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離騷》分析屈原的愛國情懷

從《離騷》分析屈原的愛國情懷

  《離騷》是一部傳世名著,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體現了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的從《離騷》分析屈原的愛國情懷,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1、《離騷》簡介

  屈原是我國傑出的政治家和詩人,其作品中表達了真摯的愛國情感,《離騷》一文正是在楚國滅亡之後,屈原在悲憤之餘寫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闡述了對楚國君主和人民的熱愛,對國家走向覆亡表達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國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朽,抨擊了那些誤國誤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襯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楚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在戰國爭雄中展現了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由於楚國君主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從而造成了楚國逐漸勢微,連年征戰失敗,而楚懷王為首的貴族集團依然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至楚國人民的安危於不顧,從而走向了國家滅亡的悲劇。在當時的情況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對楚國的危機無能為力,只能用發自肺腑的悲痛為楚國送上最後的哀歌。

  2、屈原愛國情懷的體現

  (1)熱愛普通的楚國民眾

  忠君愛國是屈原愛國情懷的支撐,屈原一生兢兢業業、操勞國事、事事以國家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帶領楚國走向振興,後來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擠迫害,依然對不失“存君興國”的志向,希望能夠實現強國安民的理想。中國古代就有極強的民生意識,國家的根本在於民眾,只有熱愛民眾、同情民眾,才能設身處地的思考民眾疾苦,制定相應的休養生息政策。屈原對楚國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離騷》中屈原發出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慨,國家動亂的最終承擔著就是基層的民眾,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興楚國,讓楚國統一全國來結束戰亂,讓人民擺脫戰爭的困擾,從此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這種“親民”、“愛民”的思想始終貫穿於屈原的情懷中。從人民的角度出發來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國人民的意願息息相通,作為中國民族偉大的詩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關係普通民眾的存亡,在《離騷》中,屈原雖然身處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將自己一顆熱心傾注到楚國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詩句寫出了楚國人民亡國亡家的悲憤心情。

  (2)對楚國的熱愛

  屈原是戰國時代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人物,其準確把握當時的歷史現狀,針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情況,提出了振興楚國的口號,在屈原看來,只有振興楚國國力,才能為人民提供堅實的保障,保衛楚國的大好河山不被侵犯。但是屈原的主張卻得不到認可,楚國的統治者依然醉生夢死,對殘酷的現實視而不見,最終導致楚國滅亡。屈原對國家的熱愛,不僅僅體現在政治方針的提出,針對楚國的現狀,屈原提出了變法主張,制定完整的國家法制,並建立楚國自己的文字,同時要開放言路,讓更多有真才實學的人納入到楚國國家管理中,革除楚國多年的弊病,再者要改革軍隊素質,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並聯合其他國家來維持楚國的穩定性,從這方面來說,屈原是一個偉大的變法踐行者,其變法主張策略都是有利於國家壯大,在《離騷》中,屈原所云“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這表明屈原勇於面對現實,表達了對國家改革的急迫性,同時屈原重視對國家人才的培養,為國家振興打下良好的基礎,正如離騷》中所寫“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但是由於楚懷王個人意志不堅定,再加上週圍奸佞之臣的阻礙,屈原的改革政策始終無法推行,其一腔報國熱血付之東流。

  (3)愛國精神產生的根源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思想高度開放的時代,同時各國之間相互征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屈原對勞動人民表達了深深的同情,希望透過振興楚國來維持老百姓的安定生活。楚國雖然經歷過繁榮的.時代,但是當繁榮遠去之後,楚國就不得不面對各國之間的戰爭,尤其是強大的秦國崛起之後,直接威脅了楚國的國家安全,楚國人民的安定受到了威脅,屈原身處在楚國的高位,他不計個人得失,將生死置之度外,意圖透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楚國被動的局面,這是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本源。從屈原自身來講,他是一位具有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人,其進步的思想決定了其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屈原對家和國的情感深厚,在《離騷》中作者借用高潔的事物來表達自己對楚國深厚的情感,並和破壞楚國安全穩定的惡勢力進行鬥爭,屈原的一生都是和楚國惡勢力進行鬥爭。

  3、結語

  屈原在《離騷》中表達了自己對楚國軍民的深厚感情,屈原身處戰爭的動亂年代,發出了振興楚國的號召,積極主導楚國推行改革,力圖壯大楚國力量,為人民贏得安定的生存空間,在改革變法過程中,屈原屢受挫折,其一切努力付諸東流,但是愛國情懷的光輝無法被歷史掩蓋,終將散發耀眼的光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