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詩經》《離騷》考點的理解

楚辭《詩經》《離騷》考點的理解

  考點名稱:《詩經》

  《詩經》:

  ①概況:《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成熟詩歌形成的重要標誌,共305篇。絕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

  ②內容:《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其中精華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諸侯國的民歌,從而從各方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境況和思想感情。

  ③地位:《詩經》的創作,為中國古曲文學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對我國文學的發展有深刻影響,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主流形式及其特點:

  中國古代文學表達的主流形式經過以下的變遷: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詩經》質樸典雅,具有現實主義風格,以民歌為基礎的“楚辭”,句式靈活,具有浪漫主義風格;《詩經》和“楚辭”正好代表了北南兩種詩歌不同的風格。

  漢賦華麗而誇張,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唐詩風格多樣,千古傳誦,以五言和七言詩為主,把詩歌推向頂峰。

  宋詞是詩歌的另一種形式,句式靈活,極具歌唱性。

  元曲是民間興起的新的詩歌形式,題材廣泛,可雅可俗,抒情敘事兼長。

  明清小說將廣闊的社會生活納入了文學的視野,藝術而又真實地再現了那個時代的歷史,將古典小說創作推向繁盛階段,併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總體來說,呈現了多元相容、雅俗共賞和發展趨勢的逐漸平民化等特徵。

  現存最早的詩歌——《詩經》:

  1、時間:西周至春秋中期

  2、特點:以四言為主,內容古樸,現實感強

  3、內容:都是配樂的歌詞,按當初所配樂曲的性質,分成風、雅、頌三類。

  “風”是其中的精華。“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諸候國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160篇。佔了詩經的一半以上。與《雅》、《頌》相比,《風》顯得活潑,生活氣息更濃。

  “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

  “小雅”則是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

  4、影響:奠定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詩經》作品的形式也就是我國詩歌最早的形式。

  考點名稱:楚辭與屈原、《離騷》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採用楚國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開創了詩歌新體裁——“楚辭”。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詩人把深厚真摯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融於作品中,表達了對楚國和人民的熱愛。

  “楚辭體”:1、 時間:公元前三——四世紀或戰國時期

  2、代表人物:屈原、宋玉

  3、特點:楚國方言,結構宏偉、想象豐富、句式靈活,句子字數不等,並在句中或句末加語助詞“兮”、“些”或“只”這一類字

  4、代表作:《離騷》。因此又被稱為“騷體”

  5、影響: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開啟了我國史詩上的第二個春天。在文學史上,人們常以“風”、“騷”並舉。“風”指《詩經》,“騷”指楚辭。清朝文人趙翼在《論詩》中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楚辭:楚辭是指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句法參差錯落,打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格調,篇幅較長,宜於反映更為雜復的思想內容。楚辭“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具有楚國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文獻,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漢代人仿寫的作品彙編成集,稱為《楚辭》。“辭”即文詞之意,故也寫作“楚詞”。從此,“楚辭”既是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也是一種文學體制的名稱。漢人有時簡稱它為“辭”,或連稱為“辭賦”。又由於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後人也有以“騷”來指稱楚辭的。漢代文體特別發達,成為辭賦的主流,故後人又有將辭、賦分為兩體的,即把其中以抒情為主、形式同於或近於詩歌者稱為辭或騷,而把近於文而有韻者稱為賦。

  楚辭的產生有其複雜的社會和文化淵源。春秋時期,楚國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為文學藝術的繁榮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同時,楚辭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它受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係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發達而又獨具特色的楚文化是楚辭產生的土壤。當時,地處南方的楚國仍然存在著許多瑰麗的神話,楚辭《九歌》就是經屈原加工過的.楚國民間祭神的樂歌,而且,能歌善舞的楚國人民和美麗的自然風光也直接影響了詩歌的創作。所有這些都促成了的楚辭的繁榮。著名的楚辭作者,除了屈原外,還有宋玉等人。《楚辭》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詩》《騷》並稱,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特別是《楚辭》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濃郁的情感、豐富的想象、瑰麗的文辭,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它的比興寄託手法,不僅運用在遣詞造句上,且能開拓到篇章構思方面,為後人提供了創作的楷模。而它對其後的賦體、駢文、五七言詩的形成,又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離騷》:

  《離騷》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作品,全詩373行,共2490字,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篇抒情詩。《離騷》之名,司馬遷解釋說:“猶離憂也。”在《離騷》中,屈原集中表現了自己憂國憂民、不肯與世浮沉的高尚品質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全詩共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描述詩人的身世、黑暗勢力對他的迫害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他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我不是怕自己的身子遭殃,而是擔心君主的乘輿要被毀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長嘆一聲不禁流下眼淚,哀憐人民的生活如此多災多難)”第二段描寫他上天下地、入水登山,探尋自己理想的情況。最後一段表達自己在天門不開、陳志無路的絕境下,準備以死殉國的決心。通篇文采絢麗,想象豐富,結構宏偉,感情深沉,是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傑作。魯迅評價《離騷》說,“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人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指《詩經》)以上”(《漢文學史綱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