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與郭沫若詩歌中的神獸形象

李商隱與郭沫若詩歌中的神獸形象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詩歌中,李商隱與郭沫若的詩歌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兩位詩人作品中神獸形象的相同之處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生活在唐朝氣數將盡的晚唐時代。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生活在新舊文化激烈碰撞的民國。雙方的年代雖相差千年,卻皆是亂世。在李商隱現今存世的詩歌中,較為明顯地出現神獸形象的約有數十首,而郭沫若的兩大代表作則都以神獸為名:即《天狗》和《鳳凰涅》。相似的時代背景使他們詩作中的神獸形象與風格有了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一)靈動活潑 相助人類

  知名文學家茅盾先生對神話的定義是:“一種流行於上古民間的故事,所敘述者,是超乎於人類能力以上的神們的行事。”神話區別於其他文學形式的特點就是在幻境中得以夢想成真的浪漫主義色彩。所以在古今中外的各方神話中,神獸作為人類幻想的產物,不僅能飛天遁地、扭轉乾坤,而且大多心地善良,願意幫助人類。在李商隱和郭沫若的詩歌中便有一部分神獸形象遵循了這個規律。如李商隱《無題》中的名句:“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詩句中的“綵鳳”便是上古神獸鳳凰,“靈犀”則指中國古代的神獸“通天犀”。白居易的詩作《馴犀》中描述其為:“馴犀馴犀通天犀,軀貌駭人角駭雞。”《山海經・海內南經》有“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3]的描寫。傳說靈犀角中的白線可貫通兩頭,感知靈異。有靈犀這般神獸相助,有情人便可心意相通。詩句對仗工整,將有情人之間的相思不得之苦,相知默契之喜描寫得十分生動。有趣的是這句詩也被後世著名的武俠作家古龍用以描繪其筆下游俠陸小鳳這第一流神仙人物的武功。這“身無”的綵鳳,“心有”的靈犀,盡顯浪漫優美之感。

  另一方面,郭沫若的作品多為現代詩,其中的神獸形象也秉承了他本身浪漫的風格。如在《天上的街市》中的詩句:“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中國民間傳說中這頭老黃牛一直陪伴著牛郎,它是能口吐人言並且預知未來的神奇動物,也正是它幫助牛郎找到了美麗的織女。有趣的是神話傳說中大多認為這對有情人銀河相約時的媒介是鵲橋,但在郭沫若的筆下沒有鵲橋,他們是騎著牛渡河來往的。這頭神牛再次成為了幫助有情人成為眷屬的神獸,無數的燈火和漫天的星星則是美好事物的象徵,郭沫若用他瑰麗的想象再造了一個新奇浪漫的小宇宙。原本天各一方的苦戀變得愉悅美好起來,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個優美浪漫的神話。

  (二)自陳氣節 人格高潔

  李商隱與郭沫若皆身處亂世,但二人都在這世道無常中保持了自身該有的操守。李商隱便是透過詩中的神獸形象自傷詠歎或是表達自身氣節。有評論認為:“以詠物寄寓自身情懷,憑藉自身敏銳觀察力,體物入微,先得其神理,將自身感受融入,物我一體。”[4]如《安定城樓》中第四聯:“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雛竟未休。”這本是莊周用以嘲諷小人惠施的一個寓言故事。為鳳凰一類的神鳥,從南飛至北,非梧桐不棲,非甘泉不飲,品性高潔,對啃食腐鼠的貓頭鷹更是不屑一顧。李商隱正是以這一神獸自比,小人如貓頭鷹一般汲汲於名利,但他如一般從未將這腐鼠般的世間俗物放入眼裡。

  而在郭沫若的詩歌中鳳凰這一神獸同樣成了自由與氣節的代表。鳳凰在中國文化中本就是一個正面形象,品性高潔。《莊子・秋水》中便有對鳳凰“非晨露不飲,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棲”的描述。在《鳳凰涅》中有一句:“宇宙啊,宇宙,我要努力地把你詛咒,翱翔!翱翔!歡唱!歡唱!”對此有人這樣評價:“郭沫若的詩歌《鳳凰涅》引用鳳凰自焚重生的故事表達與舊世界決裂的宏偉氣魄,毀滅舊我,再造新生的痛苦與快樂正視五四運動的精神寫照。”[可見,郭沫若同樣是藉助了鳳凰,表達自身與舊世界徹底決裂,追求新的自由與幸福,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三)直擊社會 反思現實

  亂世出英雄,正是因為英雄成功地將社會從混亂中解救出來。李商隱與郭沫若皆是文人,無法成為救世主,但在他們的詩歌中,社會的黑暗卻表現得無比真實。如李商隱的《瑤池》詩云:“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據《穆天子傳》記載,八駿是穆王駕乘的八匹神馬,可日行萬里。但即使有八駿這般神獸,穆王依舊沒有來,因為他已駕鶴西歸。人終究跳不出生老病死的輪迴,縱使求仙問道也是枉然。李商隱頭腦清醒,明白迷信求仙無益,受西王母眷顧的穆王都無法永生,遑論凡夫俗子?李商隱藉助八駿神獸和穆王求仙的傳說,譏諷晚唐皇帝迷信長生不老的做法,也反映了民間求仙虛妄之風盛行的荒謬現實。

  若論直擊社會,郭沫若也是才氣斐然。在《女神之再生》中,他寫道:“天狼已在暗悲哀,海水中早聽著喪鐘在響”。天狼可理解為天空中的天狼星宿,《晉書・天文志》雲:“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但筆者認為它是郭沫若臆想中哀哀悲鳴的神獸,《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有赤犬,名曰天犬。”[6]後演變為天狼星宿。天狼的哀鳴與那海水中的喪鐘遙相呼應,表現舊社會的黑暗與冰冷。種種舊事物敲響喪鐘,氣數已盡,表現當時社會的腐朽,亟待拯救得以新生。可見兩位詩人的詩歌中都借神獸直擊社會,抨擊種種醜惡現象,發人深省。

  二、兩位詩人作品中的神獸形象的不同之處

  李商隱與郭沫若都是他們所處的時代中非常有才華的詩人,筆下的神獸形象各有千秋,李商隱筆下的神獸大多仍舊是傳統的形象且較為朦朧迷離,反觀郭沫若則擅長創新,為神獸形象注入了新的精神與內涵。  

    (一)李商隱詩歌中的神獸形象

  在葉夔的《原詩》中稱李商隱的詩歌為“寄託深而措辭婉”。李商隱以抒情朦朧詩見長,多為自傷身世之作,華美卻又晦澀,情感厚重卻又含蓄,極少直接抒情。

  1.悲傷虛幻 朦朧惆悵

  在李商隱的詩歌中很少出現情緒濃烈偏激的神獸形象。如通篇由神話典故堆砌的《錦瑟》中,莊周夢裡所見的蝴蝶,春心啼血的杜鵑,泣淚成珠的鮫人,又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此去無路的仙山蓬萊,殷勤探看的瑤池青鳥。李商隱詩歌的感情極為含蓄,蝴蝶變幻不知生死物化;杜鵑身負君王魂魄哀鳴泣血;幹寶《搜神記》中更有關於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的記載,卻無人能考證其真偽;仙人的信使青鳥頻頻探看但始終未果。這些神獸形象無一不充滿了悲傷與虛幻之感,與李商隱詩歌惆悵朦朧的風格吻合得十分巧妙。

  2.遵循傳統 循規蹈矩

  李商隱詩中各種神話故事和歷史典故很多,但並不顯得拖沓臃腫。有觀點認為:“典故之間本沒有牽連,各自獨立,但在李詩中或許有某種內在聯絡,卻未明言。但在整體上傳遞出一種迷惘失落的情味[7]。”李商隱循規蹈矩地使用這些在讀者的傳統思維中就充滿了迷幻悲傷的神獸形象,同時將其本身的神秘與哀愁加倍放大,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或是追憶似水年華,或是感傷自身不幸,雙重疊加,使詩歌更添朦朧迷離之感。

  (二)郭沫若詩歌中的神獸形象

  詩歌本身便是最自由不受拘束的文體。郭沫若作為繼魯迅後新中國新文化的又一面旗幟,他瀟灑而浪漫的詩歌成為了那個新舊文化激烈碰撞時代凌厲的強音。

  1.熱情奔放 追求光明

  郭沫若的詩歌中選取的大多都是代表積極與力量的神獸形象,給人以熱情奔放,無懼無畏之感,很少出現悲傷迷幻的意味。且在詩歌中作者大量使用“我”“我們”等第一人稱,使情感更為濃烈直接。他筆下的鳳凰周身都燃燒著火焰,將這舊天地徹底焚燒;他筆下的天狗向著日月奔跑咆哮,為這新世界尋找著光明與希望。郭沫若的代表作《天狗》因為其火焰爆發一般的熱烈生命力而曾得到這樣的評價:“天下沒有任何一首詩能像這首一樣淋漓盡致地表現五四精神,五四運動可能有盲動有缺點有青年人的幼稚,但這種天狗體現的精神,卻是中華民族消失已久的寶貴精神[8]。”

  2.創新反轉 正直向上

  郭沫若本身就帶有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知識分子熱衷於挑戰傳統的勇氣。多方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媒介都是由喜鵲搭成的鵲橋,東漢應劭《風俗通》中也有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從頭到尾都沒有鵲橋,因為他認為牛郎織女是騎著那頭神牛來往的。而據《史記・天官》記載天狗:“狀如大奔星,其下止地類狗,所墮及炎火,望如火光,炎炎沖天。”民間傳說“天狗食月”,可見天狗在上古時代是人間畏懼的凶神惡煞,是一個反面形象。但在《天狗》中,天狗不停地呼喊:“我是X光線的'光,我是宇宙energy的總量!”它氣吞日月,追求光明自由,成了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形象。郭沫若顛覆傳統認知,甚至將一些固有的形象進行反轉,充滿了創新與那個時代特有的向上之感。

  三、兩位詩人作品中神獸形象不同的原因

  李商隱身處晚唐亂世,一生鬱郁不得志,郭沫若則是新舊交替激烈碰撞年代的知識分子,他們雖都借詩歌中的神獸形象表達自身的歡喜與悲傷,但不同的時代背景與人生經歷造就了他們筆下神獸形象的不同。

  (一)時代背景的差異

  李商隱與郭沫若雖同樣身處亂世,但具體的時代情況卻截然不同。晚唐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更加突出。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黨羽相爭,加上連續不斷的邊患,嚴酷的現實使人的心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可以說李商隱的晚唐時代處於一條急劇下滑的時間軸上,前方是變數未知的萬丈深淵。加上李商隱身處封建社會的時代背景註定了他的思想缺乏一定的覺悟與進步性,晚唐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讓他心中滿是失落與惆悵,所以他的筆下的神獸形象大多迷幻安寧卻又充滿了悲傷。

  反觀郭沫若,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讓中國社會告別了君主專制,西方先進思想大量湧入,社會雖然不安定卻已經出現了欣欣向榮的解放思想潮流。郭沫若詩歌中爆發出來的力量也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特徵,中國需要一場如鳳凰涅般的徹底洗禮便可獲得拯救與新生。與李商隱所處的山河日下的晚唐時代不同,郭沫若時代的不安與混亂只是黎明前的黑暗。身處這樣的時代,在民主科學的時代思潮影響下,自然誕生了如天狗鳳凰等充滿生命力與正能量的神獸形象。

  (二)個人經歷的不同

  李商隱身上總有一種特殊的氣質,讓他的詩歌顯得孤獨、安寧和悲傷,這正是來源於他顛沛流離的人生經歷。李商隱身處政治混亂的晚唐,仕途一直坎坷不順,還被捲入了當時牛李黨相爭的政治漩渦,朋黨傾軋的複雜局面讓他一生落魄不堪。崔珏在《哭李商隱》一詩中也稱其“一生抱襟未曾開”。在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一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可見李商隱與髮妻和睦恩愛,但不幸的是妻子早逝。仕途與家庭的雙重不幸使李商隱的精神備受創傷,造就了他充滿哀愁感的心性,以致他筆下的神獸總是神秘而悲傷。

  據資料記載:李商隱二十二歲時,一是由於科考落第,二是由於恩主王戎病死,無所依靠的他選擇隱居學道。期間他反而認知到求仙修道的虛幻,還與女道士宋真人相戀。所幸的是他並未沉迷於虛妄的神仙方術,但在求仙訪道中那宗教式的神秘感與超脫之意造就了他靈性的氣質,為他詩歌中迷幻的神獸形象勾勒了最初的雛形。

  相比李商隱,郭沫若無疑是命運的寵兒。郭沫若天資聰穎,早年留學日本,接觸各方新文化。後回國參加革命,參與過北伐與抗日戰爭,直至建國之後一直在政府機關擔任要職。縱觀郭沫若的人生經歷,他參加了諸多革命與鬥爭,卻從未遭受過重大迫害,仕途一帆風順,他成功擺脫了中國文人大多懷才不遇、潦倒至死的魔咒。這些經歷使他成為了戰士般無懼無畏的人。所以他的詩歌中的神獸形象充滿了光明與正能量,新舊交替的知識分子氣質影響了他的寫作,讓他筆下的神獸形象顯得更為立體豐滿。   (三)文學傳統和審美趣味的影響

  唐朝是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詩歌成為了唐朝文學的重要支撐,眾多優秀的作品也奠定了其在中國傳統文學中堅不可摧的地位。究其原因,詩歌取士是根源,“學而優則仕”是眾多文人的夢想。所以縱使是在日薄西山的晚唐,李商隱依舊積極入世,希望有所作為。他也借詩歌抒發仕途不順的失落與對社會黑暗的批判,但自小接受的傳統封建儒家教育使他的思想終究缺乏覺悟,所以只能借這些神獸的形象進行隱喻。且中國古代詩歌注重的大多都是含蓄美,像李白那般擁有謫仙氣質、直抒胸臆的詩人實屬鳳毛麟角。

  如果李商隱的詩歌對於社會的感知只停留在“是什麼”和淺層次的“為什麼”上,那麼郭沫若便已經開始深層次思索“為什麼”甚至“怎麼做”了。民國時代的激進思潮向一切傳統腐舊宣戰,新詩已經不再循規蹈矩地按照古代律詩絕句的固有規格進行排列,知識分子們也不僅僅侷限於自身對社會黑暗的不滿,而是開始熱衷於將反抗用更激烈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喚醒更多麻木沉睡的世人。郭沫若就是這些知識分子的代表,所以他筆下的神獸用火焰、咆哮與奔跑挑戰著天地的不公與腐朽。

  總之,從先秦到明清甚至民國,志怪之書為中國文化架起了一個天地人神鬼共存的神話世界體系。在神話中的仙山幻境、六道輪迴等概念成為世間常談的同時,“神獸”也成為了一個離奇虛幻的抽象存在被大眾接受。中國傳統詩人大多是情感豐沛感知細膩卻往往不容於世的人。李商隱就是這樣標準的詩人,他筆下的神獸安寧而哀愁,是波瀾萬頃的水。他把感情含蓄地收斂起來,隱藏在神獸的身後。郭沫若則已經突破了傳統詩人的格局,他毫不避諱地把感情幻化成神獸周身燃燒的火焰,沒有了神秘的距離感,反而更貼近世俗生活。二人筆下的神獸各有千秋,卻都是情感與幻想的完美結合體,值得人們仔細賞讀品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