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課件(精選7篇)

李清照聲聲慢課件(精選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聲聲慢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清照聲聲慢課件 篇1

  【教學物件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夢令》、《一剪梅》等,也接觸過其它抒寫“愁緒”的作品,可以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行比較,更好地體會李清照詞的妙處。

  【教材分析】

  本詞是李清照後期的代表作,被後人譽為“千古絕唱”。在這首詞中,作者的情緒雖然比較低沉,但卻顯示了她過人的藝術才華。詞圍繞“愁”展開,運用各種各樣的手法來加強愁緒的渲染。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瞭解李清照後期的人生際遇對其詞作風格的影響,體會其前後期作品的不同風格。

  2、技能目標

  學習李清照是如何寫愁的,學會抓住詩歌意象去品味詩歌情感。

  3、情感目標

  體會李清照夫亡家破、飽經憂患和亂離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堅韌、孤高的靈魂。

  【教學重難點】

  1、深入研讀詩歌,抓住意象,體驗愁情,滲透對學生詩歌誦讀的指導。

  2、讓學生由詞及人,突破文字的顯性層面,進入到詞人苦悶、複雜的精神世界,感悟詞作愁的深刻意蘊和李清照孤高的靈魂。

  【教學方法】

  誦讀品悟法、情感體驗法、探究學習法、對比閱讀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預習

  熟讀《聲聲慢》這首詞,力求能背誦,回顧李清照的生平事蹟和所學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課前五分鐘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滿西樓》MTV(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詞作——《一剪梅》)至上課,意在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詩情畫意氣氛,讓生更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幻燈片1)

  三、課文匯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夢令》和《點絳唇》(引領學生回憶朗讀,配有短小歡快的音樂)(幻燈片2和幻燈片3)

  從《如夢令》和《點絳唇》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見到一個什麼樣的清照呢?

  明確:開朗活潑快樂

  是的,因為少女時代的清照是快樂幸福的,所以她寫出了清新明快的詞作。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物是人非,滄海桑田,李清照在後期卻寫出了與《如夢令》和《點絳唇》風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詞——《聲聲慢》(幻燈片4)。這首詞被譽為“千古絕唱”。下面,我們先一起來讀讀這首詞。

  四、朗讀《聲聲慢》(學生集體配樂朗讀)

  五、整體感知

  讀罷此詞,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愁(幻燈片5)

  六、詩歌賞析——如何寫愁

  既然如此,我們就抓住這個“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來寫愁的。先來探尋第一個問題:

  (一)怎樣入愁

  入,即進入,清照起筆就哭訴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尋尋覓覓,清照在尋覓什麼呢? 動作 若有所失 尋覓無果

  冷冷清清,是什麼冷清呢? 環境 處境冷清 心境清冷

  悽悽慘慘慼戚,又寫出了清照什麼樣的心理呢?沉痛淒厲

  所以,清照起筆就給我們定下了一個什麼樣的基調?悲苦愁絕(幻燈片6)

  (二)賞意象 品愁情(幻燈片7)

  同學們都知道,中國古典詩詞主要是透過意象來傳情達意。什麼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寫作愁情的時候,同樣是藉助一些意象來抒寫。所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賞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詞中選取了哪些意象?(請一位同學配樂朗讀,其他同學勾畫出意象)

  (學生:淡酒 晚風 孤雁 黃花 梧桐 細雨)

  2、這些意象是如何表現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燈片8)

  ①小組交流探討(前後四個人為一小組)

  ②集體探討(小組代表發言)

  探討明確:

  酒 並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幻燈片9)

  風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百鳥飛回。 ——杜甫 渲染愁情(幻燈片10)

  雁 象徵悼亡之悲、懷鄉之思(幻燈片11)

  黃花 喻憔悴的容顏 孤苦飄零的晚境(幻燈片12)

  梧桐 一葉知秋 牽愁惹恨(幻燈片13)

  細雨 雨滴梧桐 卻敲碎人心 哀傷﹑愁絲的象徵(幻燈片14)

  注意:1、古典詩詞中傳統的意象有著特定的內涵。(幻燈片15)

  酒:愁文化 風:渲染愁情 雁:懷鄉之思 音信之盼

  黃花:憔悴的容顏 梧桐:牽愁惹恨 雨:哀傷愁絲

  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會傳遞不同的情感。(幻燈片16)

  黃花 戰地黃花分外香

  雁 長空雁叫霜晨月

  3、總結本詞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幻燈片17)

  淡酒 秋風

  過雁 黃花 冷清悽美的意境 傳遞出孤寂愁苦

  梧桐 細雨

  (三)為何生愁(幻燈片18)

  當清照沉浸在這種冷清悽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時,她發出了絕望地呼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

  了的。讓我們突破詩詞的顯性層面,進入到作者苦悶,複雜的心靈,看看作者為何而生愁?到底命運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讓時間老人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1127年:金滅北宋,夫婦所存的十餘屋金石書畫在戰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訴訟,與張汝舟離婚。被判刑兩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悽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無人知道死於何時,葬於何處。 禍不單行 孤苦飄零(幻燈片19)

  由亡國到喪失,由再嫁到離異,由入獄到悲死,可謂禍不單行、孤苦飄零呀。晚景淒涼,沒有子嗣的清照就這麼去了,帶著一腔悲憤,悄無聲息的去了,無人知道她死於何時,葬於何地。連最公正的時間老人也沒有記錄。

  瞭解這些史實之後,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聲聲慢》中的愁是一種什麼樣的愁呢?(幻燈片20)

  明確:情愁--獨居之寂寞

  家愁--喪夫之哀

  國愁--亡國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閒愁,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內涵呀。

  七、寫作練習

  作為一個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為一個詩人,她又何其偉大。苦難不停地擦試著李清照的藝術靈魂,這些經歷像重物一樣壓在她生命的彈簧上,但它們不能壓垮李清照,相反,苦難越重,藝術的靈魂飛得越高。雖然我們不知道她死於何時,葬於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豐碑,只是這碑上還缺少碑文。這碑文就交給同學們來寫吧。

  八、結束語(幻燈片22)

  最後,讓我們齊聲背誦《聲聲慢》,在誦讀聲中送別清照,向清照堅韌、孤傲的靈魂致敬!

  【教學反思】

  1、較好地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使教師的合適的指導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知識能力及態度價值觀建構、個性發展等有機結合,使經典作品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了。

  2、課前能佈置有價值的預習(尋找問題),這是在學生個人探究的基礎上的一種思考結果呈現,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頗有價值的預習。課堂上,能根據時間的有限性,使學生的討論、教師的點撥等基本上做到恰到好處、見好即收,從而保證了課堂效率。課後作業中,有讓學生繼續深化思考的題目,使學生的學習得以延續——而且是與生活相溝通、與生命完善相融合的深度延續。

  3、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激勵還是顯得不夠理想,主要是針對性和深度、靈活性、藝術性不夠。因為所面對的已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能分清什麼是廉價的表揚、什麼是有分量的激勵,他們能感到什麼是敷衍性的搪塞、什麼是真誠的回應。相當長時間以來,語文課堂冷漠化現象相當突出,原因很多,但課堂上缺乏真誠的師生交流及感情互促互悅,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而此中,教師的冷漠恐怕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想要“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教師對學生真誠而經常的激勵,以及學生對教師的激勵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新課標提倡的人文精神在課堂中的一種體現。在這方面,本人還很欠缺。

  4、課堂語言還有欠精練、欠流暢、欠藝術,應勤學苦練、力臻完善。

  《聲聲慢》是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絕唱,詞情悽清,催人淚下,是一篇寫 ”愁”的名作,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其藝術表現方式是獨特的,李清照善於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她獨有的寂寞心境。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為:知識與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瞭解李清照的婉約風格;過程和方法:誦讀課文,鑑賞分析,比較探究;情感態度:感受《聲聲慢》的悽美,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悟能力。

  回顧這節課,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從學生課堂的表現看,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也較好,但是自我反省,還有很多不足:

  1、朗讀不夠教讀古典詩文,一定要以讀帶動教學的程序,“讀”,不僅是老師的範讀,還有學生的各種各樣的讀,但無論是何種方式的讀,必須讓學生明白,“我讀這一遍,要達到一個什麼目標”,也就是“帶著問題讀課文”,而我在講課時,沒有處理好這一點。學生讀懂了,讀透了,方可進入詩的意境,然後,學生們才可帶著感情讀出韻味來。

  2、 在“寫愁”步驟中我要求學生從詞中找出相關描寫愁的意象並進行分析,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洩“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學中更利於操作, 但卻無形中削弱了對整體詞句的品讀,使詞作的分析有些支離破碎,“愁”的深度和濃度都變淺、變淡了。因此我覺得詩詞的賞析一定不要駕空,意象的品讀要融入具體詞句,邊讀邊品,每分析完一個意象,應用精煉的總結性語言幫助學生提升對此意象的把握和其與全詞的內在聯絡。不宜純粹脫離感情基礎去找一些景緻。

  李清照聲聲慢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1.學生透過對疊詞的分析,體會其作用。

  2.學生透過對黃花、梧桐、細雨等意象的分析,學會解讀詞的意象。

  3.學生透過對詞人生平的瞭解,體會李清照後期作品中“愁”的內涵。

  教學重點:

  學生學會解讀詩詞的意象。

  教學難點:

  學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經歷,體會其“愁”之內涵。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分析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匯入

  輕撫中華歷史的塵煙,蕭瑟秋風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詞人朝我們緩緩走來。她衣著淡雅、面容憔悴、神情悽苦。金人的鐵蹄踏進了京都,也踏碎了她原本幸福而平靜的生活。從此,她個人的命運便隨著國家的命運而改變。靖康之變,她與丈夫被迫逃離家鄉,南渡避難;不久,與他情投意合、恩愛情深的丈夫突然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飄零天涯。

  她歷經人事滄桑,國破家亡夫死,自己顛沛流離,所有的不幸,壓在這個弱女子的肩頭。這一天,面對蕭瑟的秋風,面對庭院衰敗的菊花,面對著舊時相識的大雁,面對著梧桐細雨,她不禁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令人肝腸寸斷的《聲聲慢》。

  千年之前,李清照寂寞離開人世,但她的詩詞流傳於世,希望能從茫茫人海中尋找知音。千年以後,很多人用朗讀的方式和這位女詞人進行了心與心的交流。下面,我就播放一段配樂朗誦。

  二、聽讀,初步感知全詞

  (一)播放學生錄音《聲聲慢》。

  1.問:這是咱們班同學自己配樂朗誦的《聲聲慢》,大家認為讀得怎麼樣?

  生:好(或還行)……

  2.那我們之前說過,朗讀的時候,有許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字音、停頓、節奏,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感情。不可能每個同學都能成為專業的朗誦者,但是經過每個同學感情澆築的朗誦,卻會有著別樣的光彩。當然,要讀出詩詞的感情,還是要先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近這位千古奇女子李清照。讓她的詞作,帶我們進入她的世界。

  對於這個朗誦錄音,我先不作具體的評價。我相信,等我們這節課結束的時候,大家對於這首詞作的的朗讀,會有更多的體會。

  三、品讀,深入感受詞人的愁情。

  閱讀詩詞是心與心的交流,朗讀也是如此。詞中的感情,只有我們真正的理解了李清照的心情以後,才能明白的表達出來。感情,是詩詞的靈魂。下面,我們一起來走近李清照,體會她當時的心情。

  (一)大家都至少讀過一遍《聲聲慢》,我想請大家告訴我,讀完這首詞,你們有怎樣的感受?

  生:悲傷、孤獨……

  問:如果用詞中的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

  生:愁

  上節課我們說過,李清照的詞可是分為前後兩期。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轉為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聲聲慢?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在詞的最後說“怎一個愁字了得”,也就是說僅一個“愁”字還表達不了。而這首詞被稱為“千古第一悲情之詞”,李清照又是如何表達她如此深重,濃得化不開的愁呢?你認為哪些詞句寫的最好,最深刻,表達的淋漓盡致?

  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疊字鑑賞。

  前人對李清照連用十四個疊字評價非常之高,說是“出奇制勝,匪夷所思矣”。

  (1)我們之前見到過疊字的詩句嗎?(PPT展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金英雄。”——《三國演義》主題歌(楊慎《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歐陽修《蝶戀花》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問:疊字有什麼好處?

  答:疊字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14個字雖是重疊使用,卻絕無重複累贅之感,朗讀起來,只覺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你能感覺到她心中塞滿了愁苦,她需要發洩,需要傾訴,她想一口氣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來。

  (2)分析7個疊詞中蘊含的層次。

  問:開篇十四個疊字,我們可以簡單地分析一下層次。尋尋覓覓明顯是李清照的一個動作。人在什麼情況下才尋覓?

  答:有兩種情況,一是我們的東西丟了,要去尋找,一般不說“尋尋覓覓”;心中失落的時候,悵然若失就“尋尋覓覓”,彷彿一直在找在什麼。

  問:那麼李清照她在尋覓什麼呢?

  答:她和丈夫在一起時候的那段時光。

  問:那段幸福的日子。還有嗎?

  答:詩人到底在尋找什麼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閒適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時的情意,還是心愛的古玩字畫?詞人“尋尋覓覓”地找,彷彿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這反映詞人內心空蕩,無可排遣寄託。

  問:尋找的結果如何呢?

  答:尋找的結果是“冷冷清清”,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淒涼的氣氛包圍。

  問:“冷冷清清”,指的是什麼呢?

  答:這裡的冷清的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周圍的環境的確是冷清,冷清還反應出內心的冷清。然後她的情感,冷冷清清,冷清的環境有一種淒冷,冷清的心情有一種寂寞。

  問:最後的“悽悽慘慘慼戚”呢?

  答:“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慼的心靈。

  此三句,由外而內,由淺入深,文情並茂地描寫出女詞人孤苦無告的淒涼心境。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淒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

  (3)PPT展示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中對此疊字的評價,與學生的解讀分層一樣,提高學生的自信。

  (4)朗讀指導:“尋尋覓覓”四字,應讀得緩慢、迷茫,“冷冷清清”,用降調,輕聲讀,

  “悽悽慘慘慼戚”六個字,則要一字一頓,讀出字字悲的感覺。

  2.小組討論,解讀詞中意象: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當作者帶著滿眼的憂愁來觀察周圍的事物時,“物皆著我色”,請問作者在詞中選了哪些意象來表現她的愁呢?

  (1)淡酒

  ①有關“酒”的詩句:(PPT展示)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②點撥:酒總是與“愁”的聯絡在一起。如何理解“淡酒”呢?——並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瞭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③結論:淡酒象徵濃愁。

  (2)秋風

  ①有關“秋風”的詩句:(PPT展示)(略講)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劉禹錫《秋詞》

  “秋風秋雨愁煞人”——秋瑾

  ②結論:秋風渲染愁情。

  (3)過雁

  ①有關“雁”詩句:(PPT展示)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晏殊《浣溪沙》

  ②點撥:本該北歸的大雁卻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真可謂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這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舊時相識的雁嗎?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③結論:過雁象徵離愁。

  (4)黃花(略講)

  ①列出有關“黃花”詩句:(PPT展示)

  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李清照《醉花陰》

  ②點撥:李清照詞中多用“黃花”意象。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到這裡,作者的感情已漸漸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③結論:黃花凋零,容顏憔悴,心境不復當年。

  (5)細雨(略析“雨”意象,詳講“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關“細雨”詩句:(PPT展示)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

  ②結論:細雨是哀傷、愁絲的象徵。

  (6)“梧桐”意象(結合細雨,詳講“梧桐細雨”意象。)

  ①列出有關於“梧桐細雨”的詩句:(PPT展示)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

  窗在梧桐葉底,更黃昏細雨,枕前前事上心來,獨自個,怎生睡。——歐陽修《一落索》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鷓鴣天》

  ②點撥: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悽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

  梧桐細雨是中國古典文化中一個經典的意象。我們可以藉助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去感受:“春風桃李花開日”是一種萬物盛開的景象。“秋雨梧桐葉落”,則是秋天的綿綿細雨打在這已經發黃梧桐葉上,梧桐葉隨風慢慢地落下來。顯得十分的淒涼,有一種深秋的孤獨與寂寞。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一句主要寫聲,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一語,極富頓挫淒涼之感。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點點滴滴的細雨,那麼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聽到這種雨打梧桐的聲音呢?安靜的時候,夜深人靜卻無法如水的時候,心中有著萬千的愁情無法排遣的時候。

  班裡有同學喜歡讀《紅樓夢》的,這個意象和《紅樓夢》中林黛玉最欣賞的李義山的詩句比較一下——“留得殘荷聽雨聲”。秋夜漫長,雨聲敲打在已經敗落的荷葉之上,那種聲音,只有夜深人靜,難以入眠的時候,只有心中極端苦痛的時候才會聽得如此真切。

  那一滴滴的雨聲,敲打在荷葉上,也敲打在梧桐葉上,更敲打在詞人的心裡。於是,李清最後一句詩便噴薄而出,直抒胸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就是李清照無法言說、也說不盡的愁情。

  總結:詞人滿腹愁緒,本欲借酒澆愁,然急風欺人,淡酒無力,雁逢舊識,菊惹新愁,緊接著梧桐葉落,秋色愁人,細雨霏霏,更添愁緒,此人眼前的一切是處處生愁,景景牽愁,物物惹愁,詞人彷彿置身於一個愁的世界。這些愁,層層疊加,直至無以復加,難以形容,詞人乾脆就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煜的愁還可形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而詞人的愁則非筆墨所能形容得完的。所以,結尾一句戛然收尾,但給人感覺卻是:言已盡,但愁難了。

  (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在詞中多次寫到愁,但此時的“愁”,相比於之前,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內涵呢?讓我們看看命運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樣的印痕?

  PPT展示:李清照大事記

  由亡國到喪失,由再嫁到離異,由入獄到悲死,人生的苦難恣意吞噬著李清照的人生。我們可以想象,這個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淒涼。瞭解了這些史實後,李清照的愁應該可以理解了。它的內涵是?

  答:喪夫之痛

  寡居之悲

  顛沛之苦

  故國之思

  亡國之恨。

  補充:結合梁衡《亂世中的美神》,“愁”的內涵還可包括李清照作為封建社會女人和知識分子雙重身份的孤獨、怨愁。

  四、再讀,學生體會情感。

  (一)學生再讀課文,體會感情。

  1.請學生再次朗讀詞,大家評價。

  2.教師播錄音範讀,學生感受詞中的情感。

  3.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感受,把握作者傳達情感的意象,走進詞入的內心世界,再一次自由朗讀《聲聲慢》。

  (二)背誦全詞。

  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全詞。

  五、結語。

  一杯殘酒,一陣秋風,一聲雁叫,一地黃花,一滴細雨,一樹梧桐,一個千古斷腸人守著窗兒,李清照用她的才情,用她的生花妙筆,為我們帶來這首傳頌千古之詞。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苦難不停地擦拭著藝術的靈魂,在生命空間受到的傷害和疼痛,在藝術的空間都會得到補償,而這,就是我們的幸運了。

  李清照聲聲慢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鑑賞的經驗。

  2、瞭解作品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

  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朗讀中品味語言美,體會藝術表現力,掌握藝術手法。

  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1、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掌握文字思想。

  2、培養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鑑賞詞的意境美,感悟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難點: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鑑賞的經驗,掌握藝術手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

  現在我先講一個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夫君叫趙明誠,是宋朝小有名氣的金石考證家。他們燕爾新婚後不久,趙明誠就隻身外出做官,讓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濟南獨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難耐思夫心切時,常寫些詩詞寄去,一吐愁腸!那趙明誠忙於官場應酬,難得寫出好詩詞回應。李清照既失望又擔心,怕丈夫長此以往,才思枯竭。趙明誠為了讓愛妻放心,當然也懷有我堂堂大丈夫豈能鬚眉輸於巾幗的念頭,便閉門謝客,苦思三日,先成詞50首,又選出20首加以精雕細刻,再把李清照剛寄給他的《醉花陰》重抄之後混雜其中。然後置辦酒宴,特邀好友們來對這些詞做些評價,並再加以精選。酒過三巡,眾人傳閱罷這21首詞。商議畢,便推舉某名士講評。該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詞,捻鬚誇讚道:“老兄真是奇才!雖說你的詩詞大多平庸,但這一首確是沙裡淘金、絕妙好詞!其中有一句,真堪稱千古絕唱,定將流芳百世。可喜可賀啊!”那趙明誠一瞧,乃是《醉花陰》,陡然紅了臉,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慚愧呀,慚愧!鄙人豈敢貪天之功。實話相告,此首《醉花陰》乃內人清照所作。我不該心懷忌妒,移花接木,做出東施效顰之舉,以致貽笑大方……”

  可見,我們剛學過的《醉花陰》是一首絕妙好詞!而我們今天要賞讀的《聲聲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詞作。它的影響不止於中國,還漂向了國外……

  二、背景畫面:

  公元1127年,金人的鐵錘砸爛了京都汴京的瓊樓玉宛,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趙構倉皇南逃,重新立國,史稱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離山東青州故鄉,輾轉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餘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

  接著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難民一樣,到處流亡。還曾被人誣陷通敵,險些入獄。再後來,清照隨身攜帶的凝聚了他們夫妻兩人畢生心血的十餘車金石古玩書畫,也在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喪失殆盡。

  晚年的李清照無兒無女,孑然一身,始終居無定所,飽嘗了顛沛之苦、亡國之恨。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詞風也充滿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感懷舊,悼亡之情。《聲聲慢》集中體現了這種情感。

  三、分析釋疑

  1、齊讀全詩,思考,這首詞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一種深深的愁思

  2、詞人透過什麼樣的手法抒發出這種感情的?

  採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結合的方式。

  3、能不能從詞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雁過也,正傷心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4、探討研究這些句子

  1朗讀第一句詞,回答,悽悽慘慘慼戚這種感覺是如何產生的?

  ——詞人早起百無聊賴,若有所失,東張西望,想要找點什麼寄託自己的空虛,找的也許是丈夫,也許是以前美好生活的點滴,可是四周卻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單的身影。

  補充: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如今淪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弔的寡婦,其悽慘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傷之心情,在疊詞的迴環往復中傳到讀者心中。讓我們再齊讀這句來感受一下吧。(語速緩慢低沉)

  2“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該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氣冷暖不定,令人身體不適,實際上實在說生活的變故際遇令人沉沉浮浮,憂喜不定。想想夫唱婦隨、共賞拓片的歡樂時光猶在眼前,頃刻之間卻剩自己一個承受生活的風風雨雨。

  3為什麼大雁飛過會讓詞人感覺是舊時相識,又為什麼會勾起詞人的傷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詞: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那雁,也許就是當年為他們傳信的使者。甜言蜜語猶在耳邊,斯人卻已逝,千山暮雪,萬里層雲,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飛,春暖北歸,詞人自北方逃難至南方,早已國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舊恨。

  舊時相識異鄉相逢,更增添詞人天涯淪落之感。

  大雁是古詩中常用來表現離愁別恨的意象。(板書意象雁)

  4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讓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5、分析意象

  剛才講到,“雁”是作者用來表情達意的一個意象,在此詞中,你還能找到類似的意象嗎?這些意象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淡酒:

  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范仲淹《蘇幕遮》

  詞人本想借酒禦寒,殊料,非但不能抵禦刺骨寒風,卻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歡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飲,兩相對照,愁情更重了。

  黃花:

  指菊花,黃花堆積指菊花繁盛,千朵萬朵壓枝低,大好景象,本該夫婦攜手共賞,丈夫摘取一朵為妻子戴上,萬般柔情,千種疼愛,此刻的作者卻已是形容枯槁,無心賞花,也無人再會憐惜她。這種感情與劉夷希《代悲白頭翁》中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中所抒發的感情是多麼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這個意象在古詩中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呢?來看這句詩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溫庭筠《更漏子》

  它傳遞出的是一種離愁別緒,一種強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這一句: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白居易《長恨歌》

  寫出了楊貴妃去世之後唐玄宗心中的悲涼以及對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詞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達內心的哀怨和淒涼,更何況,外面淅淅瀝瀝的纏綿細雨不時敲打這她的耳膜,擾亂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細雨的點染,使詞人的愁情濃得怎麼也化不開。

  小結:詞人是詞壇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選擇的是慘淡的黃昏,堆積的黃花、南飛的大雁,點滴的細雨,這樣一些飽含愁情的事物,將它們別具匠心地組合在一起,反覆地渲染,給我們營造了一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意境。

  四、用詩化的語言,再現詩歌的意境

  就讓我們閉上雙眼,隨著音樂把自己化身為李清照,走進她為我們營造的悽美畫境,身臨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後,請你用詩化的語言把你的所見所聞所感告訴我們。

  學生髮言,教師評價總結。要點:抓住詞的語言,可作適當聯想。

  確實,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卻比一愁深的效果,我們透過聯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的詞人內心深處的痛。

  四、課堂拓展:分析完了這首詞,體會了詞人的情感,讓我們帶著感情再讀此詞。

  南鄉子[唐李王旬]

  煙漠漠,雨悽悽,岸花零落鷓鴣啼。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這首詞所要表現的主旨是__________。(2分)

  ②詞的前三句主要是寫景,請簡述寫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詞中的含義和作用是什麼?請作簡要回答。(2分)

  答案:①離愁別恨(或思鄉之愁,或離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煙、雨、落花以及鷓鴣的叫聲來渲染出思鄉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鄉而不得歸鄉,更突出強化了思鄉之情(2分,含義與作用各1分)

  李清照聲聲慢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知人論世,結合背景理解詩文內容

  2、反覆誦讀,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特色

  3、培養熱愛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及難點:

  分析《聲聲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瞭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她揹著沉重的十字架,集國難、家難、婚難和學業之難於一身,凡封建專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衝突、磨難都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亂世中的美神》

  這段文字寫的是宋代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探討她的代表作《聲聲慢》,一起走進這位“亂世中的美神”。

  對於作者,梁衡用“亂世中的美神”來界定,那麼何謂“亂世”?又何謂“美神”呢?“亂世”是指金兵入侵、國土淪喪、家破夫亡、人民流離失所、朝廷腐敗無能。“美神”指李清照在詩詞、詞論、史學、金石學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現。郭沫若在濟南趵突泉公園中的李清照紀念堂中題有對聯,可以顯示其藝術女神的風采:“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裡,文采有後主遺風。”“後主”指的是南唐後主李煜,詞風婉約,有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清照的《聲聲慢》,也是寫“愁”的經典作品,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詞。

  二、閱讀詩文,把握感情基調

  1、學生結合註釋自讀,要求揣摩語調,讀準字音。老師最後明確本詞的感情基調是悲苦愁絕的,朗讀時應用舒緩、低沉的語調。

  2、聽課文朗讀,並在心中默讀,把握節奏,感受詞作的音樂美。

  3、部分學生朗讀,請全班女同學齊讀課文,把對女詞人感情的體會融入到朗讀中去。

  三、研讀詩文,探究問題

  首先進行學情調查:同學們對本詞有哪些閱讀期待,想要學習哪些內容,掌握哪些知識。隨後出示問題,讓學生採用研讀的方式分組合作學習,探究以下問題。

  1、本詞的主旨句是什麼?在詞中是透過哪些方面表現的?

  學生回答後由老師明確:本詞的主旨句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在詩中有如下表現:

  ①用“尋尋覓覓”這一動作行為表現愁情。這三句共十四個疊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等打擊後,詩人內心極為哀愁,再加一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鬱悶,只有在漫無目的的尋覓中找回一些溫馨的回憶,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的冷清而內心則充滿慘慼。開頭三句,由淺入深,文情並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淒涼心境。

  ②“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天氣的忽暖忽冷,變化多端,亦暗示時局的紛亂,讓人難以適應,更讓詩人有說不出的苦悶和憂愁,進而抒發自己內心難以平靜的心情。

  ③用一些物象來表現“愁”之深之重:

  “淡酒/急風”:並非酒淡,而是愁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借酒澆愁,而大風砭骨,又讓詩人意緒全無。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腸愁更愁。一個“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淒涼,心境的悽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故覺得大雁是舊相識,而自己卻漂流困頓,寄寓他鄉。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託,無處可傳,從而抒發對家鄉的懷念。

  “黃花”:詩人任憑黃花盛開,此時也無心攀摘,甚至讓菊花在枝頭堆積,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來賞花,而今誰又有這興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顏,淒涼的心境與殘秋敗花融為一體,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細雨”: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樹又飄下了幾片枯葉,好不容易到黃昏,偏巧這時又下起了淅瀝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聲,對於傷心的詩人來說,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彷彿敲在那顆破碎的心上。

  2、概括本詞在表情達意時所運用的藝術手法。

  學生回答後由老師明確:

  ①運用疊詞,開頭連用了十四個疊字,用法大膽新奇,工整得體,寫出了由於尋而未得所引起的無限的悽苦憂傷之情。

  ②直抒胸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③借景抒情:“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淡酒”“急風”“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像來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愁情。

  3、結合詞句內容,鑑賞詞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學生回答後由老師明確:一位孤獨、寂寞而又愁緒滿懷的漂泊者形象。

  四、深化閱讀,自主發現問題

  根據學生學情的不同,讓學生再回讀詩文,鼓勵他們去發現新的問題,提出後由大家分析、探究、解決。

  五、強化練習

  法國詩人克洛岱將李清照的《聲聲慢》作了改寫,標題也換成了《絕望》,閱讀這首詩,比較兩首詩在抒情的方式上的不同。

  呼喚!呼喚!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夢!夢!夢!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滿痛苦!

  仍然!仍然!

  永遠!永遠!永遠!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克洛岱《絕望》

  學生回答後由老師明確:

  《絕望》直抒胸臆,感情直露,也未選取任何意象。

  《聲聲慢》較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多借事借景抒情,講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講究意象的選擇,含蓄蘊藉。

  六、小結

  李清照是因為那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所記住的。那是一種淒冷的美,特別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簡直成了她個人的專有品牌,彪炳於文學史,空前絕後,沒有任何人敢於企及。於是,她便被當作了愁的化身。當我們穿過歷史的塵煙咀嚼她的愁情時,才發現在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對她的解讀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梁衡《亂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偉大的卻又讓人述說不盡的藝術女神,我們在對《聲聲慢》這首詩的學習中瞭解了她的痛苦和悲傷,也懂得了她的美麗與愁情!

  七、佈置作業,拓展練習

  收集有關寫“愁”的詩句,並體會這些詩句的不同之處。

  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3、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醉花陰》)

  5、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6、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

  7、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8、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毛澤東《虞美人》)

  李清照聲聲慢課件 篇5

  教學目的

  1、理解詞上下闕的含義

  2、理解李清照在詞中的表達出的“愁”

  教學重點

  李清照此詞表現出來的藝術風格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賞析、誦讀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背景導讀】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靖康之難以後,詞人的丈夫已故,他們精心收集的金石書畫,都已散失。詞人飄泊江南,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弔的寡婦。國破家亡,引起的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這位女詞人的心裡點燃了愛國思想的火花。這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裡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獨淒涼的境況。全詞所寫,不外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內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詞賞析】

  一、作者簡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於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史書記載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李清照十八歲嫁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婚後,他們過著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

  但作為一個才華出眾、情感豐富的女子難免對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義的態度,所以儘管生活是滿足的,李清照也常常會感到一種惆悵。這種惆悵是來自社會對女子的壓抑還是由於她對生活有著更高的追求不能實現,就不得而知。只是這種惆悵常常出現她前期的詞中,與溫馨、喜悅相互交織。她的兩首《如夢令》似乎正好反映出這種複雜的情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前一首表現了無憂無慮、開朗活潑的性格,後一首則流露了她對年華變遷的悵惘,似乎青春也在這暮春的風雨中被摧殘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寫自己對愛情尤其是離別之情的感受,屬於詞的傳統題材。但過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來寫這一類詞,往往隔著一層。而李清照寫的是自己親身感受與內心體驗,因此她的詞就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以女性特有的筆法來組織,因而別有一番風味,如: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頭,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醉花陰》

  但其後不久,時代的鉅變打破了李清照閒適恬靜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這初,趙明誠任江寧知府,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於建炎二年南下江寧。第二年趙明誠去世,接著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後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筆調回憶了她與趙明誠烹茶賭勝、賞玩金石的歡樂,敘述了南渡後輾轉流離、坎坷不盡的經歷,抒發心中鬱積的哀慟。由於一連串的變故,李清照的性格由開朗變得憂鬱,如今的情懷正如《武陵春》中所寫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作李清照居金華時。久經飄泊,獨在異鄉,儘管春日雙溪風光綺麗,但在她的眼中,卻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觸景生情,越發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這一類詞中沒有正面描寫民族災難的場景,也沒有直接呼喚英雄主義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個人遭遇,在她心靈深處刻下抹不去的傷痕。她的詞中這樣寫道: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清平樂》

  我們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從前詞人所常寫的所謂“閒愁”,而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失去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後的失望所交織而成的。因此,這“愁”字往往表現得非常沉痛乃至淒厲。

  二、全詞賞析

  開篇的“尋尋覓覓”反映詞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寄託,就像有什麼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別的什麼。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種心情,有點近似姜愛的所謂“人間別久不成悲”。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於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漬、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擔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麼,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內。接著“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慼的心靈。開頭王句,由淺入深,文情並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淒涼心境。

  緊接著寫詞人悲苦心境產生的原因。“乍暖”兩句,本應說由於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裡不說境之冷清,心之慘慼,而獨歸之於天氣之“乍暖還寒”。接下來,本應說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說,卻言談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雁過也”三句,將上文含情未說之事略加點明。正是此時,一群徵雁掠過高空,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摹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不是喜,卻是“傷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使得這種種情債彙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過片直承上文。仰望則天空過雁,俯視則滿地殘花。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然而,現在卻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搞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風欺人,淡酒無用,雁逢舊識,菊惹新愁。“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孤孤單單地靠著窗兒,怎樣才能捱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極點。黃昏尚且難熬,那麼漫漫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一種悽清的苦況蘊含於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緊接著,梧桐葉落,秋色愁人,細雨靡靡,更添愁緒。這裡將淒涼的景色與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詞的意境更為深遠。

  最後一句,總括上文,是說在“愁”之外另有一層深意:“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三字極其有力,一筆收住,總括上述種種情景;“怎一個愁字了得”又放開一步,開拓出一種含蓄的境界,讓人想象,發人深思。詞人滿紙嗚咽,筆筆寫愁,難道除了“愁”外,還有什麼難以言傳的心事?這明明是提醒人們,這裡除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一類私愁外,更有時代的、民族的、國家的“公”愁在。這結尾,能調動讀者的思想活動,從而擴大並深化了主題,大有“迴腸九疊後,猶有剩迴腸”的藝術效果。

  三、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課外閱讀李清照的詞,體現其藝術風格。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聲聲慢o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麼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於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淒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夫伴飛,唉,雁兒,你叫得這樣淒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也像我一樣,餘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濛之中,驀然覺得那隻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多少無法訴說的哀愁啊!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麼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現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淒涼。手託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著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淒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對比,什麼渲染,什麼比賦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綜觀李清照這首寫於晚年的《聲聲慢》,無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從遣詞造句方面來說,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為李清照,易安詞不愧為易安詞

  《聲聲慢》原文和譯文

  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慼之情一齊湧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一說,有什麼可採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麼容易捱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麼能說盡

  《聲聲慢》教學反思

  優點:

  1、課前開始播《月滿西樓》FLASH,營造詩詞氣氛,引發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設得較為成功。

  2、課前指導學生查詢相關資料使得學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閱讀了大量關於李清照的事蹟及詩詞,瞭解她的經歷,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讓學生準確把握愁的諸多內涵。同時在閱讀中知道作者前後期的經歷不同,詞作的風格也不同。

  3、現代教育理念認為: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字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4、課堂上討論落到了實處,使學生明確具體任務,時間充分,老師在巡堂過程中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給予指導,切實掌握學生討論的深度和廣度。作業的處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不足:

  5、匯入太長,意象品讀拓展不足。也許是由於時間的限制,沒有完全放開讓學生去討論,所以對意象的品讀顯得不十分到位,有點淺。

  6、解決“如何入愁”問題時,我非常在意時間,顯得過於急躁,代替了學生的思考。處理的不夠從容,給學生時間不夠充分,整個課堂感覺很“趕”。

  7、課堂上老師的反應不夠靈敏,應對學生的回答語言顯貧乏,單一,對學生的個性品讀,不能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只泛泛而談,做不到一針見血。同時對回答好的同學沒能給予及時的表揚

  李清照聲聲慢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透過詞句品讀和場景再現,體味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李清照在詞中表達出的“愁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匯入新課:

  課前2分鐘開啟“二泉映月”音樂

  《二泉映月》是我國一首著名的民樂,使瞎子阿炳透過如怨如訴的二胡聲演繹的人世間的悲涼。我自己靜而聽之,莫不為之動容!這是用音樂表達悲愁的經典。今天,我們要來學習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用血淚和著文字表達愁苦的文學經典《聲聲慢》(板書)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字漱玉,號易安居士,出東濟南人、宋代婉約派人的代表之一。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專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風光,風格清新明麗(板書)。後期多反映戰亂痛苦的生活,風格沉鬱悽愴(板書)。

  《聲聲慢》是她在遭受國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丟失殆盡,嚐遍顛沛流離的苦痛後所作,是李清照後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據自己的理解用適當的語調吟讀詞作。(再次開啟“二泉映月”做背景音樂)

  1、全體男同學朗誦詞作,女同學細聽,挑他們讀得不準確的地方。

  2、女同學齊讀,請輕聲而滿蓄李清照的傷痛情感(女聲在“二泉映月”背景音樂下瀰漫了整個教室)

  3、師總結:我特別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學讀書時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學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種種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換位成李清照,去用語言表達那無盡的傷痛!

  四、請說出自己最有感觸地方(要落實到字詞)。要求同學用清晰的語言表達!

  問:這首詞中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天氣、淡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板書)

  問: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

  1、“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詞人獨自一人守著視窗,寒風不停的襲來,喝了好幾杯酒,卻仍抵擋不住寒風,身上很冷,總覺得這酒很淡,酒性不烈!實際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詞人的憂愁太濃,愁得用酒都無法消除,所以才感到這酒是很清淡!詞人的愁苦就是再濃的酒也不能讓她從中解脫出來啊,愁比酒濃得太多了!這裡的什麼字讓我們感受深刻?“淡”

  2、“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雁過也”這句話,不僅寫得有形,而且有聲,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絕的悽苦氛圍,讓我們彷彿與作者一同聽到了長空中那南飛雁一聲聲淒厲的哀鳴。這哀鳴,聽來猶如杜鵑啼血,讓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摹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不是喜,卻是“傷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使得這種種情債彙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3、過片“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三句話直承上文。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仰望則天空過雁,俯視則滿地殘花。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紛紛,堆積了一地,花都憔悴了,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然而,現在卻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搞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孤苦飄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急風欺人,淡酒無用,雁逢舊識,菊惹新愁。

  4、“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主要寫聲音,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一語,極富“頓挫悽絕”感。當作者正在為落花惋惜、為自己憂苦之時,偏偏又下起了雨;雨打在梧桐葉上,啪啪地響著,一直到黃昏都沒有停止。這雨點雖然是打在梧桐葉上,可在悽苦的作者聽來卻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聲聲,是那麼強烈,它敲擊著、震憾著作者的心扉,簡直讓作者不能自抑!

  五、除了描寫景物的詞句外,還有哪些句子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

  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詞一開頭就讓人心不寧,景亦冷,情悽苦,種種情緒瀰漫開來。起首三句比較形象,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泣如訴的音韻效果。今天的我們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當時的心態!

  2、“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明確:此詞於篇末托出一個“愁”字,這種愁遠非李清照前期詞中那種輕淡的春愁、離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而顯得格外厚重。全詞除結句一語道破外,都沒有直接說愁,而是從刻畫冷清蕭索的環境來烘托慘慘悲切的心境。無論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氣,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風,天上的過雁,滿地的黃花,窗外的梧桐和黃昏的細雨,無一不是生愁助愁牽愁的,簡直是觸處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師:(開啟“二泉映月”音樂)讓我來隨著音樂給大家朗讀一遍這首詞,大家最好是半閉著眼去到李清照那個淒涼的感受中。細細體會人世間的悲涼.

  六、合作探究:

  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請在文中任選一個你印象最深的場景,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詞人形象描繪出來。注意“愁”的細膩勾畫)

  七、總結:

  堪稱千古絕唱的《聲聲慢》,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一個女詞人,經歷了戰亂離散,終於因著詩詞,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她作為女詞人的代表,給森然的中國詩壇帶來了幾多水氣,幾多溫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氣息感染著無數後人。讓我們記住這位個性鮮明、超越塵俗的女性,記信這位別開生面的獨創性作家----李清照。

  李清照聲聲慢課件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李清照生平,聯絡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詞中情感的表現手法: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借敘抒情)結合,感受本詞的藝術特色。

  3、比較閱讀,感受婉約派的藝術風格,提高分析鑑賞能力。

  重點難點

  1、作者沉重複雜的“愁”

  2、作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清照語言的獨特魅力;

  3、比較鑑賞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以《如夢令》匯入

  1、誦讀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溪亭遊玩時的情景。透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閒適的心情。)

  2、誦讀《聲聲慢》。

  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哪裡直接傳達出來了?(“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3、作者兩首詞表達的情感怎麼會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寫《聲聲慢》時怎會有如此濃重的愁呢?聯絡其生平運用知人論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傑出的女詞人。父親李格非很有學問,母親王氏知書能文,文學氣氛濃厚計程車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歲時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南逃,重新立國,史稱南宋。從此,李清照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夫妻二人被迫逃離山東青州故鄉,倉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後,(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趙明誠奉詔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後,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難民一樣,漂泊在杭州、紹興、台州、溫州、金華一帶,始終無安身之所,過著動盪無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後在顛沛流離中死於杭州。

  前期悠閒的少女和少婦生活使她前期的詞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聲聲慢》屬於哪個時期的作品?(後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理想破滅後的失望交織而成的愁苦,“怎一個愁字了得!”)

  (二)朗讀,初步感受。1、生齊讀。2、聽錄音朗讀。

  (三)全詞賞析

  1.作者怎樣傳達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確:直接抒情:“悽悽慘慘慼戚”、“怎一個愁字了得”

  間接抒情:①借敘抒情:“尋尋覓覓”、“守著窗兒”;②借景抒情:上闋有淡酒、急風、過雁,下闋有黃花、梧桐、細雨。

  2、“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尋尋覓覓”反映詞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寄託,就像有什麼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別的什麼。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於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漬、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擔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麼,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內。接著“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慼的心靈。

  開頭三句,由淺入深,文情並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淒涼心境,為全詞打下了哀婉淒涼的情感基調。

  3、緊接著詞人寫悲苦心境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天氣。“乍暖還寒時侯,最難將息。”本應說由於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裡不說環境之冷清,心之慘慼,而獨歸之於天氣之“乍暖還寒”。

  4、這愁苦如何排遣?結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結果愁更濃重。)

  明確:(1)本應說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說,卻言淡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

  風之急可見身之冷、心之悽,例“風急天高猿嘯哀”。

  酒之淡更顯愁之濃重:借酒消愁儘管愁更愁,但最起碼有醉時的片刻解脫,而酒不管怎麼喝卻片刻都壓不了悲愁,是酒太淡還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瞭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問:為何說是“淡酒”?——並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先讓生思考回答一些關於酒表示愁情的詩句。

  後師明確:最初飲酒是樂事,要與神靈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邊飲酒一邊做遊戲這在宮廷宴會誰最常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赤壁賦〉“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漢末,天下動亂,連年戰爭,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就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這種憂是時光流逝而未建功立業的苦痛。最終這種“憂”也不能排解“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與詩的產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說李白的詩是一篇篇醉出來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消愁愁更愁”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國之恨)

  得出結論:酒是“愁”的象徵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離愁)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柳永《雨霖鈴》;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離愁)

  明確:①“晚來風急”承前“乍暖還寒”,秋天的晚上與白天溫差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較多,且夜晚更顯悽苦,襯托愁苦的濃重。

  ②“曉來風急”,古人有晨起喝扶頭酒的習俗。下闋的“獨自怎生得黑”、“到黃昏”與之照應,白天尚且無法排遣愁苦,更何況是悽苦的漫漫長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來的夜晚,也許第二天又是如此,“曉”使愁苦煎熬的時間顯得很長,可見其濃重。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確:“雁”點明秋,象徵離愁。例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似曾相識”如何理解?

  明確:①勾起思鄉之愁、亡國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群過雁嗎?(《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隻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

  (老師明確:秋天大雁由北向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所以覺得大雁舊時相識,並且在一剪梅當中寫過:“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大雁尚且能按時南來北往,而自己卻漂流困頓,寄寓他鄉。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託,無處可傳,內心已是永遠的絕望。)

  詩人哀慼之際,南飛的大雁橫空而過,她抬眼望去,多麼像在溪亭近旁,繡水江邊時常見的那隻呀?北來的鴻雁啊,家國可曾無恙?溪亭可免於戰火?耦花還那樣嬌豔嗎?可南飛的雁群卻頭也不回地飛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獨自徘徊傷心。

  問:為什麼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因為“卻是舊時相識”這正是傷心的由來。本該北歸的大雁卻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真可謂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然而這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群過雁嗎?(《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隻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雁足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得出結論:過雁象徵離愁。

  下闋:由遠及近,轉入對自己庭院內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達愁情。

  5、緊承上闋仰望天空,下闋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作者俯視地上黃花)(老師明確:黃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黃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顏,更是愁上加愁。)“滿地黃花”: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誰堪摘”?

  明確:(1)“有誰堪與共摘”:當年也曾與丈夫“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而今“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摘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你看,它們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

  6、“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過雁,不想摘地上黃花,只好孤孤單單地靠著窗兒,怎樣才能捱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極點。黃昏尚且難熬,那麼漫漫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一種悽清的苦況蘊含於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細雨”?

  (1)梧桐葉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

  (2)雨絲象徵愁絲。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

  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悽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老師明確:梧桐細雨象徵著哀傷、愁絲。這裡運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極為簡省的語言來勾勒事物,抒發情感。)

  窗前的梧桐樹又飄下了幾片枯葉,沉沉的夜幕裡,偏巧這時又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難道上天也在憂愁哭泣嗎?“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聲,對於傷心的我來說,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彷彿敲在我那顆破碎的心上。

  8、結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悽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悲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為李後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9.再次有感情的朗讀全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