《全宋詞補遺》中有新發現的李清照詞。王仲聞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餘首。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為之驚歎。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如夢令》二首,活潑秀麗,語新意雋。《鳳凰臺上憶吹簫》《一剪梅》《醉花陰》等詞,透過描繪孤獨的生活和抒發相思之情,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轉曲折,清俊疏朗。《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寫對女伴們的留戀,感情也極其真摯。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鬱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出自一個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間派”代言體的閨怨詞來要有價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如《菩薩蠻》寫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蝶戀花》寫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懷戀。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詞《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日”的京洛舊事;《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賞”,都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淒涼憔悴作對比,寄託了故國之思。

  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透過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聲聲慢》透過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處境,運用疊詞,表達了自己難以剋制、無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樂》中“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孤雁兒》中的悼亡情緒,都是在國破家亡、孤苦悽慘的生活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她的這部分詞作正是對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還寫過一篇《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說法,是宋代的重要詞論,也成為她詞創作的理論依據,著有《漱玉詞》,李清照詞的風格以婉約為主,屹然為一大宗,人稱“婉約詞宗”。沈謙《填詞雜說》將李清照與李後主並提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易安詞在群花爭豔的宋代詞苑中,獨樹一幟,自名一家,人稱“易安體”。“易安體”之稱始於宋人。侯寅《眼兒媚》調下題曰:“效易安體”。辛棄疾《醜奴兒近》調下題曰:“博山道中效易安體”。詞作自成一體,表明已形成鮮明的個性風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