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的小故事

劉禹錫的小故事

  劉禹錫的小故事【詩人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劉禹錫的小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

  【詩人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生平】

  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貞元九年,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從事淮南幕府,入為監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轉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叔文敗,坐貶朗州刺史,在貶官期間,在揚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劉禹錫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答謝白居易,再道貶朗州司馬。落魄不自聊,吐詞多諷託幽遠。蠻俗好巫,嘗依騷人之旨。倚其聲作《竹枝詞》十餘篇,武陵溪洞間悉歌之。居十年,召還。將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觀看花詩涉譏忿,執政不悅,復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為言,改連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徵入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遊玄都觀詩,出分司東都。

  度仍薦為禮部郎中,集賢直學士。度罷,出刺蘇州,徙汝、同二州,遷太子賓客分司。禹錫素善詩,晚節尤精。不幸坐廢,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與白居易酬復頗多,居易嘗敘其詩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其為名流推重如此。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二,贈戶部尚書。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湖南常德歷史學者、收藏家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為了紀念朗州司馬劉禹錫,現專在柳葉湖邊建有“司馬樓”。

  說劉禹錫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無極人,還得從他七世祖劉亮說起。周漢時期,定州、無極是冀州的屬地,無極同時也是定州的屬地。劉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騎常侍等職,後北魏遷都洛陽,劉亮全家也隨之遷至洛陽。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別集類:“書禹錫本傳,稱為彭城人,蓋舉郡望,實則中山無極人,是編亦名中山集,蓋以是也。”此外清《畿輔通志》及《中國歷史人物辭典》和《中國歷史名人辭典》等也都有刊載。經過反覆查證和諮詢有關專家,劉禹錫祖籍確認為無極,是有據可依的。

  【劉禹錫看病的故事】

  唐朝大詩人劉禹錫曾任過監察御史一職,後被貶回家閒居,由於失意而積鬱成疾。一天,他的一個朋友前來探望。朋友對他說:“您患病有些日子了,應該去治一治了。我給您推

  薦一名良醫吧,保證您藥到病除。”

  劉禹錫因病痛纏身,只得跟朋友到醫生那裡去診病。那位醫生先是給他靜靜地切脈,再仔細地觀察他的臉色,接著,認真地聽聲音。最後很有把握地說:“你的病是由於不按時作息,生活沒規律造成的。現在你的腸胃功能大大地減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產生熱氣,變成了盛裝美味佳餚的口袋。不過請不必擔心,我能治這種病。”說罷,取出一些藥丸,囑咐說:“你服下這丸藥,就能洗去心中的煩憂,消除長久的鬱悶,溶解隱藏著的病毒,迴歸損耗的元氣了。只是要特別注意:藥裡有毒,病癒後立即停藥,服過量的藥是會損害身體的.。為此,我給你的藥劑很小。”

  劉禹錫將信將疑地接過藥,回家後按著醫生的囑咐小心服用。果然,經過兩天,腿就感到輕快,不麻木了。過了十天,身上也不發癢了。過了一個月,食慾大增,步履矯健,身體比以前強健多了。

  人們知道這個訊息,紛紛前來祝賀。也有人對他說:“你獲得的藥真是神了!真難得呀!不過,據我瞭解,醫生給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遺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錢財。防人之心不可無,你何不前去多索取些藥,那樣不是把病治得更徹底了嗎?”

  劉禹錫聽後連連點頭。於是,他繼續服藥。五天以後,藥的毒性果真發作,他感到遍體脹疼,像是得瘧疾。這時他想起醫生對於服藥的囑咐醒悟到自己做錯了事,急忙硬著頭皮再去找醫生。

  醫生見他病情嚴重,知道是服藥過量所致,十分生氣地說:“我早就料到你沒弄清其中的道理!”連忙取了解毒藥給他灌下去。這才轉危為安。劉禹錫回到家中後,老老實實按醫囑服藥,身體才逐漸復原。

  劉禹錫由於聽信別人不負責任的話而懷疑醫生,結果服藥過量,引起藥物中毒。從中,我們應當得到這樣教訓:懷疑別人要有根據,不能只憑主觀猜測,也不能把區域性經驗當作普遍真理。一句話,要實事求是地看待一切事物。

  我們還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無論辦什麼事都應當掌握一個“度”。事物發展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在量上超過一定的限度,事物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劉禹錫先後服用的藥並沒有變換,只是服用量超過了限度,使得治病的良藥變成了害人的毒藥。由此看來,掌握事物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只有學會這個本領,按客觀事物的規律辦事,才能在實際工作中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

  然而,劉禹錫犯的錯誤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並不少見,如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深信不疑,對於他人事事處處設防。在這種心態下,遇事總是滿腹狐疑,總懷有猜忌之心,就會把別人都當成心懷叵測的人,就會把忠言當成花言巧語、另有目的。把大量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防範他人上,人與人之間還能坦誠相見嗎?人際關係還能和諧嗎?還能把自己應做的事情做好嗎?這也許就是我們應從劉禹錫看病所犯錯誤中所汲取的教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