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詩鑑賞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詩鑑賞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詩鑑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詩鑑賞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作於第二次遷謫的旅途中。詩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以寒寂清冷的暮雪山村為背景的風雪夜歸圖。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這幅景色蒼茫清寂,是靜景描寫。一個羈旅之人,經過一天的長途跋涉,天黑下來了,正急於去尋找夜宿處。但是佇立四望,千山萬壑在靄靄暮色的'籠罩之下,蒼茫一片,遠處的山腰間稀疏地橫著幾間茅草房。這和荒涼孤寂的景色與作者此時的長途跋涉、走投無路以及悽寂孤苦的心境融為了一體。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投宿的情況。

  在景物的描寫上是由遠及近,由靜轉動;在時間上,從白暮寫到夜間。“歸人”在曠野佇立四望之後,向所見“白屋”的山腰一路奔去,漸近村落時,已經是夜幕降臨,風雪交加。犬聽到人的腳步聲,隔著柴門汪汪地吠叫,向白屋走來的是一個精疲力盡,滿身披著雪花的求宿老人。一個“聞”字,既傳出犬聲,也表現了“歸人”的驚喜之情;一個“吠”字,清脆有韻,彷彿輕輕地振動了寂靜的山村,使畫面由靜轉動,接著達到動而更靜的效果。可以設想當疲憊地奔波在遠鄉僻壤,風雪瀰漫,夜路茫茫,正急於尋村覓店之際,突然聽到犬聲或看到屋舍的燈光時,該是多麼親切而驚喜。一身的疲勞,隻身的孤苦彷彿都被拋撒一空,急切地向前奔去。詩中正是表現了這種感情,描繪了這樣的意境,因此才使人如此回味無窮。

  這首詩所以感人,主要在於詩中所描繪的是詩人從他謫遷的羈旅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又將這種真情實感連同自己的命運一同注入畫面的景色之中。使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從而將讀者引入一種非凡的藝術境界,令其產生無盡的遐想。

  詞句註釋

  ①逢:遇上。

  ②宿:投宿;借宿。

  ③芙蓉山: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裡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

  ④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

  ⑤日暮:傍晚的時候。

  ⑥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⑦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⑧柴門:籬笆門。

  ⑨犬吠:狗叫。

  ⑩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白話譯文

  暮色降山蒼茫愈覺路途遠,

  天寒白屋顯得更貧困。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

  風雪夜回宿的家人回來了。

  創作背景

  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至十二年(777年)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御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劉長卿遭貶之後所作。

  作者簡介

  劉長卿(約公元709—789年),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唐代天寶進士。青少年讀書於嵩陽,天寶中進士及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察御史,後為長洲尉,因事貶潘州南巴尉。上元東遊吳越。代宗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運使判官,任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誣貪贓,貶為睦州司馬。德宗朝任隨州刺史,叛軍李希烈攻隨州,棄城出走,復遊吳越,終於貞元六年之前。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其詩氣韻流暢,意境幽深,婉而多諷,以五言擅長,稱“五言長城”。有《劉隨州詩集》。詞存《謫仙怨》一首。

  作品爭議

  對這首詩的釋義和理解,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些爭論可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表現在詩文的釋義上,第一句“日暮蒼山遠”之“蒼山”是特指還是泛指,“遠”是尚遠還是似乎更遠;第二句“天寒白屋貧”之“白屋”是簡陋之屋還是覆雪之屋,“貧”是稀少還是感覺貧寒;第三句“柴門聞犬吠”之“聞”是詩人聞還主人聞;第四句“風雪夜歸人”之“歸人”是詩人還是主人。

  其二表現在標題的理解上。以“宿”的爭議為最大,多數人傾向於以“宿”為某人宿於某地解,還有人以宿為使動用法 ,作留宿或讓某人宿解。

最近訪問