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傳讀後感(3篇)

李清照傳讀後感(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傳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清照傳讀後感1

  翻開那本熟悉的《李清照傳》,夢迴千年之前,那傳奇女子向我們緩緩走來。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她出生於書生門第,父親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寧年間的進士,也是當時著名的文人。對她的聰慧頗為驚喜,為女兒開列了許多書目。

  只要有書在手,易安就可以樂不思蜀,她有著滿腹的才華,用詩詞的形式,傾訴著內心的欣喜快樂、悲傷苦悶,在歷史的天空中畫出了絢爛的一筆。

  溪亭的日暮下,那位窈窕少女,划著小船,悠然地飄蕩在水面上,一切都顯得那麼愜意、悠然。綠水碧葉,舉目望去,滿眼的翠色鋪天蓋地,宛如一幅優美的水墨畫,令易安沉醉其中。小船漂入“藕花深處”,驀然間,無數鷗鷺驚起,為那幅水墨畫添上了幾分靈動。這不正如易安的那首《如夢令》嗎?“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歷史鉅變讓李清照顛沛流離,她的所做之詞更與從前截然不同,再也沒有了那份閒情雅緻,多了幾絲對故國安逸生活的嚮往,對故人的思念。“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普普通通的十四個字不知包含了易安的多少愁苦、孤寂、蕭條。雖然易安這樣的女子命運坎坷,但這位表弱骨剛的女子用“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的詩句抨擊了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的詩句彰顯出自己的豪邁,無關功名,只為不虛此生。活著就要做人中的俊傑,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這不正是表現出了李清照的凜然風骨,浩然正氣。這位弱女子,用滿腔的愛國激情,譜寫出了一首蕩氣迴腸的悲歌。

  走進易安,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一種別樣的情懷。感受著傾國傾城的才氣、感受著悲歡離合的嘆息,陪著她歡笑、陪著她流淚。朦朧之中彷彿看見了“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羞;“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歡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無奈;“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愁苦;“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執著。時而纏綿悱惻,時而大氣磅礴。

  窗外,樹影婆娑,月影搖曳。跨過歷史的長河,我走近了易安與她共品佳句。

李清照傳讀後感2

  李清照,這位歷史罕見的才女,她隨著時光逐漸變幻的模樣,經歷了甘之如飴的愛情過後,獨自的地老天荒,如畫卷一般展現在我眼前。

  想來對這本書並無太多印象,這是因為從前思想太淺,只知詞美、人美、意美,不知詞或詩的背後,是年少天真活潑的歡樂,抑或是後來世事慘淡的悲涼。這本書裡描繪了她的一生,她所保留下來的每一首詞作,幾乎都在這故事中漸漸道出。她是一位宋朝詞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還是蘇軾的弟子。在那樣一個女子並不受重視的時代,她還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以隨心所欲地填自己的詞,儘管朝廷之事擾人,依舊擾不亂她那顆淡然的心。她的一生,以北宋滅亡為明顯的分界線,詞作從此轉變了風格,前半生的歲月靜好,後半生雖是人走茶涼,但她還保留著自己那股子才情。戰火、朝廷的偏安,世事的難料,讓她看透悲歡離合,然而,歲月雖淒涼,她卻從不絕望。

  她被譽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實,她內心深處的浩然正氣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她,不然又怎會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的千古名句呢?她是個溫婉的女子,曾經乘舟採蓮,細嗅青梅;後來與趙明誠結為夫妻,煮酒論詩,醉心於金石書畫……世事不問,毫不掛心,歲月裡是那樣的悠然自得。詩詞中無不透出的是活潑靈動。到了後來,卻讓她遇見了生活的真相,遭受了國家的風雨飄搖,讓她何去何從。

  雖然命運多桀,經歷了那麼多起起落落,李清照的生活才顯得更加圓滿。然而,在這歷史長河中,她真正沒有被忘卻的是什麼?是才華。作為一位女詞人,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她的才氣縱橫才讓所有人記住了她。如果她僅僅是一個平庸的女子,或許已被許多教條管住了腳步,再也邁不開來。她的才華,是她所擁有的驕傲。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是那樣貼切,她的學識,她對人生絲毫不屈服的態度,對周圍人事的理解,都是她的才華。她成為了一顆歷史中永不磨滅的明珠。

  並非歲月深情,而是她的才華驚豔了歲月。

李清照傳讀後感3

  回首中華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專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數,大多隻以一篇或幾篇作品一露崢嶸,題材也僅限於閨閣之中,難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現,無疑為女性文學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個分量極重的砝碼。

  沐浴著齊魯文化的光華,感受著家族書香氣息的薰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風姿綽約的女郎山和包孕靈秀的百脈泉,跟隨著父親與當世第一流的文學大家吟詠詩文,談古論今,自小就能寫出庸常文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輩們的青睞。

  京都是無數天子腳下的一方寶地,懷揣著對汴京的無限嚮往,清照與母親隨後奔赴汴京與父親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時,她與當時的太學生趙明誠結為連理。夫婦兩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篤,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畫,撰寫古書,琴瑟諧美,其樂融融!如清照初婚後的習作減字木蘭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叫郎比並看。”嬌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盤托出,可見郎君如意,兩情相悅,樂在其中矣!絕趙因官職在身,不免常要小別美妻,此時從清照的習作中不難看出新婚女子對夫君的深深思戀之情。如怨王孫裡“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可見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長,父親李格非在官場屢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間。母親更是於這個多事時節病逝。明誠感疾,駕鶴西去,相見直要待來生!此時的清照就像被遺棄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著她的是顛沛流離與世間險惡。

  傷之切,悲之痛,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諸如“吹蕭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這類的悼詞,任誰目觸都不禁催下數行淚。景同人非,物在人亡,焉得不悲?

  因此,古代文學史上,清照絕可佔據一個席位。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或許仍不足以闡述清照在文學史上的功不可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