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翻譯

李清照聲聲慢翻譯

  翻譯是在準確(信)、通順(達)、優美(雅)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資訊轉變成另一種語言資訊的行為。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清照聲聲慢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聲聲慢·尋尋覓覓

  作者: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qīqī)。乍暖還寒⑴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一

  我苦苦地尋覓著,在這孤獨的世界中,滿心悲慼這將要轉暖的寒冷天氣,最令人難以休息。三兩杯淡酒怎麼能抵擋得住這寒風?看到雁飛過,更讓我傷心,這大雁是以前的相識呀。

  曾經那麼繁盛地開在枝頭的菊花,如今已憔悴不堪,誰還有興致把它摘來戴在頭上?守著窗戶,獨自一個人如何熬到天黑?梧桐樹上飄下一片片走完生命歷程的黃葉,細雨一點一滴打在梧桐葉上,如同苦淚滴在心頭。此情此影,哪是一個“愁”字概括得了的呀!

  譯文二

  空空蕩蕩無主張,冷冷清清好淒涼,悲悲慘慘好心傷。一時覺暖一時覺涼,身子如何得休養?早起淡酒三杯,怎把寒風來抵擋?北雁南飛飛過樓,不認當年舊同鄉。

  菊花委地盡枯黃,人花共消瘦,有誰來憐賞?守著窗前挨時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聽見黃昏細雨打梧桐,點點滴滴淋透我心上。這一天樁樁件件怎麼能一個愁字表明呢!

  譯文三

  我到處尋找,尋到的只有冷清,十分悽慘。乍暖還寒的季節,最難忍受。兩杯淡酒,怎能壓住心頭的悲傷?大雁飛過,我正傷心,卻發現它正是我在故鄉認識的那隻。

  滿地黃花堆積著,十分憔悴,有誰忍心去摘?我守著窗,獨自一人,一個人怎麼才能熬到天黑?細雨敲打著梧桐,此正是黃昏,一點一滴落著。這種場景,這種“愁”又怎是一句話能說得清的呢?

  譯文四

  如同是丟了什麼,我在苦苦尋覓。只見一切景物都冷冷清清,使我的心情更加愁苦悲慼。忽冷忽熱的氣候,最難保養身體。雖然喝了幾杯淡酒,也無法抵擋傍晚時秋風的寒氣。正在傷心的時候,又有一群大雁,向南飛去。那身影,那叫聲,卻是舊時的相識。

  滿地上落花堆積,菊花已經枯黃隕落,如今還有誰忍心去摘?守著窗戶獨坐,梧桐葉片落下的水滴,聲聲入耳,令人心碎,此情此景,又怎是一個愁字概括了得?

  譯文五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悽慘悲慼。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保養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麼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一行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舊日的相識。

  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採摘?冷清清地守著窗子,獨自一個人怎麼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麼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註釋】

  ⑴尋尋覓覓: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非常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心態。

  ⑵悽悽慘慘慼戚:憂愁苦悶的樣子。

  ⑶乍暖還(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氣,忽然變暖,又轉寒冷。

  ⑷將息:舊時方言,休養調理之意。

  ⑸怎敵他:對付,抵擋。晚:一本作“曉”。

  ⑹損:表示程度極高。

  ⑺堪:可。

  ⑻著:亦寫作“著”。

  ⑼怎生:怎樣的。生:語助詞。

  ⑽梧桐更兼細雨:暗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意。

  ⑾這次第:這光景、這情形。

  ⑿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個“愁”字怎麼能概括得盡呢?

  賞析: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麼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於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於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淒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失伴飛。詞人感嘆:唉,雁兒,你叫得這樣淒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難道也像我一樣,餘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濛之中,驀然覺得那隻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無限無法訴說的哀愁。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詞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麼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淒涼。手託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著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淒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對比,什麼渲染,什麼賦比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為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彷彿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麼來寄託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悽慘憂戚。於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悽悽慘慘慼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淒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為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於中,不得不吐之為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於“時候”二字,有人以為在古漢語中應解為“節候”;但柳永《永遇樂》雲:“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由陰雨而新霽,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裡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於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雲‘舊時相識’者,寄懷鄉之意。趙嘏《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於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裡“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裡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如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後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闢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裡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複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彷彿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相關情事逐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運用悽清的音樂性語言進行抒情,又卻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賞析:

  這首詞寫於李清照生活的後期。一題作“秋情”,賦秋就是賦愁,但這裡的愁已不是女詞人閨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詞人經歷了國家危亡,故鄉淪陷,丈夫病逝,金石書畫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難的隊伍中,飽經離亂,所以這裡的愁是深愁,濃愁,無盡的愁。

  詞一開頭就用了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詞人好象有所尋求,但又不知道要尋求什麼。這時她已經歷了國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擊,生活中美好的東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沒有什麼可尋覓,也沒有什麼需要尋覓的了。但詞人還是希望找點什麼寄託自己空虛寂寞的情懷,支撐自己孤苦無助的人生。但尋覓的結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圍的環境是一片悽清冷落,更讓人感到現實的孤苦無援;“悽悽慘慘慼戚”,寫詞人內心的淒涼、悲苦、慘慼的情緒。這三句都在表現女主人的愁苦無聊,寂寞哀傷,但各有側重,第一句寫神態,第二句寫環境,第三句寫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尋尋覓覓”的結果,“冷冷清清,先感於外;悽悽慘慘慼戚,後感於心,進入愁境”(吳熊和《唐宋詞通論》)。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剛覺得有點兒暖和卻又變冷了,這是秋天的時令特徵;“將息”,調養。人在天氣多變化時,是很難適應的,更何況是年歲已大,身體衰弱,又遭遇瞭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對天氣的變化特別敏感,更覺得難以將養適應了。

  為了適應這多變的秋天時節,詞人企圖以酒禦寒,但“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酒是“三杯兩盞”,量少,又是“淡酒”,怎麼能抵擋黃昏時的陣陣秋風呢?淡酒不敵風寒,飲酒也不能排遣憂愁。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雁飛過去,正令人傷心,原來雁是我過去見過的;這裡我們可看到三層意思:(一)雁飛過去了,雁叫聲聲,淒厲難聞,正令人傷心,原來大雁是老相識了,觸動我內心的創傷已不止一次,現在又來觸動我,使我傷心難過。(二)古代有雁足傳書的傳說;雁以往是給我帶過信的,給我安慰,現在丈夫已逝,親戚離散,雁飛過去無信可帶,不能再給我安慰了,使我傷心。(三)作者的故鄉在北方,而此時作者淪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飛,引起了對故鄉的思念,所以使她傷心。雁在北方就相識,現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異鄉,發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託懷鄉之意。

  詞的下片承接上片。“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黃花”是指菊花,品種是黃色的。“堆積”,指花開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開放,不是言落英滿地;“憔悴損”指人因傷心而消瘦。損,煞,是說憔悴得很。有人認為是黃花“憔悴損”,不妥,因為前面的“堆積”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頭的。“誰”,指自己;“堪”,能夠,經得起。菊花盛開,本要摘花插在瓶子裡,可人已憔悴,如今還有什麼心思和興趣去摘花呢?已經沒有賞花的心情了。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一個人坐在窗邊,象守著什麼東西一樣,百無聊賴,希望天早一點黑下來,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傷心的東西,但天偏偏與人作對,越等越覺得時間漫長,度日如年。

  寂寞難耐,好不容易等到黃昏,等來的卻是更令人傷心的東西:“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吹梧桐葉,蕭蕭瑟瑟,本已悲涼,又加細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涼。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銳善感的詞人,雨打梧桐點點滴滴,好象敲擊著她破碎的心靈,使她悲傷至極。

  這種種情形不斷地折磨詞人,情何以堪?所以詞人最後衝口而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是說這種種情形或這種種光景。這種種情況加在一起,怎麼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說不清楚,用人間文字和語言概括不了,寫出了無盡的愁緒,傳達出種種難以言傳的哀痛。

  這首詞是在國破家亡、流落異地時寫的,詞中訴說了詞人孤愁無助、生意蕭條的處境,寄託了極其深沉的家國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詞的描寫純用賦體,寫了環境,寫了身世,寫了心情,並將這三者融為一體;詞中寫客觀環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風、飛雁、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景物都貫穿濃重的感情色彩,滲透著作者的主觀感受,創造了冷落、悽清、寂寞的意境。淒涼的景物一路寫下來越積越多,傷感越來越濃重,最後堆砌的愁苦迸湧而出。

  詞中用了九對疊字,疊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前人稱讚她筆力很健。這些疊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經過作者錘鍊而得的,使寂寞、悵惘、痛苦的感情透過這些疊字的渲染得以盡情的表現。

  詞的語言通俗平易,雖是尋常語,但富有表現力,表現了深刻的內容。《聲聲慢》詞調可押平聲韻,也可押入聲韻,詞人選用了入聲韻,能夠很好地表達憂鬱的情懷,並多次運用雙聲字、舌音和齒音字,更加重了悽切悲苦的情調。

  李清照創作風格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流傳至今的,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餘首。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為之驚歎。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如夢令》二首,活潑秀麗,語新意雋。《鳳凰臺上憶吹簫》、《一剪梅》、《醉花陰》等詞,透過描繪孤獨的生活和抒發相思之情,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轉曲折,清俊疏朗。《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寫對女伴們的留戀,感情也極其真摯。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鬱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出自一個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間派”代言體的閨怨詞來要有價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如《菩薩蠻》寫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蝶戀花》寫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懷戀。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詞《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日”的京洛舊事;《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賞”,都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淒涼憔悴作對比,寄託了故國之思。

  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透過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聲聲慢》透過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處境,運用疊詞,表達了自己難以剋制、無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樂》中“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孤雁兒》中的悼亡情緒,都是在國破家亡、孤苦悽慘的生活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她的這部分詞作正是對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還寫過一篇《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說法,是宋代的重要詞論,也成為她詞創作的理論依據,著有《漱玉詞》,李清照詞的風格以婉約為主,屹然為一大宗,人稱“婉約詞宗”。沈謙《填詞雜說》將李清照與李後主並提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易安詞在群花爭豔的宋代詞苑中,獨樹一幟,自名一家,人稱“易安體”。“易安體”之稱始於宋人。侯寅《眼兒媚》調下題曰:“效易安體”。辛棄疾《醜奴兒近》調下題曰:“博山道中效易安體”。詞作自成一體,表明已形成鮮明的個性風神。

  李清照《聲聲慢》疊字藝術

  《聲聲慢》是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一部作品能夠贏得經典地位,必須具有原創性魅力,而此種原創性的標誌是具有某種陌生性。《聲聲慢》中極具原創性且最為人稱道的就是詞作中疊字構詞手法的陌生性。詞曰: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作上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十四個疊字和下闋“點點滴滴”四個疊字,是詞人在藝術上大膽新奇的原創,其疊字的運用奇橫超拔,自然妥帖,出奇制勝,可謂字字珠璣,字字傳神,字字蓄情,手法獨特,妙絕千古!

  清末沈曾植在《菌閣瑣談》論易安詞影響曰:“自明以來,墮情者醉其芬馨,飛想者賞其神駿。易安有靈,後者當許為知己”。就《聲聲慢》而言,非自明始,南宋張端義即首開其端,最早對詞中疊字的運用之妙給予闡釋,開啟了綿延千年的《聲聲慢》疊字闡釋史先河。其《貴耳集》捲上曰:

  且《秋詞·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後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之痕。

  張端義是李清照《聲聲慢》疊字藝術的“發現人”。他最早發現詞中疊字的新穎之處,用“公孫大娘舞劍手”來比喻李清照疊字渾然天成,自然灑脫的技巧。張端義此論卓有見地,奠定了後世評論者不斷深入闡釋此詞疊字妙用的基礎。

  自張端義始,《聲聲慢》歷經南宋、明、清、現當代近千年的闡釋歷程,其疊字的解讀也層層深入、步步昇華。後人或驚歎詞中疊字奇絕天橫,自然熨帖的獨特創意,從而稱許李清照間氣所生,閨房勝流的藻思;或讚歎疊字之法情景婉絕,超然筆墨蹊徑之外,從而誇讚李清照不獨雄於閨閣的才力;或標榜疊字運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千古詞家疊字之法,從而稱頌李清照為蘇、辛之亞。

  自張端義在《貴耳集》中稱道此詞疊字為“公孫大娘舞劍手”,“無斧鑿痕”後,宋人羅大經又在疊字發展的流程中比較考察這首詞疊字的“創意出奇”之處,他在《鶴林玉露》卷十二中說:

  詩有一句疊三字者,如吳融《秋樹》詩云:“一聲南雁已先紅,槭槭悽悽葉葉同”是也。有一句連三字者,如劉駕雲:“樹樹樹梢啼曉鶯”、“夜夜夜深聞子規”是也。有兩句連三字者,如白樂天雲:“新詩三十軸,軸軸金石聲”是也。有三聯疊字者,如古詩云:“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是也。有七聯疊字者,昌黎《南山》詩云:“延延離又屬,夬夬叛還遘。喁喁魚闖萍,落落月經宿。誾誾樹牆垣,巘巘架車廄。參參削劍戟,煥煥銜瑩琇。敷敷花披萼,睳睳屋摧溜。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猶奔,蠢蠢駭不懋”是也。近時李易安詞雲:“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起頭連疊七字。以一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

  羅大經列舉詩歌一句疊三字、一句連三字、兩句連三字、三聯疊字、七聯疊字的用法與李清照詞中連疊七字之法相比較,並驚歎身為女性的李清照的藻思。羅大經此論雖未對眾多疊字之法的優劣高低作出評判,但吳融、白樂天、韓昌黎等皆是赫赫有名的詩人,羅大經將其詩句中的疊字之法與李清照《聲聲慢》中疊字的運用羅列出來,無疑將此作為疊字之法的典範給予評說。

  《聲聲慢》疊字藝術闡釋史是其不斷被閱讀、理解、闡釋的過程,是原創性文字與獨特性闡釋的結合。在歷史流動過程中,在不同歷史語境的闡釋過程中,《聲聲慢》疊字藝術的解讀經歷著意義再生成的過程。

  縱觀李清照詞學接受史的脈絡,南宋是其發軔期,這一時期,宋人對李清照的詞評多限於尋章摘句式的解讀,多讚譽其佳句麗語。張端義和羅大經是南宋時期評論《聲聲慢》疊字藝術的開拓者,綜觀二人的評論亦可發現,他們評論的焦點主要在疊字獨具匠心的構思和自然熨帖的運用之上,多關涉形式表層,而未曾深入肌理。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評論奠定了後世議論的基調,堅實了後代研究的基礎。

  由於傳統的封建思想,李清照在當時並未得到公平對待,宋人論其詞,僅僅侷限於“婦人”的行列,沒有把她放在與男作家等同的位置上去比較。張端義、羅大經均對《聲聲慢》中疊字的奇絕驚歎不已,但只是驚呼“婦人中有此文筆,殆間氣也”,“以一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由此可見,李清照在宋代只是以女性文人,而非文人的面貌出現。

  元代,李清照的《聲聲慢》沒有得到任何闡釋。直至明朝,詞評者才重新聚焦《聲聲慢》,關注詞中疊字的構成藝術。明人在繼承宋人觀點的基礎上,增添了不少新的詮釋。

  茅暎在《詞的》卷四指出:“連用十四疊字,後又四疊字,情景婉絕,真是絕唱。後人效顰,便覺不妥。”茅暎此論要點有二:一是意識到詞中疊字並非單純的構詞技巧,而是關涉到疊字構詞所傳達出的更深層次的情和景的關係。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婉妙絕倫,堪為絕唱。二是指出了李清照詞中獨具一格的原創性內容及其優越性的顯現。藝術最初產生的印象總比後來即便是最成功的回憶要輝煌得多,它往往在最初的一次詩情迸發中達到以後無法超過的某種美,而作家也會因為給他描繪的圖景以後人無法企及的光輝,從而成為影響後世的“藝術先行者”。《聲聲慢》奇絕天橫的疊字運用手法使得李清照成為影響後世的“疊字藝術先行者”。

  明代是李清照詞學接受的轉折期,特別是在明中期以後,李清照詞作接受處於一個明顯的上升期。在“主情說”和才女文化等興起的背景下,李清照逐漸脫離閨閣的拘囿,躋身鬚眉之列,以詞人的身份步入詞壇,與優秀的男性詞人比肩而論。

  吳承恩評《聲聲慢》雲:“易安此詞首起十四疊字,超然筆墨蹊徑之外。豈特閨帷,士林中不多見也。”[3]吳承恩認為《聲聲慢》中十四個疊字超然筆墨蹊徑之外,好似神來之筆,超凡脫俗。此等才華,士林中也實屬罕見。在詞評者眼中,李清照不再只是獨步閨閣的女性文人,而是可以立身士林,與眾多知識分子一較高低的文人。

  沈際飛《草堂詩餘別集》卷三曰:“首下十四個疊字,乃公孫大娘舞劍手。宋朝能詞之士秦七、黃九輩,未嘗有下十四個疊字者。蓋用《文選》諸賦格。……‘點點滴滴’四疊字,又無斧跡。易安間氣所生,不獨雄於閨閣也。”沈際飛此論極似張端義的論調,但有兩點異處:一是將張端義“本朝非無能詞之士”加以具體化,指明“宋朝能詞之士秦七、黃九輩”。沈際飛以宋代著名的男性詞人秦觀、黃庭堅為參照,認為李清照詞中的疊字之法獨樹一幟,秦黃等人亦不曾創見。二是將張端義“婦人中有此文筆,殆間氣也”變換為“易安間氣所生,不獨雄於閨閣也”。前者言“婦人中有此文筆”,後者則雲“不獨雄於閨閣也”,前者讚揚李清照的文筆,認為其為婦人中的文人傑出者。後者則在以秦黃為代表的著名男性詞人類比中,找尋李清照的位置——不獨雄於閨閣也。沈氏打破閨閣藩籬的論調讓李清照及其作品有了與其他作家及其作品相競爭的機會,使得李清照及其作品的經典化成為可能。正如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所言:“這種能力(作者的競爭和取勝能力)或隱或現地展示在作者與其他作者及其包括《聖經》在內的文字競爭中。”

  清代是李清照詞學接受相對繁榮的時期,評論者對李清照詞作的研究力度和深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聲聲慢》中疊字的藝術在與其他作家作品的競爭過程中,凸顯出特殊的價值。

  王又華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指出《聲聲慢》“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功力:

  晚唐詩人好用疊字,義山尤甚,殊不見佳。如:“迴腸九疊後,猶有剩迴腸。”“地寬樓已迥,人更迥於樓。”“行到巴西覓譙秀,巴西唯是有寒蕪。”至於三疊者“望喜樓中憶閬州。若到閬州還赴海,閬州應更有高樓”之類。又如《菊》詩“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亦不佳。李清照《聲聲慢·秋情》詞,起法似本乎此,乃有出藍之奇。蓋此等語自宜於填詞家耳。(《古今詞論》)

  王又華以好用疊字的李商隱為比較物件,在與前代優秀詩人詩句疊字運用的對比中,認定李清照《聲聲慢》中疊字運用技高一籌、後來居上,有“出藍之奇”。

  《聲聲慢》疊字藝術不僅有“出藍之奇”,更有“後無來者”之勢。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五雲:

  李易安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喬夢符效之,作《天淨沙》詞雲“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疊字又增其半,然不若李之自然妥帖。大抵前人傑出之作,後人學之,鮮有能並美者。

  陸以湉以仿效李清照《聲聲慢》疊字創意的喬夢符為評比物件,指出喬夢符雖增至二十餘疊字,才氣可嘉,但終著痕跡,不若李詞自然妥帖,渾然天成!由此可見,李詞樹立的千古創格,已然成為詞家疊字之法的標的,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和逾越的高度。正如陸鎣《問花樓詞話·疊字》所云:“二闋共十餘個疊字,而氣機流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謂詞家疊字之法。”

  當清代眾多評論者將《聲聲慢》疊字之法奉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神壇加以膜拜之時,陳廷焯超出主流聲音之外,指出詞中十四疊字不過奇筆,並非高調。其在《白雨齋詩話》卷二曰:

  易安《聲聲慢》詞,張正夫雲:“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婦人有此詞筆,殆間氣也。”此論甚陋。十四疊字,不過造語奇雋耳,詞境深淺,殊不在此。執是以論詞,不免魔障。

  陳廷焯此語超出時流,別有新見。他認為詩詞各有其境,在《白雨齋詞話》中說:“詩有詩境,詞有詞境,詩詞一理也”[5],故此,他主張論評詞應從“詞境”入手。陳廷焯針對張端義稱《聲聲慢》起句為“公孫大娘舞劍手”而論,認為世人徒賞李詞詞面,未能深入其詞境。此論正是陳廷焯對李詞疊字藝術闡釋的特殊價值所在。雖然陳廷焯並未對詞中疊字建構的詞境做出詳述,但他的洞見為後人闡釋此詞打開了新的視野。

  現當代古典文學專家傅庚生在《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中對《聲聲慢》的剖析,可謂陳廷焯觀點的深入:

  此十四字之妙,妙在疊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尋尋”。尋尋之未見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覓覓”;覓者,尋而又細察之也。覓覓之終未有得,是良人真個去矣,閨闥之內,漸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內也。繼而“清清”,清清,內也,非復外矣。又繼之以“悽悽”,冷清漸蹙而凝於心。又繼之以“慘慘”,凝於心而心不堪任。故終之以“慼慼”也,則腸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寫來,自疑而信,由淺入深,何等層次,幾多細膩!不然,將求疊字之巧,必貽堆砌之譏,一涉堆砌,則疊字不足雲巧矣。故覓覓不可改在尋尋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慼慼又必居最末也。

  傅庚生從三個方面來分析《聲聲慢》起首的十四個字:一是疊字之妙。這也是前人一直推崇的構詞技法。二是層次之妙。傅先生精到而細緻地論述了詞人一系列的心理變化,由表及裡、由內及外、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次鮮明。三是曲盡思婦之情。論者深入詞人的內心世界,探尋詞人由尋覓到失望,因而悽悽慘慘慼戚的心境。只此十四字,即將閨中思婦婉曲而又微妙幽深的情愫表達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的強烈藝術效果。

  自宋伊始,到明清直至近現代,評論者對《聲聲慢》疊字藝術進行了多元化、多層面、日漸深入的解讀與闡釋。它之所以能引發近千年的闡釋,根本在於其具有的曠古爍今的原創性魅力。作品的原創性是其要與傳統做必勝競賽並加入經典行列所必備的要素,此種原創性的形成,為後人設立了一座難以超越的高峰。難怪清人沈謙說;“予少時和唐、宋三百闋,獨不敢次‘尋尋覓覓’一篇,恐為婦人所笑。”

  李清照聲聲慢意象賞析

  1、淡酒——無法銷愁古代文人酒之濃淡向來只與心情有關。陶淵明飄逸灑脫,篇篇有酒卻從不醉人,而是因酒愈發神清氣爽,精神抖擻;李白興致高漲之時,不管狂飲幾度仍能潑墨揮毫,拂劍舞月;柳永傷心苦楚之時酒量敵不過柔弱女子。三杯兩盞之後便“無語凝噎”,宿醉難醒。李清照因其女兒身份,不管心情如何均不勝酒力,李清照在《如夢令》中一度“沉醉不知歸路”。在另一首《如夢令》裡再度“濃睡不消殘酒”。這是李清照早期的酒,是一種浪漫、瀟灑、祥和的美麗,這種酒就是不沾朱唇亦能醉人。兩相對比,詞人年邁,家仇國恨,愁緒滿懷。視若無物。一樣的不尊重。一樣的無價值,但現在不但居無定所。連形式上的寂寞都驅除不了,連一個心不在焉的聽眾都沒有.“獨撫琵琶空好音”。“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迷戀風塵說”於情有悖.於理不通。縱觀琵琶女。無論是“少年”還是“老大”,都被剝奪了傲。人”的資格.其被玩弄被拋棄的命運一以貫之,而且是江河日下,步步走低,所以憶及往事,才潸然淚下,何來迷戀過往之念?正是基於其際遇的極悲和彼此處境的相似。白居易方視其為同道者——“天涯淪落人”,才會一掬同情傷己之淚而“溼青衫”。這樣理解,不能顯示其“悲劇的深刻性”和主題的批判性?如果將其解為“迷戀風塵”,豈不枉負白樂天的一番拳拳之情?豈不要懷疑白樂天眼光愚鈍,識人太淺?梨園弟子逃脫不了被千百次玩弄的命運。令人憤慨的是.達官顯貴玩弄了這些聲、色、藝俱佳的梨園弟子.偏說這些女藝人天生就y賤,甘心被玩弄。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念奴有色善歌,宮伎中第一。帝嘗日:‘此女眼色媚人。”紅顏媚人甘於沉淪的論調一直影響至今,真是可悲可嘆!

  2、晚風——徒增無奈“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借酒銷愁,無奈杯杯濃酒不勝愁。砭骨的晚風也來落井下石.微醺後飄然麻醉的感覺更難把握,酒醒人靜奈愁濃。“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是“最難將息”的第二重因素。《聲聲慢》中的“晚風”裹挾太多秋的意味,所以也格外的強勁無情:它搖落了屈子的香草美夢;它吹破了子美的茅舍家園:它皴染了長亭的霜林。憔悴了鶯鶯的容顏。

  3、黃花——借感孤單西風恨,黃花愁。“愁花愁情愁人服,憶景難耐,天上人間。”面對落花垂淚感傷的女子,總會讓人想起林黛玉。家道中落,寄人籬下,感情脆弱,秉性孤傲的她視寶玉為救命稻草,然而黛玉專心而至痴心。寶玉多情近乎泛情。可憐黛玉“只落得一彎冷月葬詩魂”。寶黛愛情是虛幻悽美的童話.而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二人情投意合——文學知己.金石同志,才子佳人。恩愛夫妻.堪稱古今第一神仙眷侶。無奈國道中落,北宋南遷,歷史像是無情的判官將李清照的詩詞夢緣攔腰斬斷。趙明誠的溘然長逝更成為李清照一生刻骨銘心的傷痛。李清照從此流寓無定.湖海飄零,寄人籬下,識盡人間滋味。李清照用其嬌小的身軀負載生命的重量,雖也堅強。但女人畢竟是水做的骨肉.獨處之時。她內心充盈的更多是“柔腸一寸愁千縷”的孤寂與哀傷。“尋尋覓覓”,她尋覓趙明誠將菊花簪於她發問的身影,“冷冷清清”,哪有人影!惟有“滿地黃花堆積”。看著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那黃花不是孤苦飄零的自己麼?物存人去永無蹤跡,遺落徹骨孤獨,惟有寂寞相伴。這是“最難將息”的第三要義。清照如那黛玉“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4、舊雁——觸目傷懷群雁抑或孤鴻自古就是離愁別緒這等抽象情感的具象表達。劉禹錫“蕭蕭送雁群??孤客最先聞”.蘇軾“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雁之所以成為李清照愁思的載體。大概有如下雙重原因:其一,“鴻雁傳書”。鴻雁能夠傳送書信,進而成為書信的代稱。“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在趙明誠外出做官的日子裡,鴻雁一度帶給李清照多少甜蜜而浪漫的期待。而此時此刻,甜蜜浪漫的相思之情已化為“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悼亡之悲。其二,鴻雁是候鳥,秋天由北而南。詞人李清照亦是北人,避難南下,雁就成為舊時相識。然而,南飛雁可以重新回到北方,詞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徒增天涯淪落之感,觸目傷懷。“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仰頭望天,雁群飛過,觸目傷懷,此愁難銷。此亦是“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孤窗——獨守淒涼;梧桐——寂寞之感;細雨——愁緒無邊;黃昏——長夜難熬。這一系列的意象,都滿載愁思,意象的疊加便是愁思的疊加,最終如那雙溪蚱蜢舟。載它不動——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李清照觸物生情,有感而發,一篇《聲聲慢》字字血淚,情真愁濃。這千古悽絕的愁情,這飽含漂泊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的“愁”情,以其沁人心脾、深邃含蓄的美感,成為千載之下傳唱不衰的經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