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原文鑑賞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原文鑑賞

  引導語: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以悽清蕭索的環境來烘托悽慘悲切的心境,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這首詞的原文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原文鑑賞 篇1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守著窗兒 一作:守著窗兒)

  【賞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為賦,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為賦。慢詞具有賦的鋪敘特點,且蘊藉流利,勻整而富變化,堪稱“賦之餘”。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並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淒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聲聲慢·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麼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於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於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淒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失伴飛,唉,雁兒,你叫得這樣淒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也像我一樣,餘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濛之中,驀然覺得那隻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多少無法訴說的哀愁啊!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麼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現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淒涼。手託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著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淒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對比,什麼渲染,什麼比賦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為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彷彿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麼來寄託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悽慘憂戚。於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悽悽慘慘慼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淒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為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於中,不得不吐之為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於“時候”二字,有人以為在古漢語中應解為“節候”;但柳永《永遇樂》雲:“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由陰雨而新霽,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這又是一個可爭論的焦點。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注云:

  “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雲“晚來風急”,則反而重複。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徵鴻過盡”。今從《草堂詩餘別集》、《詞綜》、張氏《詞選》等各本,作“曉來”。

  這個說法是對的。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裡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於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雲‘舊時相識’者,寄懷鄉之意。趙嘏《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其說是也。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於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裡“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裡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後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闢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裡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複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彷彿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又卻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要注意的是,這首詞中作者抒發的那種非比尋常的悽苦哀愁,格調看起來雖顯低沉,但分析此詞不能脫離作者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氛圍。聯絡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閒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腐敗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情色彩有了一個時代依託,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因此,《聲聲慢》這首滿含悽苦情的詞堪稱千古絕唱!

  【註釋】

  (1)尋尋覓覓: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非常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心態。

  (2)悽悽慘慘慼戚:憂愁苦悶的樣子。

  (3)乍暖還(xuán)寒:指秋天的天氣。忽然變暖,又轉寒冷。

  (4)將息:調養休息,保養安寧。

  (5)怎敵地:對付,抵擋。

  (6)晚來風急:“晚”一本作“曉”。

  (7)損:表示程度極高。

  (8)怎生:怎樣的。生,語助詞。

  (9)堪摘:可,可摘。

  (10)次第:光景、情境。

  (11)得:一個“愁”字怎麼能概括得盡呢?

  (12)晚:一作“曉”。

  【翻譯】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慼之情一齊湧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早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大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麼容易捱到天黑!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況味,一個“愁”字怎麼能夠說盡!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原文鑑賞 篇2

  總體評價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歷史的角度李清照的愛國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一個側面,讓後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李清照還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女性愛國的光輝典範,特別是現代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現實的角度認識李清照的愛國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以及社會進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這對於在弘揚愛國主義,高舉愛國大旗,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振興中華時充分發揮婦女的社會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李清照小像圖冊參考資料)

  名人評價

  古代部分

  宋代·王灼:易安居士,京東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趙明誠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歸。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碧雞漫志》卷二)

  宋代·朱彧:本朝女婦之有文者,李易安為首稱。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詩之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詞尤婉麗,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見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終晚節,流落以死。天獨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萍洲可談》卷中)

  宋代·胡仔: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小詞雲:“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此語甚新。又《九日》詞雲:“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語亦婦人所難到也。易安再適張汝舟,未幾反目,有《啟事》與綦處厚雲:“猥以桑愉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傳者無不笑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六十)

  元代·楊維禎:女子誦書屬文者,史稱東漢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詞翰,一詩一簡,類有動於人。然出於小聽挾慧,拘子氣習之陋,而未適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師表六宮,一時文學而光父兄者,不得並議矣。(《東維子集》卷七)

  明代·楊慎: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其詞名《漱玉集》,尋之未得。《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山谷所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詞品》卷二)

  明代·陳霆:聞之前輩,朱淑真才色冠一時,然所適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題其稿曰《斷腸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斷腸獨斯人哉!古婦人之能詞章者,如李易安、孫夫人輩,皆有集行世。淑真繼其後,所謂代不乏賢。(《諸山堂詞話》卷二)

  明代·王世貞:《花間》以小語致巧,《世說》靡也;《草堂》以麗字則妍,六朝婾也。即詞號稱詩餘,然而詩人不為也。何者?其婉孌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奪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詩嘽緩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詩而詞,非詞也;之詞而詩,非詩也。言其業,李氏、晏氏父子、耆卿、於野、美成、少遊、易安至也,詞之正宗也。溫、韋豔而促,黃九精而險,長公麗而壯,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詞之變體也。詞興而樂府亡矣,曲興而詞亡矣。非樂府與詞之亡,其調亡也。(《弇州山人詞評》)

  明代·毛晉:《草堂詩餘》若干卷,向未豔驚人目。每秘一冊,便稱詞林大觀,不知抹倒幾許騷人。即如次仲、幾叔輩,不乏“寵柳嬌花”、“燕航鶯吭”等語,何愧大晟上座耶?《草堂集》竟不載一篇,真堪太息。餘隨得本之先後,次第付梨,凡經商緯羽之士,幸兼擷焉。秋分日,湖南毛晉識。(汲古閣本《宋六十名家詞》)

  清代·劉體仁:周美成不止不能作情語,其體雅正,無旁見側出之妙。柳七最尖穎,時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遊。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撋就”類。下此則蒜酪體也。惟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了得”,深妙穩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七頌堂詞繹》)

  清代·沈謙: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填詞雜說》)

  清代·尤侗:松陵周勒山所選《女子絕妙好詞》,既已搴芳採華,亦復闡幽索隱,當使《花草》承塵、《蘭荃》讓畔者矣。松陵素稱《玉臺》文藪。而葉小鴦之《返生香》,仙姿獨秀,雖使《漱玉》再生,猶當北面,何論餘子!(《女子絕妙好詞選》)

  清代·毛先舒:詞家刻意、俊語、濃色,此三者皆作者神明,然須有淺淡處、平處,忽著一二乃佳耳。如美成《秋思》,平敘景物已足,乃出“醉頭扶起寒怯”,便動人工妙。李易安《春情》,“清露展流,新桐初”引用《世說》全句。渾妙。嘗論詞貴開拓,不欲沾滯,忽悲忽喜,乍近乍遠,所為妙耳。如遊樂詞,須微著愁思,方不痴肥。李《春情》詞本閨怨,結雲“多少遊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爾開拓,不但不為題束,並不為本意所苦。直如行雲,舒捲自如,人不覺耳。(《詩辨坻》卷四)

  現代部分

  胡適: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個女文豪,名清照,號易安居幹。……李清照少年時即負文學的盛名,她的詞更是傳誦一時的。她的詞可惜現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齋刻本),但我們知道她是最會做白話詞的。例如:《一剪梅》(略),《添字採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聲聲慢》(略),這種白話詞真是絕妙的文學,怪不得她在當日影響了許多人。李清照雖生於北宋,到南渡時,她已是50歲的老婦人了。但她對於北宋的大詞家,二晏、歐陽、蘇、秦、黃一一都表示不滿意。(《國語文學史》))

  呂思勉:北宋女詞人,則有李易安。……夫婦皆擅學問,長詩文,精金石,誠一代之才媛也。易安詩筆稍弱,詞則極婉秀,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詞,無一字不協律者,實倚聲之正宗,非徒以閨閣見稱也。(《宋代文學》)

  胡懷琛:在北宋末再有一個著名的女詞人名叫李清照,她的《漱玉詞》,在文學界裡是極有名的。她的佳句“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尤為人所稱道。(《中國文學史概要》)

  羅根澤:詞是文學,也是音樂……女詞人李易安《論詞》,都是偏於以音樂的觀點立論,雖然也不忽視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

  容肇祖: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有天才的女子,她論詞對於北宋諸大家,多有不滿,可見她的眼光之銳敏。她的詞在當日很受人崇敬,如辛棄疾有時自稱“效李易安體”。可見她的影響;(《中國文學史大綱》)

  劉大傑:李清照是南渡前後的女詞人,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著詞的一切規律而創作的。她一面重視音律,精煉字句;同時,她的詞富於真實的性情與生活的表現。她生逢國變、家破人亡,她的筆下,雖沒有直接反映現實,但我們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貧窮,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個亂離時代、封建社會直接給她的迫害。她正是當日一個受難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當日無數難民的生活情感。(《中國文學發展史》)

  朱東潤: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有《漱玉詞》五卷,今存一卷。詞格抗軼周柳,其論詞之言,見於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

  林庚:北宋的詞壇,雖然充滿了慢詞的勢力,卻依然以小令為主。而結束這北宋詞壇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國女作家中,能夠在文學史上佔一席地的,這是唯一的一個人了。詞原是女性美的描寫,她正是能夠完成那自我表現的,她生活的時代雖在北宋南宋之間,而她的作風竟是完全北宋的。她不願意隨著當時一般的潮流,而專意於小令的吟詠,這在詞壇上更覺重要。她的名作象《醉花陰》(略),《如夢令》(略)。至於佳句象“翻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都是膾炙人口的。然而整個詞壇的趨勢,已完全走向慢調,小令此後正如絕句,只成為詩人們偶然的點綴。詩詞的命運,似乎不可避免的,都走上了同一的途徑。(《中國文學史》)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鑑賞

  這首詞寫於李清照生活的後期。一題作“秋情”,賦秋就是賦愁,但這裡的愁已不是女詞人閨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詞人經歷了國家危亡,故鄉淪陷,丈夫病逝,金石書畫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難的隊伍中,飽經離亂,所以這裡的愁是深愁,濃愁,無盡的愁。

  詞一開頭就用了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詞人好象有所尋求,但又不知道要尋求什麼,這時她已經歷了國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擊,生活中美好的東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沒有什麼可尋覓,也沒有什麼需要尋覓的了,但詞人還是希望找點什麼寄託自己空虛寂寞的情懷,支撐自己孤苦無助的人生,但尋覓的結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圍的環境是一片悽清冷落,更讓人感到現實的孤苦無援。“悽悽慘慘慼戚”,寫詞人內心的淒涼、悲苦、慘慼的情緒。這三句都在表現女主人的愁苦無聊,寂寞哀傷,但各有側重,第一句寫神態,第二句寫環境,第三句寫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尋尋覓覓”的結果,“冷冷清清,先感於外;悽悽慘慘慼戚,後感於心,進入愁境”(吳熊和《唐宋詞通論》)。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剛覺得有點兒暖和卻又變冷了,這是秋天的時令特徵。“將息”,調養。人在天氣多變化時,是很難適應的,更何況是年歲已大,身體衰弱,又遭遇瞭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對天氣的變化特別敏感,更覺得難以將養適應了。

  為了適應這多變的秋天時節,詞人企圖以酒禦寒,但“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酒是“三杯兩盞”,量少,又是“淡酒”,怎麼能抵擋黃昏時的陣陣秋風呢?淡酒不敵風寒,飲酒也不能排遣憂愁。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雁飛過去,正令人傷心,原來雁是我過去見過的。這裡我們可看到三層意思:(一)雁飛過去了,雁叫聲聲,淒厲難聞,正令人傷心,原來大雁是老相識了,觸動我內心的創傷已不止一次,現在又來觸動我,使我傷心難過。(二)古代有雁足傳書的傳說。雁以往是給我帶過信的,給我安慰,現在丈夫已逝,親戚離散,雁飛過去無信可帶,不能再給我安慰了,使我傷心。(三)作者的故鄉在北方,而此時作者淪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飛,引起了對故鄉的思念,所以使她傷心。雁在北方就相識,現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異鄉,發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託懷鄉之意。

  詞的下片承接上片。“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黃花”是指菊花,品種是黃色的。“堆積”,指花開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開放,不是言落英滿地。“憔悴損”指人因傷心而消瘦。損,煞,是說憔悴得很。有人認為是黃花“憔悴損”,不妥,因為前面的“堆積”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頭的。“誰”,指自己。“堪”,能夠,經得起。菊花盛開,本要摘花插在瓶子裡,可人已憔悴,如今還有什麼心思和興趣去摘花呢?已經沒有賞花的心情了。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一個人坐在窗邊,象守著什麼東西一樣,百無聊賴,希望天早一點黑下來,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傷心的東西,但天偏偏與人作對,越等越覺得時間漫長,度日如年。

  寂寞難耐,好不容易等到黃昏,等來的卻是更令人傷心的東西:“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吹梧桐葉,蕭蕭瑟瑟,本已悲涼,又加細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涼。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銳善感的詞人,雨打梧桐點點滴滴,好象敲擊著她破碎的心靈,使她悲傷至極。

  這種種情形不斷地折磨詞人,情何以堪?所以詞人最後衝口而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是說這種種情形或這種種光景。這種種情況加在一起,怎麼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說不清楚,用人間文字和語言概括不了,寫出了無盡的愁緒,傳達出種種難以言傳的哀痛。

  這首詞是在國破家亡、流落異地時寫的,詞中訴說了詞人孤愁無助、生意蕭條的處境,寄託了極其深沉的家國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詞的描寫純用賦體,寫了環境,寫了身世,寫了心情,並將這三者融為一體。詞中寫客觀環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風、飛雁、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景物都貫穿濃重的感情色彩,滲透著作者的主觀感受,創造了冷落、悽清、寂寞的意境。淒涼的景物一路寫下來越積越多,傷感越來越濃重,最後堆砌的愁苦迸湧而出。

  詞中用了九對疊字,疊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前人稱讚她筆力很健。這些疊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經過作者錘鍊而得的,使寂寞、悵惘、痛苦的感情透過這些疊字的渲染得以盡情的表現。

  詞的語言通俗平易,雖是尋常語,但富有表現力,表現了深刻的內容。《聲聲慢》詞調可押平聲韻,也可押入聲韻,詞人選用了入聲韻,能夠很好地表達憂鬱的情懷,並多次運用雙聲字、舌音和齒音字,更加重了悽切悲苦的情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