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贈眼醫婆羅門僧》賞析

劉禹錫《贈眼醫婆羅門僧》賞析

  三秋傷望眼,終日哭途窮。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矇?

  詩人中年患白內障,求醫於一位擅長眼科的印度醫僧,故作此五言律詩以贈。“婆羅門僧”指古印度婆羅門種姓的僧人。在古印度4種姓中,“婆羅門”為最高種姓,是通曉一切知識的核心人群,即祭司與學者的階級。

  首聯交代病因。公元805年,詩人積極參與旨在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減輕百姓負擔,具有進步歷史意義的“永貞革新”。由於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革新很快宣告失敗。作為革新集團的骨幹成員,詩人被逐出京城,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自33歲至43歲,長達10年之久。此詩約作於此期間。“三秋”,農曆七月為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為季秋,故稱。“望眼”之“望”,謂遠望京城,遠望革新集團中志同道合的友人如柳宗元等所謫居的州郡。“哭途窮”,三國魏末年,掌握軍政大權的司馬昭欲篡位自立,阮籍忠於曹魏而無能為力,悶悶不樂,常駕車外出,往往不擇路徑,到無路可走時,便慟哭而返。事見《晉書·阮籍傳》。導致白內障的病因有許多種,詩人將其歸咎於政治失意引起的心情抑鬱,可以成立。

  頷、頸兩聯自述症狀。“看朱漸成碧”,用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諸賓》詩:“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王詩是說自己因心情不好而視覺混淆,不辨紅綠;劉詩改一字而用來實寫自己因白內障引起的色盲,翻出了新意。“羞日不禁風”,謂病眼怕見強烈的陽光,禁受不住風吹。

  尾聯始述求醫的正意。“師”,對高僧的尊稱。“金篦術”,古代治白內障的外科技術。“金篦”,用來剖剝或刮除眼球晶體表面白膜或白翳的'手術工具。“如何為發矇”,猶言:請為我治療眼疾,使我的眼力恢復正常,怎麼樣?“發矇”,本義是啟發矇昧,這裡藉以實指撥開病人眼球上的矇蔽物,與上文“看朱成碧”同屬“陌生化了的熟悉”。

  2013年9月和10月,習**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這“一帶一路”的宏偉構想,追其源頭,不能不上溯至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它曾大大促進了古代中國與歐亞大陸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流,對沿路各國來說,可謂和平發展,互利共贏。劉禹錫的這首詩,於不經意間反映了古代中外醫學技術交流的一個側面,彰顯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偉大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