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賞析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賞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是一首詩,也象一幅畫,全詩僅以寥寥二十個字,便勾勒出一個嚴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個逢雪借宿者的形象。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詩文解釋】

  夜暮降臨,連綿的山巒在蒼茫的夜色中變得更加深遠。天氣寒冷,使這所簡陋的茅屋顯得更加清貧。半夜裡一陣犬吠聲把我驚醒,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賞析

  這是一首詩,也象一幅畫,全詩僅以寥寥二十個字,便勾勒出一個嚴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個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詩一上來,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漫無邊際的靄暮籠罩著遠處的千嶂萬壑,曠野茅屋在凜冽寒氣的侵凌下顯得是那麼孤零安謐。起聯不寫行人的兼程尋宿,而先寫他已找到安頓處後從遠處看到的山村景象,這在佈局上既避免平鋪直敘,又給下聯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和一種蕭瑟的氣氛。

  下二句,由遠景逐漸移入近處,寫白屋有人歸來,引起了柴門外的犬吠聲,這聲音來得多麼突然,又是多麼可喜可親!如果說,上聯已構成了一幅寒寂清冷的風景畫,那麼下聯便是在這幅畫的顯眼處,納入了聲響和人物,添上寒風和飛雪,經這樣的渲染、照應,就把遙見的"蒼山"、"白屋",近聞的"犬吠"和眼下的"風雪"交織成章了。

  (作者:黃志浩):如崔顥《黃鶴樓》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均是。蘊涵的愁緒已然為全詩定下了背景基調。再配以“天寒白屋”的蕭條荒寒的眼前寫實,宦遊的淒涼,遷貶的悲憤,已然在文字間暗暗傳出。精彩的是下聯,當詩人投宿於貧寒的白屋之家時,推開柴門,忽聞犬吠,這農家犬好像不是歡迎遠方的客人,而是直接面對主人一般。

  一個“歸”字,正是詩人寫出了自己“賓至如歸”的感受。試想,詩人在日暮路遙之際,遇一暫可棲身之所,實屬不易,因而倍感慰藉,頓時有了一種主人夜歸之感,這不是正在情理之中麼?!正如詩人在另一首詩中所云“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長沙過賈誼宅》)

  其中的況味是完全一致的。把原本的投宿,寫成如同自己返歸田園寒舍,這種“反客為主”式的感覺交錯,不僅出奇制勝寫出了獨到的感受,更主要的是,曲折含蓄地表達了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內心無限的喟嘆。[明]唐汝詢《唐詩解》評價此詩云:“此詩直賦實事,然令落魄者讀之,真足悽絕千古。”其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確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此詩不但運用了“反客為主”——出奇制勝的藝術構思,而且還採用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藝術技巧。全詩四句,每一句都足以成為一幅獨立的藝術畫面,每個畫面又都蘊涵著情與景對立統一的藝術韻味。第一句“日暮蒼山遠”,是一天將盡與旅途遙遠的對立,從而強化了貶謫的悲涼氣氛;第二句“天寒白屋貧”,是雪天的寒冷與貧窮的白屋間的對立,農家雖然貧寒,白屋儘管粗樸,但對於漂泊於旅途,急於遮雪避寒的人而言,亦不啻於一份人間難得的享受; 第三句“柴門聞犬吠”,柴門荊扉,是貧寒的標誌,然而犬吠卻透露出生機與活力,適與前者形成強烈的對照,也是詩人倍感親切與人生感悟之所在;第四句“風雪夜歸人”,“風雪”意味著艱辛與寒冷,而能得以“夜歸”,卻包含著情志的歸趣與超脫後的人間溫馨,也是遭受磨難以後心靈的領悟。所謂達則風鵬、雲龍,窮則冥鴻、霧豹,在風雪中夜歸,其象徵的意味也是很明顯的。由於四幅畫面在對立中求統一,在交織中融於一體,餘味不盡,所以能給人以特別強烈的感受。

  另外此詩在用詞的音律上也頗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句“日暮”是入、去,“遠”乃上聲,加上“蒼山”的兩平聲,一句之中已構成平、上、去、入四聲交錯的聲律之美,餘下三句也大致如此,或平聲中有陰、陽的變化,如“天寒”、“歸人”二字;仄聲中有上、去的變化,如“犬吠”、“雪夜”,及尾字中的“遠”與“吠”,遂使此詩在自然吐納之中,極富高低錯落、抑揚頓挫之美。

  由此可見,劉長卿的這首小詩,上聯寫貶謫中的投宿,重在客觀描寫,下聯寫投宿時的感受,重在主觀抒發,自然婉轉,一氣呵成。在表現形式上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彈丸圓美流轉,自有其美,並不存在所謂脈絡的跳躍。詩雖全用賦體,然仍意在言外,啟人深思。至此,標題中“主人”兩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這個芙蓉山“主人”,不是別人,正是詩人之自謂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