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商隱《錦瑟》的分析

對李商隱《錦瑟》的分析

  晚唐李商隱的詩歌意象紛繁複雜,以其詩意的朦朧美著稱。

  一、圖形背景理論

  圖形背景理論早在一個世紀前就由丹麥心理學家Rubin首先提出,後由心理學家用來研究知覺及描寫空間組織的方式。在觀察周圍環境時,人們傾向於把所關注的物體作為知覺上凸顯的圖形,而把周圍環境作為背景,即突顯原則。經過各理論家對圖形背景理論的豐富與拓展,如今,圖形背景已經淡化了具體事物的外衣,它們所各自代表的物件範圍逐漸擴大,從具體事物到抽象事物,甚至是思想、意境等也可分別對應到圖形和背景上。

  Stockwell認為,閱讀是影像和背景不斷形成的過程,是不斷產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聲的過程,文學的語篇特徵,含義和聯想正式建立在這一動態的過程之上。(劉立華、劉世生:2006)詩歌之所以感人且讓讀者產生共鳴,與詩歌本身所提供的圖形背景的建立與形成有一定的關係。作者運用圖形與背景理論調控自己的作品(儘管作者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讓文學文字儘可能的傳達自己的意思;而讀者在閱讀時根據作者的安排和思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碼文字中的情節、人物、意象等等。

  二、《錦瑟》: 透過意象疊加方式體現圖形背景

  透過意象疊加方式體現圖形/背景關係主要是根據聯想特徵中空間大小、突顯性、依賴性決定。(梁麗、陳蕊,2008)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小令前三句全部為名詞,沒有一個動詞和介詞,通過幾個意象的疊加,構成了一副畫面。前三句中,“瘦馬”為圖形,其餘的“枯藤、老叔、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均淪為背景。後兩句,夕陽西下,黃昏將至,“斷腸人”依然在“漂泊”。人物相對於整個環境成為圖形,而前面所有環境均為背景。眾多密集意象的使用表達了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李商隱的無題詩意象豐富、意境幽遠、情感濃郁,《錦瑟》作為李商隱無題詩的代表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由於本文意象繁多,意境深遠,主旨眾說紛紜,因而筆者僅從圖形背景理論角度解讀文字本身。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無端”二字一下抓住讀者的注意,成為上一句的圖形。作者使用“無端”二字表達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懷,奠定了全詩朦朧複雜的情調;也使得本就淒涼倍出的氣氛又加上了一層無法言說無法理解的無奈之感。下句“思華年”成為關鍵詞,也就是圖形。彈奏錦瑟的一音一節都能引起作者對似水流年的`回憶。錦瑟這一美好的樂器彈奏出來的音律勾起來作者對“美好”歲月的回憶,然而青春一去不返,再加上整個背景為作者營造出的朦朧、哀愁的意境,引起作者的無線哀怨。

  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作者先是引用莊周夢蝶的典故,所有的意境都充滿了迷離與朦朧,承載著作者朦朧內心世界的背棄與怨憤的情感。下句引用了“蜀帝啼娟”的典故,杜鵑啼血的故事由來已久,我們從這一典故中感受到無限的悲痛,既是對美好的事物消逝的傷痛,物是人非最為無奈。莊周夢蝶的迷惘、杜鵑啼血的蒼涼無一不體現整首詩的朦朧與悲涼以及作者深切的哀愁之情無以言說的苦悶。

  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上句將“蚌蛤尾珠,與月盛虛”、“滄海遺珠”及“鮫人泣淚成珠”等典故糅合在一起,可見作者的藝術獨創魅力。然而這卻能很好地激發讀者有關於這些典故的聯想,滄海、明月、明珠、珠淚等在一起糅合出了一種傳奇色彩與悲劇情調的藝術境界,營造出悽美的感覺。下句借用具體的物象――玉煙來比喻錦瑟所創造出的朦朧的意境,就像是太陽照耀下的藍田玉所生的煙霧,撲朔迷離,亦幻亦真,可望而不可即。

  錦瑟五十弦的悲哀、莊周夢蝶的迷茫、杜鵑啼血的蒼涼、月明珠淚的悽清、良玉生煙的虛幻,這些典故與意象的疊加勾勒出整首詩朦朧與悲涼的大背景。尾聯的“此情”相對於“此情可待成追憶”一句成為重點,即圖形,詩人前面描繪的眾多意象,勾勒出的大背景均是用來突出“此情”。而“惘然”相對於整句,乃至整首詩來說均是關鍵,是整首詩的圖形。“惘然”即是悵然若失,難以言說。一切皆是虛妄,所有的感情,追憶也罷,感傷也罷,希冀也罷,所有的痛苦與焦慮,迷茫與悲涼,都是難以言說,這二字也是對全詩情感的總結。

  三、結論

  李商隱的《無題》詩中意象眾多,紛繁複雜。圖形背景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的角度,把握作者的創作安排。根據作者的思路,去理解詩歌。讀者不斷地揣摩圖形背景的切換並在腦子不斷地關注詩歌的焦點,與作者的心境發生共鳴。Ungerer}schmid認為,認知是關於人類經驗的學科,它概念化的表述了外部世界,因而,由於每個人的體驗不同,所形成的圖形背景自然也不盡相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