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馬嵬》全詩翻譯與賞析

李商隱《馬嵬》全詩翻譯與賞析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 ,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嵬》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

  不及盧家有莫愁!

  翻譯:

  傳說,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們的今生,緣分已盡,而來世,尚且未知。相守與分離,有與誰知。回想明皇當年,暫駐馬嵬,空聞金沱聲,不見宮室繁華.短短几夕間,物是人非,斗轉星移。豈料玉顏已成空。胞弟不正,三軍怒斬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長生殿嗤笑牛郎織女的天。誰料,竟然連牛郎織女也不如。想來,天子也不過如此,連自己心愛的人都無法保護。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題解:

  馬嵬即馬嵬坡,在今天的陝西興平縣西面。天寶十五載(756),安史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走到馬嵬坡的時候,隨行的將士發動兵變,殺死了權相楊國忠,並迫使唐玄宗賜死楊貴妃。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個重要題材,歌詠此事的詩詞曲賦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長恨歌》、杜牧的《過華清宮》、洪昇的《長生殿》都是千古名篇。唐人寫馬嵬之變往往把罪責推到楊貴妃身上,以“紅顏禍水”為玄宗開脫。李商隱生在已經走向衰敗的晚唐社會,對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別痛心。他的這首詩便把矛頭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對他進行了尖銳的諷刺,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別開生面。

  句解: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聽說海外另有神仙世界,那不過是虛幻無憑的事罷了;來生究竟怎樣,不可預知,而這一世的夫婦關係則肯定完結了。

  古代將中國分為九州。戰國時鄒衍創“大九州”之說,認為中國的九個州總合為一大州,名赤縣神州,在海內;而海外另有像赤縣神州這樣的大州共九個。這裡借“海外九州”指傳說中的仙境。“更”,再的意思。

  唐代陳鴻《長恨歌傳》說,唐玄宗賜死楊貴妃之後,日夜思念,就派方士到處尋找楊貴妃的魂魄,最後終於在海外的蓬萊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託方士捎給唐玄宗信物,還說要實踐當年在七夕之夜與君王“願世世為夫婦”的盟誓。這樣的傳說當然不可能是真的,不過是人們為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悲劇續上一個虛幻的美滿結局,無形中也為唐玄宗開脫了罪責。

  這輩子還保不住呢,還奢談什麼下輩子為夫妻的事情!詩人一開頭就用“徒聞”否定了為粉飾李楊愛情而編織出來的幻夢,對唐玄宗進行了冷嘲熱諷。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空聽到衛兵夜間巡邏的打梆聲,再也不能像在宮中那樣安然高臥,有人擊籌報曉了。詩人抓住最有特徵性的事物,烘托出唐玄宗逃難途中的典型環境,其狼狽神態和慌亂心情,依稀可見。

  “雞人”,皇宮裡負責報曉的人。“籌”,更籌,用來敲擊報時的竹籤。安史之亂前,唐玄宗與楊貴妃耽於享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宮中雖有雞人司晨亦是形同虛設。如今,想要按時早朝也不可得了。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境,躍然紙上,其中含有對太平生活一去不返的惋惜。

  “虎旅”,指皇帝的禁衛軍。“宵柝”,夜間巡邏用的梆子。這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以保障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冠以“空聞”二字,意義就適得其反,暗示著一場兵變即將開始。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當年他們在宮中譏笑牽牛和織女一年只能見上一次,可如今六軍不發,只能成為永訣。“此日”,指夜宿馬嵬這一天。“六軍同駐馬”,指禁軍譁變後不肯上路,迫使玄宗處死楊妃。“六軍”,泛指皇帝的軍隊。民間傳說農曆七月七日晚上(七夕),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渡過鵲橋相會。據傳玄宗與楊貴妃在天寶十年七夕曾對天發誓,願世世為夫婦。他們認為天上的牛郎織女只能一年聚會一次,而他們自己卻可以永世相守,所以說“笑牽牛”。

  “牽牛”對“駐馬”,以虛對實,不僅屬對工整而且對照鮮明,歷來被譽為絕對。這樣的今昔對比是尖銳、辛辣的。詩人對於李楊的生離死別沒有絲毫的同情。如果沒有當年對女色的沉湎,對朝政的荒廢,怎麼會落得今天這樣的下場?沒有家國,談何愛情?這兩句其實有著因果的聯絡。還是清人袁枚說得好:“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為什麼當了四十多年皇帝,連自己的愛妃也不能保全,還不如身為普通人的盧家,能夠與莫愁姑娘白頭偕老呢?

  十二年為一紀,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所以約略說“四紀”。“莫愁”,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的女主人公,洛陽女子,後來嫁到盧家為妻,生活和美。這裡用她指代普通的民間婦女,同時也借“莫愁”的字面之義反襯李、楊愛情的“長恨”。

  詩的.最後兩句直接指向唐玄宗,實際上也是對本朝皇帝毫不留情面,可謂大膽。貴為天子,怎麼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如,連一個女人都保不住?這一問發人深思,不僅如此,還推翻了紅顏禍國的偏見,把責任直接歸結到唐玄宗身上。一個女人是無法顛覆國家的,正是玄宗晚年的昏庸才導致了安史之亂。

  賞析:

  詩開首即說“海外”,指楊玉環死後,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在海外仙山會見了她,楊授以鈿合金釵,並堅訂他生之約的傳說故事而言。詩人以玄宗心情設想,直說九州更變,四海翻騰,海外徒然悲嘆,而“他生”之約,難以實現。三四句承上鋪寫。“空聞”、“宵柝”,即未聞“宵柝”;“無復”、“報曉”,即不用“報曉”。此皆承上兩句“徒聞”、“未卜”之意,暗指楊玉環被縊於馬嵬事。五六句轉入實事。“此日”指貴妃賜死之日,“當時”指七夕相約之時。“六軍同駐馬”指禁軍譁變,李、楊兩人的愛情也一同“駐馬”了,幻滅成空。“七夕笑牽牛”,意為七夕之夜,長生殿上兩人曾歡笑密約,並笑牽牛織女一年一度相見之短暫;“當時”曾“笑”他人,而今卻不如牽牛織女之長久相戀;相比之下,令人可憫而又可笑。詩人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紀”,歲星十二年一周天為一紀,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約為四紀。“莫愁”古洛陽女子,嫁為盧家婦,婚後生活幸福。此言貴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愛情甜蜜,生活幸福。詩人借“莫愁”以寄託感慨。以“如何”來反問,暗含指責。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係,卻已分明結束了。怎麼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聯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鳴宵柝”,而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鳴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鳴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意思是:“虎旅”雖“鳴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

  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第三聯的:“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於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係。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也不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採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麼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詩人簡介

  李商隱的早年經歷

  在李商隱10歲前後,他的父親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親、弟妹們回到了河南故鄉,生活貧困,要靠親戚接濟。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也就同時揹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後來,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

  李商隱早年的貧苦生活對他性格和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實上,他也確實努力承擔起家族的責任。成年後,李商隱曾利用為母親守孝的時間,將寄葬在各地的親屬靈柩遷葬到滎陽。陳貽焮認為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還由於從小孤貧,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經歷使他養成猶豫、敏感、清高的性格,這些特徵既大量地從他的詩文中流露出來,也表現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隱的啟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後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這位堂叔父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李商隱回憶,這位叔父在經學、小學、古文、書法方面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受他的影響,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他16歲時,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的讚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隱求學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駢體文的專家,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不僅教授他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遊。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進步非常迅速,由此他獲得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藉這種能力展開他的仕途。在這一時期(太和四年,830)的《謝書》中,李商隱表達了對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躊躇滿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夜半傳書後,不羨王祥有佩刀。”

  李商隱的詩風

  李商隱的詩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文辭清麗、意韻深微,有些詩可作多種解釋,好用典,有些詩較晦澀。現存約600首,特別是其中的無題詩堪稱一絕。李商隱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絕也有不少傑出的作品。清朝詩人葉燮在《原詩》中評李商隱的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

  他的格律詩繼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傳統,也有部分作品風格與杜甫相似。與杜甫相似,李商隱的詩經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難懂,而且常常每句讀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獨創,喜用各種象徵、比興手法,有時讀了整首詩也不清楚目的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義,常常不是李商隱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意義。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觀認為是詠嫦娥之作,紀昀認為是悼亡之作,有人認為是描寫女道士,甚至認為是詩人自述,眾說紛紜。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風格,形成了他作詩的獨特風格。據宋代黃鑑的筆記《楊文公談苑》記載,李商隱每作詩,一定要查閱很多書籍,屋子裡到處亂攤,被人比作“獺祭魚”。明王士楨也以玩笑的口吻說:“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批評意見[8]認為他有時用典太過,犯了晦澀的毛病,使人無法瞭解他的詩意。魯迅曾說:“玉溪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1934年12月致楊霽雲的信)

  此外,李商隱的詩詞藻華麗,並且善於描寫和表現細微的感情。

  李商隱的無題詩代表作

  《無題》(八歲初照鏡)

  《無題》(照梁初有情)

  《無題二首》(昨夜星辰;聞道閶門)

  《無題四首》(來是空言;颯颯東南;含情春畹晚;何處哀箏)

  《無題》(相見時難)

  《無題》(紫府仙人)

  《無題二首》(鳳尾香羅;重帷深下)

  《無題》(近知名阿侯)

  《無題》(白道縈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