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劉禹錫唐詩鑑賞

《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劉禹錫唐詩鑑賞

  《堤上行三首》是唐代劉禹錫的組詩作品。《堤上行三首》選取了日暮爭渡、月夜對歌、酒家迎客這三個場面,描繪了江中商船來往不絕、江邊居民安居樂業的興旺景象,表達了詩人對這一派興旺景象的讚美之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劉禹錫唐詩鑑賞,一起來看看吧。

  堤上行三首

  其一

  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

  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滿中流。

  其二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

  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白話譯文

  堤上行三首

  其一

  酒旗相望著在大堤的上頭,堤下船連船,堤上樓挨樓。

  天色將晚,行人急忙爭渡,槳聲幽軋軋,船兒滿中流。

  其二

  江南江北同望波浪江煙,入夜行人還對歌在江邊。

  《桃葉歌》表達了愛情,《竹枝詞》訴說著哀愁,水流和月光無窮無盡喲,恰似歌聲中的情感綿綿。

  劉禹錫詩鑑賞

  《堤上行》三首大約寫於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時,即長慶二年(822)到長慶四年。

  第一首活象一幅江邊碼頭的素描畫:堤頭酒旗相望,堤下船隻密集,檣櫓相連。可以想見這個江邊碼頭是個人煙稠密、估客雲集的熱鬧所在。前兩句詩為我們展示了江南水鄉風俗畫的完整背景。三、四兩句,描摹近景,增強了畫面感,畫出了一幅生動逼真的江邊晚渡圖。“日暮行人爭渡急”中的“爭”字和“急”字,不僅點出了晚渡的特點,而且把江邊居民忙於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簡練的語言傳達出來。詩人寫黃昏渡口場面時,還兼用了音響效果,他不寫人聲的嘈雜,只用象聲詞“幽軋”兩字,來突出槳聲,寫出了船隻往來穿梭和船工的緊張勞作,使人如有身臨其境之感。

  這首詩將詩情與畫意揉在一起,把詩當作有聲畫來描繪。詩人很善於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樓臺、檣櫓、爭渡的'人群、幽軋的槳聲,動靜相映,畫面靈動,透過優美的藝術語言把生活詩化了。

  《堤上行》的第二首重在描寫長江兩岸的風俗人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詩寫入夜時堤上見聞。夜色中隔江相望,煙波渺茫。“煙波”二字,把迷濛的夜色和入夜時的江景寫得非常美。在靜態的景色描繪之後,繼而寫出江邊堤上歌聲四起,相和相應,打破了靜夜的沉寂。他們唱的是什麼歌呢?詩人用一句詩作了概括:“《桃葉》傳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愛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品味,可以想見,這歌聲對遭貶謫、受打擊的詩人來說,自然會惹動自身的“情”與“怨”的,這也是“ 含思宛轉”之處。詩的結句高妙,極有意境。“水流無限月明多”是寫眼前所見之景,契合江邊和夜色。同時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無限來比喻歌中“ 情”與“怨”的無限。這句詩是以視覺來寫聽覺的,流水與月光,既含流動之勢,又具明麗之色,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視覺的感受;但是優美、動人的歌曲也能給人靈動、流麗的藝術感受,兩者(指視覺與聽覺)能引起“通感”。這種描寫創造了優美的藝術境界,產生了良好的美學效果。

  總而言之,這兩首詩,形象鮮明,音調和諧,清新雋永,寫景如畫;有濃厚的鄉土味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劉禹錫學習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創作背景

  《堤上行三首》大約寫於劉禹錫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時,即公元822年(長慶二年)到公元824年(長慶四年)。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薈萃之地,所以多聲伎歌酒之娛、南來北往之人,是十分繁華熱鬧的地方。每到一地,學習當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詩歌創作,或者描寫當地的風土人情,是劉禹錫的一大優勢。這一類的詩歌在他的詩歌創作中佔據很大的比例。這首詩描寫了傍晚時分,大堤上常見的景象,選取極為普通的鏡頭,描寫世俗生活的場景,語言質樸天然,不假修飾,而富有人情味,讀來令人感到強烈的生活氣息。所描寫的事物如酒旗、檣櫓、行人、槳聲等,都是常見的生活物象。人們的活動也似乎是未加修飾的大堤生活中一個畫面。但是詩人就是能夠把這樣普通的事物譜寫成詩歌。這種取自生活、提煉生活的作詩態度使得劉禹錫詩歌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風貌。

  其三

  長堤繚繞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開。

  日晚出簾招估客,軻峨大艑落帆來。

  其三譯文

  長堤彎彎曲曲,堤內水徘徊,酒舍旗亭一家挨一家地排開。

  傍晚時挑出杏簾兒招徠顧客,高高的大船落帆靠岸停下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