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賞析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賞析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借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意境閒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別詩,也是一幅構圖美妙的景物畫,為唐代山水詩的名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賞析 篇1

  送靈澈上人⑴

  蒼蒼竹林寺⑵,杳杳鐘聲晚⑶。

  荷笠帶斜陽⑷,青山獨歸遠。

  【註釋】

  ⑴靈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寺僧。上人,對僧人的敬稱。

  ⑵蒼蒼: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蘇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遠的樣子。

  ⑷荷(hè)笠:揹著斗笠。荷,揹著。

  【白話譯文】

  竹林寺裡林木蒼翠,暮色蒼茫鐘聲悠遠,

  你(指靈澈)揹著斗笠披著斜陽,獨回青山漸行漸遠。

  【創作背景】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出家,詩中的竹林寺在潤州,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詩寫傍晚時分,詩人送靈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賞析】

  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象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多半黯然情傷,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閒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四、五年(769—770年)間。劉長卿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鬱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遊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閒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閒淡的意境。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只要它具有儘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拓展閱讀:劉長卿生平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關於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聞一多先生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還有其它的說法。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也就是說,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劉長卿因官至隨州刺史,也稱劉隨州。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屬河北)。唐玄宗天寶進士。肅宗至德間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南巴尉,後返,旅居江浙。代宗時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五律簡練渾括,於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細雨溼衣看不見 ,閒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

  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但他的大部分詩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中登進士第。在天寶十四載(755年)他可能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安史之亂就爆發了。756年,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不久被誣入獄,遇大赦獲釋,至德三載(758年)正月攝(代理)海鹽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離開蘇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餘幹,與大詩人李白相遇,“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將赴南巴至餘幹別李十二》)李白當時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而自己將遠行嶺外。

  其實,劉長卿終於沒有到南巴任職。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蘇州接受“重推”。

  後來數年宦海浮沉,終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卷二這樣說:“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逢遷斥,人悉冤之。”上元二年(761年)從南巴返回,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亂離。”(《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代宗大曆五年(770年)以後,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嶽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

  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隨州”。興元元年(784年)和貞元元年(785年)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劉長卿即在此時離開隨州。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內容具有時代特徵。

  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賞析 篇2

  【全詩】

  《送靈澈上人》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註釋】 ①靈澈上人: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澄源,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與吳興詩僧皎然遊,元和十一年(816)終於宜州。(見《唐詩紀事》卷七十二)

  ②竹林寺:《清統志》載:“江蘇鎮江府:竹林寺在丹徒縣城南六里,創自晉時,久廢。明崇禎間重建。”杳杳:深遠幽暗的樣子。

  【全詩鑑賞】

  自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地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到唐 代宗大曆四年(769)左右再度回到吳中,前後大約十年光景,劉長卿一直 失意待官,四處漂泊,心情鬱悶。

  正當劉長卿閒遊潤州之時,碰到了自己多年未見的好友靈澈僧。靈 澈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雲門山雲 門寺。源澄為人秉性耿直,忤權貴,遭貶斥,乃棄官歸隱雲門寺,與劉長卿 相友善,兩人一直情誼深摯。好友多年未見,本該舉杯把盞話家常、促膝 長談抒胸臆,然而,靈澈正走在返回竹林寺的路上(竹林寺乃靈澈此次雲 遊掛單之所),相見就要離別,無奈劉長卿只能與其惜時小聚,短暫話別。

  當是時,一個是宦途失意客,一個是方外歸隱僧,他們同有不遇的體 驗、失意的感受,理該苦訴衷腸、吁嗟長嘆,道盡世間之不如意,聊以相慰。 然而,兩人卻在幾杯清茶間閒適相談,淡泊相待,坦然相對。苦飲人生波 折多舛,笑談幽寺依山傍水。此時,劉長卿不禁向源澄所談的寺院望去, 只見遠處一片蒼翠的山林,雲樹蒼茫,煙霞繚繞,卻不見寺院。詩人便笑 問源澄:這竹林寺藏於何處?源澄笑答: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聞此 答,劉長卿哈哈大笑。

  不知不覺,幾個時辰悄然過去,遠處傳來寺院杳杳的報時鐘聲,聲聲 暮鍾催人愁。劉長卿揮手別道:今日一別,不知何時再聚,望源澄兄日後 保重。看著靈澈掛負斗笠,披戴著滿身斜陽的餘暉,向青山深處獨自緩緩 地走去,詩人不禁面露悵然若失之態,失落之感徘徊心頭。劉長卿久久佇 立凝望,依依惜別,目送靈澈一步一步前行,直至他的身影漸漸消失在青 山夕照之中,

  此次送別對劉長卿而言,可謂是閒淡釋然,卻記憶深刻,久久難忘。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賞析 篇3

  【詩句】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出處】唐·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意思】荷笠: 揹負著斗笠。句意: 揹著斗笠,在夕陽的映照下,正獨自向著那青山深遠處走去。描繪出了高僧入山的瀟灑形象。

  【鑑賞】靈澈戴著斗笠,伴著夕陽,獨自向青山走去,漸行漸遠。寺廟 應該就在山林之中,所以說“青山獨歸遠”。從“獨歸遠”三字能夠看出,詩 人一定是佇立良久,目送友人離去,依依惜別,道出不捨之情,由此可見詩 人與靈澈之間的深厚感情。此詩雖為送別詩,卻沒有一般送別詩的低沉 情緒,雖有深情,卻不纏綿,而是別有一番閒情逸致在裡面,表現出詩人淡 泊的胸襟,真可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全詩】

  《送靈澈上人》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註釋】①靈澈:中唐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浙江紹興)人,出家於會稽山 雲門寺,元和十一年(816)卒於宣州,《全唐詩》存詩一卷。

  ②竹林寺:在潤州,為靈澈遊方歇宿之處。

  ③杳杳:深遠幽暗貌。屈原《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 靜幽默。”一作“渺渺”。

  【全詩鑑賞1】這是一首送別詩。前二句“向晚”,點出時間是黃昏;疊字“蒼蒼”,寫出詩僧 靈澈所居之竹林寺掩映山林的情狀,給人以朦朧秀美的感覺;“杳杳”,寫報時的鐘聲遠 遠傳來,顯得深遠幽渺。此寫鐘聲,有催促靈澈歸山之意。後二句寫靈澈頭戴斗笠,身 披夕陽的餘暉,獨自向青山深處走去,愈行愈遠。“青山”呼應首句“蒼蒼”,“獨遠歸”, 顯出詩人佇立目送,有依依不捨之情。時大約在代宗大曆四、五年間(769—770),詩人 遭貶南巴已將近十年,惆悵鬱悶。而靈澈雲遊江南,詩名未著,亦不得意。故此詩含有 宦途失意之詩人與方外歸山之僧人在出世入世問題上的相同體驗——共懷淡泊之心 境,可謂殊途同歸。此詩用語精煉,描寫景色,優美如畫,卻構成了一種閒淡的意境。其 構思精巧,樸素秀美,是中唐時期一首著名的山水小詩。

  【全詩鑑賞2】

  寫景鮮明,全是虛擬想象的送別詩。

  且立片論 唐代詩人很喜歡與僧人、道士交往。其原因有二:一是“天下名山僧佔多”,道院僧房都在清泉白雲山水之處,都在清幽之處。詩人愛山水自然,追求心境寧靜。二是能詩能文的僧道很多,可以尋求知音同道。加上佛理闡揚、宗教關心,對生命、人生、前程、價值、自然、宇宙等玄理的探索,是敏感的詩人最感興趣的。於是便多有了群分類聚的交往。

  這首詩是詩人送靈澈回寺,想象他所居住的環境和融入自然的超凡生活的情狀。竹樹青翠,寺廟空寂的鐘聲傳揚悠遠,令人神往。靈澈在山水自然中自由往來,沐浴在朝暉夕陽之中,盡情地享受上蒼的恩賜。當然,想象如此之美,是寄託了詩人的理想的,可以以此看出他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不僅這一首,劉長卿還寫了很多到寺廟道觀遊歷的作品,表達的思想都與本篇相同,還留下了不少名句。“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白雲依靜渚,芳草閉閒門”,“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等等

  【作者簡介】

  劉長卿(?-789),字文房,宣州(今屬安徽)人,一說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後期進士。為人很自負,寫詩不署姓氏,只留“長卿”二字,自以為天下無人不知。靈澈:中唐著名詩僧。上人:唐人對僧人的尊稱。杳杳:這裡是悠遠的意思。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賞析 篇4

  【原文】

  送靈澈上人——[唐]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註釋】

  靈澈上人:靈澈,當時著名的詩僧。上人,和尚的尊稱。

  杳杳:深遠。

  鐘聲晚:古代寺院晨昏鳴鐘。

  荷笠帶夕陽:笠,斗笠,用竹篾等編制的遮陽擋雨的帽子。荷笠,把斗笠掛在背上。整句的意思是他背上的斗笠還帶著夕陽。

  【翻譯】

  在蒼翠的竹林寺裡,遠遠傳來深遠的晚鐘聲。他揹著斗笠披著晚霞,獨自一人向遠方的青山歸去。

  【賞析】

  劉長卿 (709~780) , 字文房, 今河北省河間縣人, 唐開元進士。肅宗時曾任監察御史等職, 曾被陷入獄, 後貶南巴尉, 調任睦州司馬, 官終至隨州刺史。他的詩多有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戰爭離亂之作。以五言著稱,作品有《劉隨州集》。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竹林寺在潤州,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作品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四、五年間。劉長卿自從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鬱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遊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是宦途失意之人,一個是雲遊寄宿之歸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身在他鄉及不遇之體驗,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共懷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寫的是詩人所想。幽深的遠山,蒼蒼山林中靈澈上人歸宿的去處——竹林寺,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晚鐘聲,告訴人們此刻已是黃昏,那嫋嫋的鐘聲彷彿是在催促靈澈歸山。這兩句是寫詩人的想象,是虛寫。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二句寫的是靈澈在夕陽晚照中辭別詩人歸去的情景。靈澈揹著斗笠,沐浴著夕陽餘暉,獨自向青山深處走去,越來越深,越來越遠。“青山”即照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竹林寺在山林深處。“獨歸遠”再現了詩人佇立目送的情態,依依不捨,別情甚深。

  以上兩句寫的是是人眼前的所見所感,是實寫。

  作品表達了詩人對靈澈上人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往往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閒適淡泊的意境,看不出失意和傷感。

  畫面的建立獨到別緻。作品展示給讀者的幽遠精美的畫面描繪不同於一般作品,詩人首先從聽覺著墨,隨即展開豐富的想象,描繪了一幅遠山深處,蒼翠竹林之間,古剎鐘聲“杳杳“傳來。接下來以實寫眼前的所見所感表達詩人與遊僧純真的思想感情,一個遊方在外的高僧,身揹著斗笠,沐浴著夕陽,一個人獨自向幽遠的青山深處歸去,那畫外之詩人獨立於斜陽之中,一直目送友人到“青山獨歸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