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詩歌的藝術風格

劉長卿詩歌的藝術風格

  劉長卿是唐代“詩國”裡的“名家”之一,是中唐前期詩壇的重要詩人。下面是其詩歌的藝術風格分析,歡迎閱讀借鑑。

  劉長卿字文房,郡望河間,籍貫宣城,因成長洛陽,故又自稱洛陽人。他一生創作了五百餘首詩歌。他的詩歌型別眾多,且各體皆工。他的五絕,篇篇可誦。五律寫得最多,佳作屢現,造詣尤高。五古有盛唐餘風,以此高棅奉他為名家。他的五排,才氣橫溢,情感真切,除杜甫外,少有人能超過。他自詡為“五言長城”,實是有所恃而言。他的七絕僅三十餘首,但名篇甚多。而七律尤為後人所推重,許為中唐之首。七古在諸體中稍弱,然亦有可觀者。從中可以看出,他在詩的藝術上造詣頗深,其創作了許多獨具藝術個性的詩篇,並逐漸形成了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代詩評家對他的詩也多有讚譽。如皇甫湜在《答李生第二書》中說:“詩未有劉長卿一句,已呼阮籍為老兵矣。”盧文弨在《劉隨州文集題辭》中也說:“隨州詩,……,子美之後,定當推為巨擎。”薛雪《一瓢詩話》說:劉隨州“得意處竟可與少陵索笑,”這些評論雖不免有溢美失實之處,但從中也可看出他的詩在後世評論家心目中的位置。

  透過對劉長卿詩歌的粗淺閱讀,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概括其詩歌的藝術特色:一是含蓄蘊藉,興在象外;二是“工於鑄意,巧不傷雅”;三是清冷淡遠,細密委婉;四是整贍流暢,工秀煉飾。

  一、含蓄蘊藉 興在象外

  唐詩自陳子昂力倡漢魏古風的傳統,力主興寄之後,詩貴含蓄的原則為越來越多的詩人所接受,許多人以此指導自己的創作實踐,也有些人對此作了理論上的探討。戴叔倫說:“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詩式》則更明確提出詩應當“旨冥句中”“情在句外”,這樣一種思潮也給劉長卿的創作以很深的影響。

  “直而鄙”、“正而質”、“有力而意薄”、“有態而語嫩”⑴的詩歌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而作為唐詩名家劉長卿當然力避此陳陋。劉善於用白描的手法對景物作細緻的描寫,但他取於物象,而又不滯於物象,而是從詩內外作認真的追求。“德體內蘊”“風律外彰” (《詩式》)才是他的最終追求。透過自己的努力,劉長卿確實寫了不少含蓄蘊藉興在象外的優美詩篇。這些詩篇有如繪的畫面,有豐厚的意蘊,使人心曠神怡,能給人帶來回味不盡的韻致。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靈徹上人》兩首可謂是此中名篇。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送靈徹上人》)

  前者初看是一幅“風雪夜歸人”的畫圖。前兩句是一組靜的景物,日薄西山,蒼山隱隱,半山腰閃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蕭疏淒涼的景色。畫面中心是詩人拖著疲憊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動著,透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況味。而後兩句是一組動的畫面,天色漆黑,風雪交加,犬吠聲打破了山村的寂靜,詩人被主人迎入柴門。“歸”字用得很妙,有賓至如歸之感,日暮途窮,繼之以風雪,極盡旅途之苦,風雪中得入柴門,“是在淒涼中得安樂境”,帶來了一股溫暖的氣息。蒼山,風雪,白屋,柴門,犬吠,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了“風雪夜歸人”的畫境。這畫境是一個“象”,而詩人的“興”就是畫面中寓含不盡的韻味。如題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並未在畫面上出現,而是從“風雪夜歸人”的畫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詩人就是透過“夜歸人”剎那間的感觸,來寫主人的美好心靈。旅途的艱難,仕途的坎坷,風雪嚴寒,世態炎涼,而在蕭條的山村,白屋人家卻保留著這美好的情誼,這才是詩人的“興”之所在,整篇飽含著含蓄蘊藉的不盡韻味。

  後者寫山林幽深,夕陽西下時送人的惆悵情境,境界幽遠,耐人尋味。“蒼蒼”是色調,蒼蒼翠竹,使人不由產生翠竹如海的聯想,“杳杳”是聲音,杳杳鐘聲,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對於讀者來說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這樣的清幽環境下,在一個黃昏,詩人送靈徹上人遠行,那份靜寂,那份孤清,值得讀者可以細細尋味。“帶”字的活用,使得整個畫面充滿動感。靈徹上人在詩人和讀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盡的夕陽當中。最後一句寫的是靈徹越走越遠了,只有青山陪伴著詩人守著那份清幽。前兩句主要是靜寫,後兩句靜中有動,而這其中的動也有靜的畫面。竹林,寺院,鐘聲,斜陽,僧人,青山,構成一幅無比美妙的圖畫。從中,我們遠遠地感受到一種別樣的韻味。但這韻味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一下子很難說出來。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詩人的用心良苦。這就需要讀者細細去品味詩中的含蓄蘊藉。詩人的“興”就是詩人透過對一個如繪的山水畫面的營建,表現出雲閒飄逸的閒適的感受,使讀者心靈在“夕陽送友圖”中得到澄澈虛空。這兩首詩寫得含蓄空靈,啟人深思。

  劉長卿的詩得風人之旨,做到了含蓄蘊藉,興在象外。這一特點,前人多有論述。所謂“劉長卿得騷人之旨,專主情景” (《吟譜》,見《唐詩癸籤》)“文房詩多興在象外,以此求之,則成句有餘味不盡之妙矣” (方東樹《昭味詹言》),它的五律“清辭妙句,令人一唱三嘆” (宋犖《漫堂說詩》)。

  劉長卿是擅長寫景的詩人。他寫景時,不是膠著於客觀事物的本身,而是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詩多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讀者不侷限於詩歌形象本身,使得他的詩更深遠雋永。所謂說其“專注情景”,是說他在處理情與景的關係上,得詩的三昧,高人一籌。他不是為了寫景而寫景,也不是孤立的抒情,而是能夠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從而達到“含不盡之意如在象外”,在詩的意境中飽含了詩人愛憎分明的感情,讀之,則得其神理於形象中,正如嚴羽所說的“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⑵這種含而不露的詩,特別耐人玩味與咀嚼。比如《送方外上人》詩,就是興在象外的詩篇。如: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寫方外上人孤雲野鶴,飄然世外,遠離人間,有一股不食人間煙火味的氣息。雖著墨不多,但形象豐富,含蓄蘊藉。

  總而言之,劉長卿善於運用比興手法,使其詩“興在象外”,從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此外,如“暮帆千里思,秋夜一猿啼” (《賈侍郎自會稽使回》),“功名滿青史,祠廟惟蒼苔” (《歸沛道中晚泊留侯城》)等等,感情含蓄,境界深遠,實有一唱三嘆之妙。

  二、“工於鑄意 巧不傷雅”

  “工於鑄意,巧不傷雅,猶有前輩體段也”這是清代沈德潛對劉長卿詩的評價,他相當準確地概括了劉長卿在詩歌意境提煉方面的特色與成就。

  中國文學歷來重“意”。“意”是藝術的中心,而“象”“言”都是詩歌的一種表現。如“意以象盡,象以言著”“尋言以觀象”,“尋象以觀意” (《周易略例·明象》)。到了唐代,陳子昂力倡“興寄”之後,“意”成為了詩歌的中心。誠如今人趙昌平所說的“在唐詩的藝術思維中,先於語詞的營構,有一個取境立意,—即以意為主,對蕪雜的外物取捨組合的過程。它使原始形象形成一定的,有立體性間架的景象。”⑶

  劉長卿的詩歌也是沿著這樣的一條路走下去的。他注重意境的取捨和提煉,並把它當作詩歌藝術思維的核心。他透過物象的選擇,情景的設定,畫面的佈局,色彩的調和,情感的表達等手段,使詩歌的意境能夠巧妙而精緻地表現出來。他能夠熟練地把握客觀事物,用白描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使得主觀感情的表達更加順暢。他在客觀事物和主觀感情上架起了一座橋樑,使那靈動的生動畫面和他的真情實感達到了恰到好處的默契。詩在他手裡成為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動畫面。

  劉長卿的詩之所以被稱為“工於鑄意,巧不傷雅”,在於他對於感情脈絡的了悟,語言的巧妙運用。同時,他的詩能夠做到以情寫景、借景抒情,而且其情景的配合極為工巧,二者渾然一體,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送別詩是劉長卿詩集中出現較多的型別。其送別詩也最能夠充分表現他取境立意的工巧。他的送別詩大多寫離愁別緒,基調傷感。但由於它情深意切,又善於透過描繪自然景色,環境氣氛及人物動作,能夠把惜別時複雜微妙難以捕捉的各種感情細緻有序地表達出來,使得他的送別詩構思精巧,匠心獨運,感情真摯,意境諧和,從而具有了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如被胡應麟稱為“ 中唐妙唱”的《送李錄事兄歸襄鄧》 (《詩藪》內編卷五):

  十年多難與君同,幾處移家逐轉蓬。白首相逢征戰後,青春已過亂離中。行人杳杳看西月,歸馬蕭蕭向北風。漢水楚雲千萬裡,天涯此別恨無窮。

  此詩感慨深沉,寫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淒涼,其對友人感情之真摯,恐怕只有經過戰亂流離顛沛之後才能深刻感受到。青春早逝,白首重逢。今又言別,何時再逢。誰又能知?

  又如《餞別王十一南遊》: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此詩起筆就用一個“望”字,將送別時長江兩岸的壯闊景象攝入詩中。江水煙水,天上飛鳥,岸邊青山,汀洲白蘋,這幾組景物都烘托出詩人寂寞惆悵的心情,同時詩人又以“望”“揮手”“淚沾巾”這一系列動作對此作進一步渲染,下一篇又將眼前景物移開,藉助想象,寫友人征帆遠去後在落日中觀賞湖上春色的境界;最後,又折回到送別現場,寫自己佇立汀洲,悵望蘋花的惆悵孤寂的形象。全篇情景交融,迴環跌宕,首尾呼應,離思深情,悠然不盡。

  再如《使還七里瀨上逢薛承規赴江西貶官》,這也是其送別詩中鑄意工巧的詩篇之一:

  遷客歸人醉晚寒,孤舟暫泊子陵灘。憐君更去三千里,落日秋山江上看。

  詩中寫詩人使還將歸偶遇故友,重逢又將遠別的悽離感情。前兩句交待了時間地點。這是何等的淒涼。一個是遷客,一個是歸人,又是“晚”,又是“寒”,又是“孤舟”,又是“暫泊”,無處不顯出一種孤苦淒涼的氛圍。他們只能是借酒澆愁以擺脫惆悵愁苦的心情。後兩句是抒情,寫友人別後,以後再也不能相聚了,只能在夕陽下江上共看蕭瑟的秋山。他們的愁苦,以及詩人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思念都一一躍然紙上。詩人的想象在不斷跳躍,畫面也隨之跳躍不已。詩中畫面陰鬱感傷,但無疑是一幅生動的別開一面的送友圖。這首詩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總而言之,劉長卿的送別詩追求一種意脈完整意蘊深遠的境界。他的送別詩情深意切,鑄意巧妙精緻,但又不流於纖細卑弱,用力精工卻又無斧鑿之痕。他的送別詩能夠擺脫舊套,並時有翻新,少了一般送別詩的應酬客套之言,而多了一份自然親切之情,感情真摯自然,意境清新闊大,從而達到了以景寓目以情動人的藝術效果。

  劉長卿擅長寫懷古詠史詩。而且這些詩是最能充分表現詩人用心鑄意,構思巧妙的藝術特點。由於詩人一生坎坷,屢遭挫折,所以他的一些懷古詠史之作寫得詩意盎然,感傷迷離,情韻悠遠。如《長沙過賈誼宅》: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寞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全篇筆意沉著,音節瀏亮,用典入妙,屬對精工,情景悲涼蕭瑟,既寫了賈誼的不幸遭遇,也抒發了自己的淒涼悲憤的感情,有力的控訴了社會的不公,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當時,像《銅雀臺》《王昭君歌》《南楚懷古》《孫權故城懷古兼送友人歸建業》《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等篇,都透過緬懷歷史,反照現實,懷古傷今,寄慨遙遠。而《登餘干古縣城》詠唐初遷移縣治後逐漸廢棄的舊縣城。其中,用“秋草”“夜鳥”“平沙”“落日”等意象,點染出一幅空曠而荒寂的古城日落圖,渲染出一種無比孤寂的氣氛,以及一切都缺乏生氣的氛圍。詩人對於滄海桑田,人事變幻的深沉感慨融於景中,引人沉思不已。

  在劉長卿的作品中,那些直接描寫安史之亂及其後景象的詩篇蘊含著詩人感時傷亂的真實感情。這些構思巧妙的詩篇,迅速而鮮明地勾勒出時代的風雲變幻。隨著時勢的不斷惡化,人民處於水深火熱當中,詩人痛心疾首,他胸中積聚的憤慨只有在詩中才能激盪起來。詩人是善於寫時代的離亂和感傷的。他把哀時怨亂的情緒真實地表現出來。他的感時傷亂,充滿了時代的憂鬱,也體現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這也是他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感情。他寫這方面的詩很多,比較著名的《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寫安史亂後情況尤為逼真:

  逢君穆陵路,匹馬向桑乾。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處處蓬蒿遍,歸人掩淚看。

  詩人寫百戰之後社會殘破,蓬蒿遍野,滿目瘡痍,令人感傷悽離。其中“幽州白日寒”一句,用日光的陰冷懾人,形容北方的荒涼破落,用意巧妙,貼切精工,渾成天然,筆力蒼勁。全詩滲透著詩人感時傷亂,憂國憂民的無限感慨。全詩凝重沉鬱,近似杜甫詩風,是其鑄意力作。

  又如《新年作》: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全詩構思巧妙,詩人透過新年抒懷,寫自己鬱郁不得志的心情。吐婉辭委,屬對精工。特別是“老至”一聯,構思新巧而又不失渾重,有意在言外之妙。所以沈德潛說:“巧句。別在盛唐,正在此種。” (《唐詩別裁》)

  另外如《旅次丹陽郡遇康侍御宣慰召募兼別單父》,《京口懷洛陽舊居兼寄廣陵二三知己》,《吳中聞潼關失守奉寄淮南蕭判官》等篇,揭露了安史叛軍驕橫殘暴,斥責朝廷腐敗無能,軍隊無所作為,謳歌廣大人民奮勇抗敵的精神,表明了詩人對國事的關心。

  三、清冷淡遠 細密委婉

  劉長卿的詩名得益於他的山水詩。雖然他的山水詩中也有“萬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陽” (《移使鄂州次見陽館懷舊居》),“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 (《岳陽樓中望洞庭湖》),“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清明後登城遠眺》)等闊大境界,也有如“寒渚一孤雁,夕陽千萬出”“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孤峰夕陽後,翠嶺秋天外”等蒼涼豪贍風格,但他的這類詩其實並不多,即便是以上的詩句,也由於雄渾不足,而且其中內蘊感情也不深,顯得有心無力。意上都只是他想象馳騁的一面,終未能成為他詩歌的主流。

  劉長卿“有吏幹,剛而犯上,兩遭貶謫,皆自取之”⑷由於性格的原因,他的仕途坎坷,屢遭挫折,一直沉淪下僚,鬱郁不得志,所以在大部分的時間裡,他的心情是陰暗的。在這時,他就往往使用“清”“冷”的色調。如在劉詩中經常出現的“秋水”“寒雁”等物象。同時,他在行走江南中又深交了許多佛道上的朋友,一方面,他並未最終放棄“仕進”,另一方面,他又不時嚮往隱逸飄然世外的生活,這樣,他在寫給一些“出世”的朋友的詩中,“淡”“遠”的美學追求就不斷出現。自大曆開始,詩人的詩歌內容越來越狹窄,與此同時,他們對事物的觀察也越來越深入到內部。這樣,他們在詩歌方面的主要特點是描寫的“細密”,劉長卿當然不例外,甚至可以說,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劉長卿是個扛大旗者,引領著時代“潮流”。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詩人的思想表達不可能太過張揚,他們只能委婉曲折地說出來。在這樣狹仄的環境下,詩人仍然創作出許多優秀的詩歌作品,實屬不易。劉長卿善於運用貼切精工、凝練自然,清冷淡遠而又諧美流暢的語言,而且往往是借景抒清或融情入景;感情真摯,哀而不怨;造意清新妙致,思慮幽遠細密。所以,盧文弨在指出“隨州詩,固不及浣花翁之博大精深”的同時,又指出劉詩“含情悱惻,吐辭委婉,緒纏綿而不斷,味涵詠而愈旨”,⑸這可謂深中肯綮。因此,劉長卿的詩歌在許多方面表現為清冷淡遠細密委婉的藝術特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